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探讨罗素哲学中的实在主义知识论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特别是金岳霖、张岱年知识论理论的影响与发展的学术性专著。本书从罗素哲学在中国以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知识论感觉论:认识的来源概念论:认识的范围与限度真理观:认识的最终目标实在主义知识论转化的成果与意义五章,详细论述和辨析了金岳霖和张岱年是如何在批判地继承罗素哲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论体系的,由此呈现出罗素的实在主义知识论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知识论的影响。
冯友兰指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因而探讨罗素哲学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本书以知识论为视域,从逻辑分析方法、感觉论、概念论、真理观等方面,通过金岳霖和张岱年两位现代哲人对罗素实在主义知识论的转化,构建具有中国文明特色知识论的历程,展现了近代以来中西哲学会通的一个侧面和场景,为文明互鉴、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经验。该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其中不少观点皆能发人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的探索和独到的心得。该书在围绕具体问题细致分析罗素、金岳霖、张岱年知识论的同时,带领读者深切体会中国现代思想如何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语境中实现外来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序言
顾红亮
20 世纪初,杜威和罗素等西方思想家相继来华访问,掀起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激发本土思想家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西方思想家在中国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和学术事件。深入分析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当代世界性的学术课题。黄兆慧博士这部著作所触及的话题就属于这一领域。该著作聚焦罗素来华这一哲学史事件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呈现西方思想家在中国的学术面貌。
黄兆慧博士的这部著作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作为其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对其印象深刻。今天,博士论文最终修改成为专题性著作,可喜可贺。
从方法论上,该著作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具有聚焦化思维。学术著作的选题一般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力图解决某个具体领域的学术问题。如果作者的思维不聚焦,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边界就会模糊不清,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似是而非。西方思想家来中国讲学,应当时中国学者的要求作了很多场演讲,这些演讲主题比较广泛,涉及社会改造、哲学思想、教育体制、文明互鉴等话题。如果缺乏聚焦化思维方式,很可能使西方思想家在中国的研究碎片化。黄兆慧博士的这部著作具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层层聚焦。该著作研究罗素在中国这一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化事件。它没有对罗素在中国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而是聚焦到罗素的知识论在中国的话题。它也没有对罗素知识论展开全方位研究,而是聚焦到罗素、金岳霖、张岱年等三位哲学家的知识论体系构建的主题。该著作的作者运用聚焦化的思维方式,让研究选题一步步聚焦,把罗素在中国的研究主题聚焦到知识论,把研究人物聚焦到三位哲学家,不仅把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清楚,而且把研究话题的内涵辨析准确。
第二,具有中国化视角。研究西方思想家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关系,通常有几个研究角度。一个角度侧重研究西方思想家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在哪些中国哲学家的努力下,西方思想得到了什么样的传播。这个研究进路可简称为影响化进路。另一个角度侧重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在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背景下如何消化吸收西方思想家的理论,进而在中西方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个研究进路可简称为中国化进路。这两个进路不能截然割裂,但各有侧重。黄兆慧博士的这部著作虽然有较多篇幅谈及罗素哲学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影响,但是,较为侧重于中国化的研究视角,呈现罗素的实在主义知识论如何被中国式转化了,即如何被中国化了。它论述金岳霖和张岱年怎样在吸收罗素知识论哲学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起中国式的知识论体系。论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罗素哲学如何影响中国,而且在于一些中国的哲学家如何主动扬弃、如何中国化罗素哲学。这部著作的标题是实在主义知识论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为实在主义知识论的中国化。
如何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思想家在中国的话题,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课题。黄兆慧博士的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案例,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作为脱胎于博士论文的学术著作,不免有这样那样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之处。比如,金岳霖和张岱年的知识论体系的形成,除了消化罗素哲学的养料外,是否还吸收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养分,是否还与其他的哲学流派进行对话互动,这些养料和养分的作用机制和对话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都值得深入探究。
多年前,我做过杜威在中国的课题研究,编辑过杜威论述中国的文献,整理过杜威在中国的学谱,分析过杜威实用主义被误读和被儒化的状况,对于杜威、罗素等西方思想家在中国的文化现象的研究有一些体会。这里借作序的机会,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持续推进哲学史的数据挖掘和哲学思辨的结合。杜威、罗素等西方哲学家来华访问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知名事件。研究这样的哲学史事件既需要哲学理论的思辨批判,也需要档案文献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流逝,搜集和挖掘这些历史事件的文献资料的难度越来越大。缺乏精准的哲学史的史实,很难勾勒西方思想家访华的面貌,很难科学分析西方思想如何进入近现代中国语境、怎样影响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今天,运用数字技术,多渠道、多方位搜集抓取素材成为有效的研究工具,是西方思想家在中国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第二,持续推进西方思想家影响中国和中国影响西方思想家的双向研究。西方思想家来华访问一段时间,既以其异域的思想魅力影响中国思想界,是中国思想的老师,也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中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中国思想的学生,两者交互作用。在今天的学术界,做双向研究势在必行,既要分析西方思想家施与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中国施与西方思想家的影响。
期待黄兆慧博士的这部新著激起大家对于西方思想家在中国课题研究的兴趣。
2024 年7 月7 日
上海丽娃河畔
黄兆慧,1989年7月生,江西奉新人,南昌大学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
序 言 顾红亮
前 言
第一章 罗素哲学在中国
第一节 罗素哲学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古今中西之争
第二节 实在主义知识论转化的问题与结构
第三节 罗素哲学在中国的研究进程
第四节 新实在论东渐:实在主义知识论的转化背景
第二章 以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知识论
第一节 逻辑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第二节 通过逻辑分析方法为知识论奠基
第三章 感觉论:认识的来源
第一节 认识外物的方式:从亲知到正觉和知觉
第二节 从感觉材料推论或构造外物
第三节 所与是内容与对象的统一
第四节 由感相知外物
第四章 概念论:认识的范围与限度
第一节 概念论的前提:实在的共相或理
第二节 通过摹状词理论获得普遍知识
第三节 意念的摹状与规律
第四节 共同意谓说
第五章 真理观:认识的最终目标
第一节 真理符合论
第二节 一一相应的真理符合论
第三节 融合新实在论与辩证唯物论的真理符合论
第六章 实在主义知识论转化的成果与意义
第一节 实在主义知识论转化的成果:从罗素到金岳霖、张岱年
第二节 实在主义知识论转化的意义
附录一 罗素思想在上海的传播及其影响
附录二 罗素在华行程表(1920年10月12日1921年7月11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