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挚爱后,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哀伤的困境。我们焦虑痛苦,我们麻木孤独,我们思念渴望,我们不知所措……生命的失落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我们否认抵抗,我们逃避掩饰,我们封闭自我,我们内疚自责……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但我们还需要警惕持续时间过长、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哀伤。
失落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在一切发生之后重新投入生活。这意味着重新定义与逝者的关系,发现和寻找生活的意义。我们有能力应对失去挚爱的挑战,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也有能力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帮助,并且有勇气帮助他人渡过哀伤的狂风骤雨。《好好告别:如何疗愈你的哀伤》为所有面临哀伤的读者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疗愈指导。
不只是置身事外的人,处于哀伤的风暴中的人也时常将哀伤作为一种障碍或问题。人们与哀伤对抗、对立,甚至借助哀伤来惩罚自己。但哀伤并非拦路石,而是一种处境,一种情绪,一个过程。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走过这样的崎岖地,有人深陷其中,找不到出路,成为失落者。《好好告别:如何疗愈你的哀伤》是这样的一本指引书,它以不煽情的模式描绘哀伤的地图,帮助你了解自己身处的境地,也教导你如何走出这崎岖地,与最亲爱的人好好告别,并且带着与他们的回忆继续前行。
寻找另一种真相
失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童年消逝、背井离乡、失业、分手、亲友离世……生命中的分离与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们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前行。可惜,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那么多人走到人生下一站,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为亲友离世后迷宫般的失落旅程绘制一张地图,正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这张地图的起点叫作失去,但我们希望伤心之人在终点可以找到新的真相。
我们希望这张地图可以映照你的哀伤。当死亡带走挚爱,人们悲痛欲绝、愤怒自责、精疲力竭、怀疑一切,我们会告诉你,不要害怕,不必着急,让哀伤自然流淌。当失去的挚爱是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是素未谋面的孩子时,或是情同家人的宠物时,我们的感受更复杂,却也更难得到旁人理解。但你并不孤独,这种“被剥夺的哀伤”也可以在查看这张地图时找到共鸣。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是重新拥有自我的开始。
我们希望这张地图可以助你不惧前路。在这段失落旅途中,有人害怕情绪失控,有人误入谴责陷阱,有人将深陷哀伤视作爱的忠诚,有人将再次体验到快乐等同于对逝者的背叛……这些误解与担忧让人们作出种种对自己苛刻、又难让逝者安心的选择——不再想,不再爱,不再感受,不再信任。我们会陪伴你走过最初的日子,帮助你调整情绪,重建与逝者的联结,再次投入生活,发现与寻找意义。理解和善待自己,告别与安放逝者,是重新拥有生活的开始。
我们希望这张地图可以引导你环顾四周。我们鼓励你积极寻求帮助,这些帮助可能来源于亲朋好友,与你有相似经历的同路人,抑或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我们会向你介绍如何分辨自己需要何种帮助,谁能提供这种帮助,以及如何拒绝和远离那些带给我们二次伤害的人。鼓起勇气向对的人讲述内心故事,是拥有新的社会联结的开始。
我们也希望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如何抚慰伤心之人,除了一句“节哀顺变”,你还能做得更好。我们会分享安慰朋友、家人、长辈、孩子的“禁忌”与“锦囊”。愿意改变固有习惯,尝试提供合适的帮助,是拥有更深信任关系的开始。
我们还希望这张地图背面的唠叨——“善别事务指南”——能让身处混乱中的伤心之人获得一丝掌控感。我的一个学生曾跟我分享,父亲意外死亡后,在把遗体从医院送到殡仪馆的过程中,慌乱中不知所措的他被中介狠狠宰了一笔。等所有流程都快走完了,他才得知殡仪馆是公益事业单位,所有流程和花费可以更透明、更节省,自己本可以不必在经历丧父之痛后又承受财产损失。在失去到来前拥有这些信息,或许会成为失去后的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保持安定。
感谢郝珊珊编辑,是你促成我们把想法变为现实。感谢作者团队的所有小伙伴,是你们的坚持不懈让这张地图顺利完成。感谢所有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讲述自己失落故事的人,是你们的慷慨分享让大家看到新的真相:原来我们还可以拥有失去。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新锐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死亡教育与咨询学会认证生死学专业人士。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博士,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丧亲与哀伤、数字化心理干预。发表中英文论文近40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三项,主译及参译《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异常心理学》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著作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