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魂
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之际,好友也是前同事志伟发来了他的新书样稿。展卷阅读,时而勾起很多往事回忆,时而发现许多有趣的情节故事,而更多的则是对赛事组织和运营工作增加了新的认知,也更多了几分对这个工作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体育界有句名言,关于大赛,历来都是乱乱哄哄,圆满成功。过程的混乱,只能靠赛后的总结来弥补。调侃的正是过往我们在赛事运营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无厘头,甚至是无解、无奈的结局。
然而,果真无解吗?当我们经历了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欧洲杯、F1、大满贯,感受自然越来越不同。特别是当中国本土大赛、商业赛事如雨后春笋涌现的时候,中国体育有没有能力办好比赛,有没有信心持续经营好一项赛事,这就是摆在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面前的一个基本的考试题。
早在1990年,亚运会就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之后,广州、杭州也先后承办了亚运会,上海则云集了高尔夫、网球、F1等多项国际大赛。在北京先后承办夏奥会和冬奥会之后,中国体育在全球的形象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参与者。这些大赛由于有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更由于有雄厚的财力保障,每一个都办得博大壮丽、花团锦簇。于是真正的、日常的、规律性的商业赛事的运营能力又成了新难题。
20世纪80年代,北京马拉松比赛诞生。第一届北京马拉松比赛,组委会邀请全体参赛队员用餐,北京饭店只提供了两个包桌,就坐下了所有人。1986年10月,我在北京上学,有一次我骑车外出经过天安门,刚好赶上了那一年的北京马拉松,那天北京下雨,长安街的自行车道并未封路,甚至我还看到有一些观众骑车在追赶着参赛运动员的脚步。那时的情景和今天北京马拉松比赛进行时的人山人海,以及各种交通、道路的管控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明确的转折点。过往,在奥运会上我们更多在意的是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但在那之后,大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变得多元而分众。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体育参与人群规模骤然变大。日本曾做过统计,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有明显变化,人数增长了近一倍。中国也不例外。奥运会点燃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仓廪实,不仅要知礼仪,更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于是,马拉松、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台球、街舞、广场舞、自行车等不仅成了日常锻炼的项目,更由此有了办赛的需求。以马拉松为例,今日之中国每到周末,大江南北、无论东西,你总能找到一场、N场赛事适合你。一年上千场的大小马拉松,确实让中国体育的商业赛事极其热闹。热闹的同时,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有的出现在赛道上,有的出现在周边服务上,有的甚至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暴露了诸多隐患。
马拉松如此,其他项目也大抵如此。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商业赛事的兴起,先决条件一定是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之后就必须是通过大量赛事积累,才能逐步找到问题、找到窍门、摸清规律,进而从迷茫到清晰,从乱乱哄哄,到真正的圆满成功。
志伟做为中国体育商业赛事运营的资深人士,此时正可大显身手。过往20年的赛事运营经验和心得,正好可以满足赛事运营新手嗷嗷待哺的迫切需求。
提到一个赛事的组织和运营,旁观者完全可以不用关心,也无需关心,他们享受的是赛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激情,但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能力和团队,哪怕很小的赛事,可能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大到赛事策划、预算、推广、运营、管理,小到场地测量、运输车辆接驳、运动员、教练员、官员的接待、食宿安排,成千上万的细节都关乎到赛事最后的质量。
说一个我的故事。2000年,我第一次去欧洲足球锦标赛做采访。在媒体中心拿到采访证的时候,我别提多么开心,以为拿到的就是一个万能通行证。结果第一场比赛下来,后方就接到了欧洲足球协会联盟的投诉,原来是我们根本没有遵守规定,去了一些不能去的区域。当时我也有些纳闷,为什么我们出入的时候没人阻拦,却在事后被投诉呢?其实,只要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赛事运营的逻辑大致也能搞懂七七八八。一场赛事,几乎可以用一本赛事手册来涵盖。手册里不仅有框架、逻辑,更多的还是规矩。只要所有人依照手册执行,差不多90%的赛事工作都可以完成。欧美很多赛事,有的有上百年历史,短的也有几十年,他们早已经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赛事运营管理的最优化。没有人阻拦我们,并不是不需要阻拦,而是在那个地方多设一个岗位,实属浪费,一旦发现有人不守规矩,投诉是最简单也是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些细节,基本上每一个都是这么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有了成功的赛事运营,才能有成功的赛事。有了成功的赛事,体育产业也才有了真正的硬核和基石。英国人对体育产业的总结很简单,赛事、传播和彩票。有了赛事,一个运动就有了牵引,参与者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赛事经过充分的传播,其影响力、价值、体育明星、商业元素才能广泛触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观众、赞助商和其他力量才会充分介入其中。美国人对体育产业的理解也很清晰,3CCourt(场地)、Competition(赛事)、Coach(教练),几乎涵盖了所有核心要素。无独有偶,在英美的体育产业定义里,都有赛事。赛事才是体育产业的灵魂,也是体育产业的价值基石。
