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探索人才成长的奥秘
徐冠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前部长
在当今社会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成长与适应的挑战。无论是技术的进步、经济的波动,还是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或许正是这样的时代演变,激发了朱岩梅博士的深入思考,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人才管理工作的深刻体会,写下《人才基因》这本书。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敢于落笔成书,就是难得的情怀。
岩梅博士是我认识多年的晚生,她一直十分努力和刻苦。当她给我送来这本书的样稿并邀请我作序的时候,我是十分欣喜的,一来为她的新作即将出版感到高兴;二来为她这么多年始终坚持独立观察和思考感到欣慰。
通览全书,可以说其中浸润了她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深刻见解,旨在为后来者提供一幅成长的蓝图,帮助他们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锚点,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她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也遵循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正如自然界中的树木一样,虽然每棵树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生长
轨迹,但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的滋养。所以岩梅博士提出了大树人才模型,将人的成长比作树木的生长,从树的各个组成部分――枝叶、花果、树干、树根,以及树形――引申出人才成长的五个基本要素:能力素质、目标承诺、人格特质、终身成长和独特唯一。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人才发展框架。我以为,这个视角是有独特性的。
人才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克服困难的过程,并在其中培养起拒绝沉沦、勇往直前的勇气。这正如该书所提及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塑造和发挥自身的人格特质,并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培养和
激励人才的宝典。它适用于每一个关心自我发展、团队建设和组织进步的读者。无论你是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相信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成长的启示和动力。
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它需要耐心、决心和恒心。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就像书中所比喻的树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序 言
从自然中寻找人才成长的奥秘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困境,特别是在技术快速迭代、经济周期起伏、政治风云变幻的时局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的锚点,以抵抗外部的冲击和震荡,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少跌无谓的跟头?年轻时,人都是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等明白过来,多数已步入中年。不
过,即便中年才领悟,也并不晚,带着清醒和觉知过好下半生,亦是大幸。
我一路辗转,走到人生中场,逐渐领悟人的成长规律,常就此与很多朋友、同事交流,其中既有满怀雄心壮志的骨干中坚,也有迷茫懵懂的职场新人。我的一些心得和思考为彷徨、举棋不定的他们提供了启发和参考。既然这些思考和领悟对人有帮助,为何不写下来让更多无缘相见的人受益呢?于
是,我拿起了笔。
捧起此书的你,可能并没从事过人力资源工作,也没有定制过专属的个人发展计划,但一定关心自己、团队伙伴和家人的成长。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普适、易懂的成长模型,让过去大型企业才有条件斥资开发的人才成长模型能超越组织的边界,变得人人能懂、易用?就像将某一人群专属的路桥,
开放给所有人,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少走无谓的弯路,还能挽救一些溺水者。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初衷。
在过去30年中,我涉足过铁路、金融、教育和生物四大领域,数次转行,跨度很大,究其原因,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命运的安排,但每次大转折都是我的主动选择。为了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有价值和意义、更新鲜有趣的事,我一次次主动打破铁饭碗金饭碗,经历了不少喜悦、痛苦、
收获和遗憾。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虽专业不同,但人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往往异曲同工。
回望30年职业生涯,每一次转场换道,我都像把自己从花盆中、苗圃里连根拔起,移栽到了更广阔而崭新的田野里。每一次跌宕起伏,就像树木经历春夏秋冬,年轮不断增长,始终向阳而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经历都是财富。
我的职业经历浓缩了过去250多年中的三次技术浪潮,从蒸汽机、铁路开启的工业时代、以金融和教育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再到生命科技和人工智能推动下的生命健康时代。面对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经济的周期性起伏,我们究竟应如何择业、如何成长?如何让自己驾驭新技术,而非被新技术所替代和淘汰?
关于这些问题,不仅个体有困惑,企业也有很多痛点。多数企业经常苦于找不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良将短缺,骨干梯队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危难时刻还要让已退位的创始人重新出山。现实中,有的人认为:只要能成事,对人的品德要求不必太高,特别是在职场上,苛责人品属于道德洁癖。其实,这样的企业很难走得稳、走得远。有的人则对人要求过高,求全责备,希望人能成为全才,总认为身边人都达不到他的要求,最终导致无人可用。有的人则不善于用人所长,总想把人的短板拉长,最终既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人才,错失发展机遇,非常可惜。还有的企业家,三教九流,啥人都用,员工们在价值观上缺乏共识,时间一长,企业内部必是劣币驱逐良币,花园最终被疯长的杂草占领。
伴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叠加效应,企业旧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今,顶尖人才的贡献不再像过往,只是普通人才的2倍、3倍,而是10倍、100倍,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一个出色的车床工人的薪水是普通车床工人的数倍,但一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的价值是普通软件工程师的 10 000 倍。并且,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分布,也不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谷歌前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重新定义公司》(How Google Works)一书中提出:未来企业的成功之道,是集聚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营造适合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而如何评价、激励、赋能这群创意精英,可是大有学问。很多公司缺乏创意
和创新,本质上是无法识别、吸引、用好、留住那些极具个性的创新人才的。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发愁人才不足,不能支撑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轻人缺乏工作机会,造成人才极度浪费。
2016 年底,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安排我分管人才工作,此后,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究竟何为人才,如何科学地评价和培养人才。2019年7月,汪建在登狼牙山时,针对如何动态评价人才做了深刻思考,还亲手制作了一张题为人性与能力的动态评价的 PPT。本书源自这 8 年我在人才工作
中的思考和实践,与汪老师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本书不仅适用于华大,相信也会对很多人有启发。2024 年,恰逢华大创立 25 周年。历经1/4 个世纪的风雨,华大仍如少年,勇往直前。
正在此书审校途中,万没想到新的事业际遇再度降临于我。在投身产业实践12年后,能重回大学,将对人才、创新的理解重新回报于教育事业,我深感荣幸!12年前,我怀抱科技兴国的热情,离开大学,全身心投入产业;12年间,感谢华大让我有机会不断迎接挑战,突破自我,一次次深刻
地领悟到科技强要靠人才、人才兴终究要靠教育;12年后,再次感谢命运的安排,感恩徐扬生校长和郑永年院长的邀请,让我有机会重回大学,再次投身教育。借此书,我要感谢所有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给予过我帮助、支持和爱护的老师、亲朋好友、同学和伙伴们。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大树人才模型与已有的人才模型进行比较,阐明了大树人才模型的优势,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一模型。第二部分逐一解析了大树人才模型的五大密码:能力素质(ability)、目标承诺(commitment)、人格特质(traits)、终身成长(growth)、独特唯一
(uniqueness),其中列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也分享了我个人的成长故事。第三部分作为大树人才模型的扩展,将树与人的诸多相通性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成长,并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美妙之处。
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如果上级、父母、教师培养人才都像自然孕育树木那样,相信这个世界会成为一片人才森林,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