本书共四篇,分理论篇、实证篇、拓展篇和政策篇。本书围绕互联网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所亟需解决的理论基础研究、理论体系构建、新鲜经验总结、新型模式探索、实现路径探究、支撑体系创建、政策制度优化等问题,通过全新的理论探讨、实证检验与案例剖析,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结论,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剖析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特征、类型、运行机制、发展动因、关键影响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机制、实现路径、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等,构建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框架,探究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下产业竞争新优势重构机制与模式,探讨基于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四链融合”和协同升级的推进机制与实现路径,系统研究互联网核心技术的赶超机制、共性关键技术的供给体系及实现路径,探索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理论机制与政策思路,从而丰富与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竞争优势理论。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至2003年8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1994年12月至1995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1985年7月至2014年6月,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2005.9)、博士生导师(2007.4)。曾任商学院院长(2007.12-2013.12)、省级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主任等。
2014年6月至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2021.1.1)、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6),智慧产业研究所所长。曾任经济学院院长(2016.4-2023.5)。应用经济学专业
数字经济、国际贸易、产业竞争优势方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一级期刊(多个)评审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省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基本理论研究
第1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现状分析 3
1.1 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
1.2 中国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机遇 12
1.3 中国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必要性和倒逼机制 14
1.4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亟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17
第2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研究评述 20
2.1 互联网技术的要素效应研究 20
2.2 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 24
2.3 “互联网+”及其对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影响研究 28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4
第3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和经验启示研究 36
3.1 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启示 36
3.2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启示 40
3.3 中国的实践和经验启示 44
第4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研究 54
4.1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及其特征 54
4.2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基础 55
4.3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下产业竞争新优势形成机制 64
4.4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动因和关键影响要素 67
4.5 基于“四链”融合模型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70
第5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竞争新优势重构机制和模式创新研究 72
5.1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竞争新优势重构机制 72
5.2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组织变革和优化 74
5.3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和模式选择 76
5.4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驱动产业集群转型的机制和模式选择 78
5.5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和模式选择 81
第6章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推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 84
6.1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 84
6.2 互联网技术赶超推进机制与实现路径 86
6.3 互联网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与实现路径 90
6.4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92
6.5 “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与路径 94
第二篇 实证篇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经济效应研究
第7章 互联网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状及其绩效研究 99
7.1 本章问题的提出 99
7.2 互联网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绩效研究:以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为例 99
7.3 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的绩效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发展为例 110
7.4 信息化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20
7.5 本章小结 129
第8章 互联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131
8.1 本章问题的提出 131
8.2 互联网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与门槛效应 131
8.3 “互联网+”对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浙江案例 141
8.4 互联网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及市场化影响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 151
8.5 本章小结 161
第9章 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163
9.1 本章问题的提出 163
9.2 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与异质性研究 163
9.3 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非线性影响研究 171
9.4 互联网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研究 185
9.5 本章小结 200
第10章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201
10.1 本章问题的提出 201
10.2 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估算 202
10.3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 207
10.4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209
10.5 本章小结 214
第三篇 拓展篇
数字经济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经济效应研究
第11章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 219
11.1 本章问题的提出 219
11.2 数字经济概述 219
11.3 世界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222
11.4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225
11.5 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挑战与发展思路 230
11.6 本章小结 234
第12章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35
12.1 本章问题的提出 235
12.2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236
12.3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239
12.4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机制与非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248
12.5 本章小结 251
第13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研究 253
13.1 本章问题的提出 253
13.2 制造业智能化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 254
13.3 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层面 258
13.4 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269
13.5 本章小结 281
第14章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283
14.1 本章问题的提出 283
14.2 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差异研究 283
14.3 数字经济对消费结构及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 295
14.4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14
14.5 本章小结 331
第15章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333
15.1 本章问题的提出 333
15.2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影响研究 333
15.3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350
15.4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370
15.5 本章小结 387
第16章 数字经济对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389
16.1 本章问题的提出 389
16.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比较 389
16.3 数字经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 403
16.4 本章小结 422
第四篇 政策篇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支持机制和保障体系研究
第17章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政策作用机制研究 425
17.1 互联网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发展机制研究 425
17.2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政策驱动机制研究 428
17.3 政策效果调研1:政府补贴对互联网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与门槛效应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430
17.4 政策效果调研2:政府补贴对互联网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440
17.5 政策效果调研3: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和破解路径研究 449
17.6 本章小结 458
第18章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支撑体系和政策选择研究 459
18.1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多维支撑体系构建 459
18.2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464
18.3 本章小结 472
第19章 本书的创新性探索要点 473
19.1 在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要点 473
19.2 在应用方面的创新性探索要点 475
参考文献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