在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中国商业(民间)赛事正在爆炸式增长的阶段,我们终于不再缺乏参与者,不再缺乏关注者,甚至也不再为赞助商发愁,但我们缺乏的是真正的管理者、运营者和操盘者。这是一个不断通过实践锤炼,同时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的角色,这也是一个人工智能很难替代的工作。
让我再用一个故事结束这篇推荐序:1990年的某一天,已故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背着一个装满录像带的大包来到了中央电视台门口,逢人便问,谁能给我介绍这里体育部门的主管。有热心者把他引荐给了马国力。虽然斯特恩在大门口等了一小时,但他只用半小时就和央视谈好了合作。从此NBA成了中国球迷最喜闻乐见的篮球赛事。众所周知,大卫·斯特恩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在他任上,NBA成为了世界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联盟,年运营收入超过30亿美金,以43种语言传播到了21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体育产业,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发展阶段,理论上都拥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另一个可以预测的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大量工作、岗位会被替代,唯有体育是人类必须身体力行的娱乐甚至是工作。体育大时代,在向我们招手,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
无处不在的赛事
体育赛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你不是体育迷,也可能经常能接触到它,比如你也许感受过足球世界杯铺天盖地的宣传热度,或是关注过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夺冠时刻,再如公司团建时少不了的趣味体育比赛项目、小区里经常组织的球类比赛、孩子参加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日趋富足,对健康体魄和健美身材的追求也变得更加普遍。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不断扩大,而体育赛事恰恰是体育运动过程中富有趣味、颇具吸引力的部分。
- 参与型大众赛事主要面向大众,其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让每个参赛者都体验到体育运动带给人的乐趣,比如城市马拉松比赛、民间龙舟赛、校园篮球赛、社区足球赛等。
- 观赏型精英赛事则是从事这个运动项目的专业或职业选手参加的赛事,特点是竞赛水平高、对抗激烈、比赛场面精彩。这类赛事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强强对抗的竞赛过程给观众带来充满悬念的观赛体验。观赏型赛事的典型例子有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NBA、CBA、英超联赛等。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链的龙头,发挥着带动并引导整个产业链发展和壮大的关键作用。体育产业里所有的传统或创新的行业,如赛事的转播制作和版权交易、运动员经纪、体育商业开发、场馆运营、体育媒体和体育内容运营等,如果没有体育赛事这一环,它们就都无法存在。所以我们说,体育赛事处在体育产业链的头部,有了它,产业链中段和后段的其他相关行业才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的体育产业要想获得全面而长期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从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开始。然而,由于我国真正市场化的赛事数量有限,体育赛事专业化的速度较慢、层次较浅所以真正懂赛事、会管理和擅运营的专业赛事人才长期稀缺,这也成为阻碍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本书适合两类读者:如果你对体育赛事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关于体育赛事的知识,这本书或许能在常识之外帮你打开视野;如果你打算在体育商业领域打出一片天地,这本书也许是帮助你进入体育赛事行业的钥匙和敲门砖。
具备书中的赛事知识后,在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时,你就可以从中看出更多专业的门道,而不再是只看个热闹。在公司或者小区要组织体育比赛时,你也可以自告奋勇加入组委会,凭借书中的专业知识大显身手。
另外,现在很多行业都寻求打造品牌,可品牌该如何打造呢?实际上,体育赛事就是一种典型的品牌,书中关于打造体育赛事品牌的知识和方法,同样可以帮助你策划和打造其他类型的品牌。
人们都说,从事体育赛事行业的人都拥有一颗大心脏。的确,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从项目的筹备到落地,涉及千头万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变化,赛事的操盘手时刻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还要不断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本书将从体育赛事管理的角度,启发你找到管理复杂项目的方法,帮助你了解在压力之下如何决策和行动。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一起进入宏大而奇妙的体育赛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