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汇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全书共分为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7个篇章,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代序)侯建国/i
第一篇章 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统筹全国力量,尽快形成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技术研发体系
丁仲礼 张涛 高鸿钧 江亿 魏一鸣 孔力 张锁江 刘中民 于贵瑞 方精云 李小春 陈发虎 樊杰 魏伟 潘教峰 段晓男 郑勇涛 董欣欣 曲建升 曾静静 席亮/3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吴朝晖/9
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的新特征 全力助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冯登国/11
对信息技术新体系的思考 孙凝晖/16
数据科学与计算智能:内涵、范式与机遇 程学旗 梅宏 赵伟 华云生 沈华伟 李国杰/23
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潘建伟/35
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金之钧 白振瑞 杨雷/42
新药研发发展态势分析 徐萍 许丽 杨若南 李伟 陈凯先/49
生命大科学:从微观到介观的组学研究 吴家睿/60
智能时代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 张旭/67
世界生命科学格局中的中国 张先恩/76
非晶合金材料发展趋势及启示 汪卫华/86
抢占“镓体系”半导体科技制高点 助力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率先突破 张韵/94
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三类任务中的空间科学 吴 季/98
技术创新是未来空间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吴季/105
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规律探析 包云岗/113
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 王学昭 甘泉 王燕鹏 刘细文/120
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方法框架研究—基于科学端的视角 邓建军 刘安蓉 曹晓阳 张科 白光祖
陈悦 高智杰 戴海闻 王伟楠/128
世界科学发展的若干趋势及启示 杜鹏 王孜丹 曹芹/139
第二篇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侯建国/151
国家科研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定位和作用 樊春良 李哲/155
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张先恩 汪卫华 阎锡蕴 潘教峰/165
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思考 白光祖 曹晓阳/169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叶玉江/179
全球主要经济体企业科技创新版图分析及启示—中国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李敏 张先恩 刘云/187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演进:世界与中国 樊春良/199
国家有组织科研: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 褚建勋 王晨阳 王喆/211
第三篇章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白春礼/223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 吴朝晖/227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汪克强/231
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 郑永年/233
关于科技创新赋能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王一鸣 李国杰 张柏春 洪永淼 耿涌/240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以大系统观筑牢西部生态屏障“科技支撑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课题组/248
关于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点思考 孙凝晖 李小娟/253
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技创新体系 张志强 陈云伟/258
关于信息技术驱动未来产业的若干思考 包云岗 刘淼 陆品燕 邱锡鹏 须江/270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 沈华 王晓明 潘教峰/277
重视技术科学在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杨中楷 梁永霞 刘则渊/284
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考 宋大伟/291
第四篇章 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侯建国/301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陈凯华 郭锐 裴瑞敏/306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基于教育实践的多案例循证研究 郑永和 杨宣洋 谢涌 王晶莹/315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包信和/323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 吴岳良 王艳芬 肖作敏 苗建明 杨国强 李浩然 徐中平牛晓莉 董纪昌 金德鹏 黄辉 林晓 刘继安/332
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王艳芬 刘继安 吴岳良 肖作敏 苗建明 杨国强 李浩然 徐中平 牛晓莉 董纪昌 金德鹏 黄辉 林晓/340
新时代创新人才成长路径及所需环境 代涛 宋洁 张博 陈伟强 陈凯华/347
第五篇章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白春礼/355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汪克强/359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贺德方 汤富强 刘辉/363
科技评价改革十年评述 徐芳 李晓轩/373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财政科技事业10年回顾与展望 赵路 程瑜 张琦/382
中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策略研究 郑永年/389
科技发展如何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 包云岗 孙凝晖/405
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杨中楷 高继平 梁永霞/409
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分析 沈艳波 王崑声 马雪梅 胡良元 徐源/417
国家创新力测度与国际比较:2006—2020年 陈凯华 张超 薛晓宇/427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进研究及对新时期政策布局的思考 任孝平 杨云 周小林 南方/440
构建基础研究资助导航系统平台 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施一 李姜元鸿 王更生 白苏冉 边桂彬 李博强/446
第六篇章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侯建国/455
大科学装置就是国之重器 白春礼/460
强化基础研究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吴朝晖/465
加强开放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开放科学发展 郭华东 陈和生 闫冬梅 黎建辉 陈刚 何国金 马俊才 梁栋 孔玲贻/471
完善创新生态 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 沈文庆 王恩哥 江桂斌 金国藩 李儒新 卢 柯 雒建斌 饶子和 王志珍 吴国雄 叶恒强 詹文龙 张玉奎 张泽 朱道本 朱静 朱日祥 祝世宁 赵兰香 王芳 王鑫 许召元 陈丽英 韦东裕 戴小勇 王国宏/482
一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高通量低熵算力网(信息高铁) 徐志伟 李国杰 孙凝晖/485
面向“十四五”谋篇布局 统筹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姚冠辉 郑晓年/492
适度超前推动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汪洋 周园春 王彦棡 黎建辉 齐法制 何洪林 廖方宇/499
载人潜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之重器” 杨波 刘烨瑶 廖佳伟/506
第七篇章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促进科技向善,构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胡海岩 裴钢 梅宏 蔡荣根 江松 谢毅 季维智王福生 李正风 赵延东 王国豫 刘正奎 鲁晓 刘慧晖/517
“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郭传杰/521
周光召的科学光芒永远闪耀 徐冠华/525
以科技自立自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汪克强/532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何林 陈朝晖/536
科学家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征 魏永莲 万劲波/540
关于科学普及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杨玉良/549
后记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