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西周史论战留下的疑窦,也在宏观分析时势演变的同时,呈现了西周时期中国华夏的理念,如何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与思想形态等诸多面向上,凝聚为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的独特国家单位。
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最早于1984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首度刊行,是其重要的学术代表作,至今已问世四十年。多年来,此书修订、再版不断,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堪称上世纪西周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次再版,收入许倬云学术著作集,以三联书店2018年当代学术的增补二版为底本,同时加副标题,作《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
三联版新印本序
二十多年前,张光直邀约李学勤、王仲殊和我,四个人撰写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历史,他自己写商代,我的任务是西周,李先生和王先生分别撰写东周和秦汉。李王二位,对于出土的考古数据十分熟悉,如数家珍,于是他们撰写的两本书,都周详地交代了新出的考古资料,至今,还是很有用的参考书。光直的殷商和我的西周两段历史,却都是将文献数据和考古数据,结合在一起,希望对这两个时代的发展,有一番我们自己的解释。
在《西周史》中,我着重的是,西周从一个蕞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建构了超越国家的封建秩序。我尽力描述西周在成立国家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我也提出,西周中叶以后,经济力量逐渐发展,呈现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例如,裘卫家族如何从皮毛商人,因其财富,一步一步踏入政治的上层。在文化发展方面,西周史的描述,着重在西周文化圈的扩张,甚至超越了政治力量的版图。
从那个时候到今天,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在西周的部分,也有很重要的一些遗址出土,例如,周公庙的遗址,又如韩城芮伯的墓葬遗址,这些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我在第一版的序文中,曾经提起过,古代的历法,不容易重新复原,因此,讨论古史不宜于斤斤较量年代细节。古人历法粗疏,如果日食、月食分别和初一、十五对不上号,古人就用连大月、连小月的方法加减日数,以求调整。若是要从谨严的历法,重建年月日,其实不容易。前几年出土的杨家村铜器铭文,果然说明了连续几年之间,干支和月日都有出入。对于二十多年来的新发现,《西周史》本应重新改写,但是我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没有力气再重起炉灶。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教授,既有考古的田野经验,又有阅读文献的能力,他的新著,就是讨论西周的官僚制,用了许多新的材料,在我所讨论的官僚制度上,有更多的发展和说明。因此,我请求他为新版的《西周史》撰写长跋,交代这二十多年来种种发现的大概情形,使得《西周史》的读者,从这新数据上,可以想象还有多少应当涵盖的问题,可以讨论。我想将来有一天,李峰教授会自己写一部新的西周史,来代替我的旧作。
在新版出版前,我也有一些感想,伏枥老马,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了,却是在梦中还希望嘶风嚼雪、骋驰草原。我也在设想,假如我有力气,重写西周史,我还想写些什么?
在旧著的《西周史》上,我只谈到政治结构和文化圈的问题,将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有人能够在古代的民族历史上,有所探讨。第一个要问的问题,是周人自己的古代,究竟在哪里,又为何搬到陕西岐下?我一直在琢磨的,四千多年前,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许多民族都要迁移,造成了民族与民族推移的压力?周人自己传说,曾经是陷于戎狄之中,然后才回复农耕,那一段陷入戎狄的岁月是在哪里?他们是走出了戎狄圈呢,还是气候容许他们重新发展农耕?这一个问题,是全球性的大问题,但在西周史上,既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全面发展的情况着眼,也可以从周人自己的迁移史着手。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得准确,也许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周人自认为和夏人有特殊的关系,那是攀附还是回忆?
西周征服了商人,建立了一个众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庞大封建网。我们对于几个大国的封建,还可捉摸,例如,鲁齐是东方的前哨站,燕国是追逐殷商剩余力量而建立的北方国家。我们也知道,虢和晋是成周的北方屏障,卫和蔡是东南的犄角,这些都是姬周的亲藩。可是,我们并不很清楚,其他西周的封国,如何迁移?例如,也是姬姓的召公后代,燕国,初封何地?又为何在立国遥远的北方后,如何渐渐与中原隔绝?姬周同盟姜姓,齐国的前身,申和吕,从西东移的经过怎样?其他姜姓的封国,又封在何处?如果拿这一些事情,整理头绪,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楚,西周封建网的布局,以及姬姓和同盟姓族之间的恩恩怨怨。
从《左传》《国语》等古代的典籍,我们知道有一群无所归属的族群,所谓祝融八姓,他们并不出自同源,却是结合为一个互相支持的族群联盟。他们结盟的时间,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可能在商代扩张的时期,他们和新石器的古代文化系统中,哪几个系统有关系,后来又如何迁移和分散?这个线索,也可以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古代大变化时期,找到一些痕迹。从典籍上所见,祝融八姓的芈姓,迁移到江汉一带,建立了楚国,逐渐发展为南方大邦。祝融八姓的其他族群,他们如何迁移、如何分散?散见于古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也可供我们揣摩。
和祝融八姓类似的情形,则是沿海到淮河流域,徐和舒的发展,他们本来应当是在今天的山东和苏北地区。在周穆王的时代,据说徐国盛极一时,甚至威胁到周人的权力。从今天的地名上看,徐和舒这字眼,在江西、安徽都可以找到,这一条路约略地呈现从北到南的路线,他们和后世吴越的关系,是友是敌?和西边楚国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在历史书上和史书的批注中,可能还有些地名可以考证,如果能够重建徐舒迁移的理由和路线,那么我们对于西周封建网以外的族群,又可以多一些理解。
以上所说,只是一个无能的老人,还在做梦。希望不久后,有年轻的学者们,在这些课题上有所注意。
二十多年前,当时三联的董秀玉,在香港和我商量,将联经版的《西周史》,在三联出版简体本。当时,我的力气还够,秀玉正在壮盛之年。第二年在北京,她又介绍我认识了资深编辑许医农。我和秀玉很久没见了,从共同的朋友处知道,她还是精力过人,非常活跃。在为新版《西周史》撰序时,一方面我也在做一番检讨,另一方面,也怀念故人。秀玉和医农都还有一段好岁月,才会走到八十岁的老年。此处以祝福遥寄故人,长勿相忘。
许倬云谨序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台湾大学人文艺术类杰出校友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