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版图的划分将基于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科研生态环境的优劣。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为了保障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然而,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文化的支撑,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的生态环境。
本书从多个视角剖析了国内各层级人才政策的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基础研究、科技伦理等视角探讨了适合人才成长的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构想。书中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希望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共同关注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与科学文化的建设。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项科研项目,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科技人才政策
中国应打造青少年科技人才计划优秀品牌/3
为什么只开小花不结大果——从奥赛看人才成长的短程与长程激励/10
“90后”人才:新一轮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关注人群/14
设立中年基金:拯救可能沉淀的智力资源/17
走出科技人才评价的困局/20
确立科技界正当的名利整合机制/23
人才的探照灯是时候该关注产业界了/26
科学家如何通过知识服务社会/29
破“四唯”如何下手/32
如何从根本上治理学术不端?/35
修补“世界观拼图”破解“钱学森之问”/39
科学研究有无捷径可走——“弯道超车”还是“马赫带效应”/42
科研诚信为何如此重要,却又容易失范?/46
绩效主义下,科学界如何安放学术理想/49
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该如何化解/53
哈佛清北人才流向街道办:“降维收割”损失了谁的利益/57
科技议题“破圈”有利还是有弊?/60
学徒制对中国的启示/63
扩招研究生!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67
交叉还是深耕?研究生应尽快找准自己的学术利基市场/70
科学文化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背后的文化变迁/75
走出创新沼泽:科技“炒概念”现象及其治理/78
构建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防范框架/86
剩余风险最小是科技伦理的长期目标/90
科技行稳致远需打两针伦理“疫苗”/93
中国科技转轨信号的释放与表现/96
基础研究该基础到什么程度/101
基础研究发展是否陷入了停滞/104
基础研究“从0到1”的三道门槛/108
盘点基础研究家底谨防出现无序与内卷/111
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114
基础研究不要让应用研究再空转了/117
集群化: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120
提升范式转换认知敏感/132
科研范式变革了,科技界怎么做/135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39
诺贝尔奖是对坚持长期主义的回报/142
科技伦理是底线还是“天花板”?/145
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刻不容缓/148
后记:很多坚持最终都产生了意义/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