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喜闻家春先生用哲理中国画的形式,将《道德经》的要义惠予大众,甚感欣悦。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它的影响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与东方智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家春先生在河南工作时,因学哲学,曾来陕与我商道,后调陕西工作,联系更多,遇道家文化玄奥难懂时,我也多有开示。与家春先生相交多年,先生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学识渊博,并贵在不断自修并助人修,精神可嘉。
《道德经》简短五千言,微言藏大义,但原文晦涩难懂,大众读者很难把握其要义。家春先生今著图文并茂之册,释《道德经》奥义,开导众生,慰抚人心,助人增慧,乃上善之举。今阅之深感至善至慧,迷唱倡日:
画文相辅,形意互住。自成一派,珠联壁合。体道法天,济度众生。不必赘述,仅草为序。
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
前言
老子《道德经》历来传播的通行本,多以魏晋哲学家王辆的注解本为蓝本,流传至今。至于王弼的版本,大约是从秦汉、魏晋官方流传(包括改动、修正)而来的。
对照出土的各种《老子》早期版本,以及专家研究发现,通行本对原文有不少改动,致使流行的《道德经》文本与最初原本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出入。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包括多种先秦著作。其中,出土《老子》写本两种,分别称为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帛书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接近繁体。据学者推断,其抄写年代在汉高祖之前。帛书乙本字体为隶书,其抄写年代大约在汉惠帝或吕后时期。这两种《老子》抄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最早的完本。
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老子》文本发展演变过程中更早的、也更接近作品原貌和本意的版本。因此,本书的整理、注译采用帛书本《老子》作为蓝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学习到《道德经》较为贴近原始的文本,从而领略老子的处世智慧和人生哲学。
因此,本次重新编辑整理的《道德经》新注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本书以甲本为主,同时以乙本作为重要补充,帛书本中的用词及其含义与通行本有明显差异的,也在注释中尽量予以对比呈现,让读者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2.针对文中部分生僻字词、多音字等,给予注音和注释,涉及字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比喻义等,力求精确。同时对每个章节进行释义,让读者能在轻松无障碍的阅读中吸收老子的哲理智慧。
3.本书的插画部分,由哲理中国画创始人王家春老师担纲绘制。王家春老师根据每个章节的主题进行创作绘画,通过哲理画的方式,以简洁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画面阐释《道德经》中深奥哲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思想。
4.本书正文之前用手绘图及图片的方式将老子生平中重要的几个活动地域联结起来,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子一生的行动轨迹。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启迪智慧的经典之作,从古至今影响了不知多少学习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不过,《道德经》虽好,当下普通大众真正能读懂它的却少之又少。关于《道德经》,大哲学家尼采曾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那么我们需要的,便是一只能够舀出甘泉的水瓢。
因此,本书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以哲理画的形式,送给读者一只水瓢,用它舀上甘甜的《道德经》的泉水,滋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迷茫和焦虑的心田、启迪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和困惑的智慧,从而引领我们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虽为一瓢,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