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包括14章。从宏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即物质的状态开始,紧接着是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再到微观物质的结构理论,即通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本质。该教材在系统讲述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合适的章节结合相关知识点,简单地介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用途,使基础和学科前沿有机结合,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95年10月 - 1999年11月: 博士研究生,香港大学化学系
1991年9月-1994年7月: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1987年9月 - 1991年7月: 本科生, 武汉大学化学系
主要进行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自2003年回国进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以来,先后获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获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1
1.2 基础化学概述 2
第2章 物质的状态 4
2.1 气体 4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
2.1.2 气体分压定律 6
2.1.3 实际气体 8
2.2 液体 9
2.2.1 气体的液化 9
2.2.2 液体的气化 10
2.3 固体 12
习题 14
第3章 溶液和胶体 15
3.1 分散系简介 15
3.2 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5
3.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6
3.2.2 沸点升高 18
3.2.3 凝固点降低 19
3.2.4 渗诱压 21
3.3 电解质 24
3.4 胶体分散系 25
3.4.1 胶体的组成 26
3.4.2 胶体的主要性质 35
习题 37
第4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39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9
4.1.1 基本概念及术语 39
4.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43
4.1.3 化学反应热效应 45
4.1.4 反应热的计算 48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4.2.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51
4.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52
4.2.3 熵函数 52
4.3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54
4.3.1 吉布斯自由能 54
4.3.2 化学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55
4.4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58
4.4.1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常数 59
4.4.2 实验平衡常数 60
4.4.3 影响平衡的因素 62
习题 65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67
5.1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67
5.1.1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 67
5.1.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70
5.2 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71
5.2.1 零级反应 72
5.2.2 一级反应 72
5.2.3 二级反应 74
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5
5.4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77
5.4.1 简单碰撞理论 77
5.4.2 过渡态理论 78
5.5 催化反应 80
习题 81
第6章 电解质溶液 85
6.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85
6.1.1 离子氛和离子强度 85
6.1.2 活度和活度系数 86
6.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87
6.2.1 水的离子积常数 87
6.2.2 溶液的pH 88
6.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89
6.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89
6.3.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92
6.3.3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93
6.3.4 两性物质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95
6.4 缓冲溶液 96
6.4.1 缓冲溶液的组成 96
6.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97
6.4.3 标准缓冲溶液 99
6.4.4 缓冲容量 100
6.4.5 缓冲溶液的应用及配制原则 100
6.5 酸碱理论的发展 102
6.5.1 酸碱电离理论 102
6.5.2 酸碱质子理论 103
6.5.3 酸碱电子理论 104
习题 106
第7章 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08
7.1 溶度积和溶解度 108
7.1.1 溶度积常数 108
7.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109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11
7.2.1 溶度积原理 111
7.2.2 沉淀的生成 111
7.2.3 沉淀的溶解 113
7.2.4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15
7.2.5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116
习题 119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1
8.1 氧化数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21
8.1.1 氧化数 121
8.1.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22
8.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122
8.2.1 原电池 122
8.2.2 电极电势 124
8.2.3 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127
8.3 浓度对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127
8.3.1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27
8.3.2 浓度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129
8.4 电极电势的应用 130
8.4.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130
8.4.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31
8.4.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31
习题 132
第9章 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36
9.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36
9.1.1 氢原子光谱 136
9.1.2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38
9.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39
9.2.1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139
9.2.2 测不准原理 140
9.3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41
9.3.1 薛定谔方程一微粒的波动方程 141
9.3.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41
9.4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144
9.4.1 概率密度 144
9.4.2 电子云 145
9.5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像 146
9.5.1 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 147
9.5.2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 149
9.6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 150
9.6.1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150
9.6.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52
9.6.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154
9.7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57
9.7.1 原子半径 157
9.7.2 电离能 160
9.7.3 电子亲和能 163
9.7.4 元素的电负性 164
习题 165
第10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168
10.1 离子键 168
10.1.1 离子键的形成 168
10.1.2 离子键的特点 169
10.1.3 离子的特征和离子晶体 169
10.2 现代共价键理论 171
10.2.1 价键理论 171
10.2.2 杂化轨道理论 173
10.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76
10.2.4 分子轨道理论 178
10.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82
10.3.1 分子间作用力 182
10.3.2 氢键184
习题 185
第11章 配位化合物 186
1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87
11.1.1 定义 187
11.1.2 组成 187
11.1.3 类型 190
11.1.4 命名 193
11.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94
11.3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195
11.4 晶体场理论 197
11.4.1 晶体场模型理论的基本要点 197
11.4.2 中心离子d轨道的能级分裂 198
11.4.3 正八面体场中的能级分裂 198
11.4.4 四面体场中的能级分裂 198
11.4.5 平面四方形场中的能级分裂 200
11.4.6 晶体场分裂能 200
11.5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209
11.5.1 构造异构 210
11.5.2 立体异构 210
11.6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表征 212
11.7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及配位平衡 213
11.7.1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213
11.7.2 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 219
11.8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223
11.8.1 检验离子的特效试剂 223
11.8.2 作为掩蔽剂或沉淀剂 223
11.8.3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24
11.8.4 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224
习题 224
第12章 生物无机化学简论 227
12.1 生命必需元素 227
12.1.1 生命元素及其功能 227
12.1.2 生命元素与环境 229
12.1.3 工业污染金属元素 229
12.2 金属中心的结构与功能 230
12.2.1 金属蛋白 231
12.2.2 金属酶 235
12.3 医药中的金属 236
第13章 滴定分析 237
13.1 滴定分析方法简介 237
13.1.1 滴定分析术语与特点 237
13.1.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238
13.1.3 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 238
13.1.4 滴定分析过程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238
13.2 滴定分析结果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239
13.2.1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39
13.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40
13.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41
13.3 酸碱滴定法 242
13.3.1 酸碱指示剂 242
13.3.2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244
13.3.3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49
13.3.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50
13.4 氧化还原滴定法 252
13.4.1 高锰酸钾法 252
13.4.2 重铬酸钾法 254
13.4.3 碘量法 254
13.5 配位滴定法 256
13.5.1 基本原理 256
13.5.2 金属离子指示剂 258
13.5.3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259
13.6 沉淀滴定法 259
13.6.1 莫尔法 259
13.6.2 福尔哈德法 260
13.6.3 法扬斯法 261
思考题 261
习题 262
第14章 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265
14.1 吸光光度法 265
14.1.1 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265
14.1.2 光吸收曲线 266
14.1.3 光吸收基本定律 267
14.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68
14.1.5 定量分析方法 269
14.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70
14.2 电位分析法 271
14.2.1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271
14.2.2 离子选择性电极 272
14.2.3 电位滴定法 275
14.3 气相色谱法 277
14.3.1 气相色谱分析流程及色谱仪的组成 278
14.3.2 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279
14.3.3 气相色谱的分析方法 283
14.3.4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285
思考题 285
习题 285
附录 287
附表1 SI基本单位 287
附表2 —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298.15K) 287
附表3 —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热(298.15K) 289
附表4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常数(298.15K) 290
附表5 —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 V) 293
附表6 —些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296
附表7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C)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