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选机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是导学关系建立的重要开端。当前研究者对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如何选择导师的心理机制的探究极少,多数研究围绕着研究生的满意度、互选机制的改革、理想导师、导师胜任力等主题。缺乏对研究生选择导师时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进行探究。导学关系建立之初硕士研究生选择导师的行为模式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近几年来由于导学关系的异化而引起社会大众和国家政府的重视。目前大部分文章建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之上,缺乏客观的实验和科学的数据支撑。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整个研究生生涯的生活甚至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导学关系如何建立,影响导学关系的因素,以及导学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等问题,并据此针对硕士研究生师生互选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互助互促的导学关系。
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与认知神经层面探讨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建立之初,硕士研究生基本经历了官网获取导师信息、邮件或当面沟通以及双选会正式确定师生关系等三个步骤。其中导师和专业类别对导学关系的建立没有影响,然而不同学力的学生对导学关系的建立有明显的差异。硕士研究生对导师信息存在偏好,且受入学方式、硕士生类别、专业类别和学生性别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期望具有一致性,但并不存在从众行为。学生在官网获得的信息中,*关注的是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双选制下导学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和方法。第二,在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技术与扎根理论探讨了师生沟通对导学关系的影响,发现硕士研究生师生通过沟通易得性、沟通有效性与情感支持三个维度,对其导学关系产生影响;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个体特征不直接影响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影响师生沟通来影响导学关系构建。明确了不同导学关系的硕士研究生在与导师沟通时的认知神经网络特点,为进一步探讨高质量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其次,采用ERP技术从压力、人格与情绪三个视角探讨了指导风格对导学关系的影响。其一,发现不同指导风格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压力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导师作为启动词时,控制型的指导风格会使女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这与一些女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有关。其二,发现不同指导风格导师姓名启动对研究生人格词汇认知的影响。例如,控制型指导风格下,不同性别的导师对与之同性别的研究生人格认知的影响情况相异;与控制型女导师相比,支持型女导师指导下的女生对人格词汇的加工更深,可能暗示女生更偏好支持型女导师。其三,不同指导风格导师的研究生对情绪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有显著差异,指导风格对于研究生的情绪识别的脑机制有影响,控制型女导师对女生情绪的识别影响更大。第三,在探讨导学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方面,首先,本研究探讨了导学关系中词汇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发现相对于朋友与权威人物,导师条件下可以诱发更强的P2与更弱的N2,表明导师是个体较为熟悉的他人,能引发更多的注意资源。此外,本研究采用眼动与ERP相结合的技术探讨了高低抑郁倾向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相关词汇的认知偏向及其神经机制,均发现高抑郁倾向研究生对导师姓名存在注意回避。同时,ERP结果还显示高抑郁倾向研究生对消极导学关系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并对积极导学关系词汇产生了认知冲突。其次,本研究从外显与内隐两个方面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合作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发现高质量导学关系的研究生,尤其是男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导师合作。这提示高质量导学关系的研究生更适合创建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导师与学生合作共赢。本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师生互选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高质量的导学关系。本研究也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导学关系,为导学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客观的实验和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为教育神经科学的高速发展推波助澜。
张妍 女,四川攀枝花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领域为心理健康与认知神经科学。湖北省基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心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脑成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担任国内外杂志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等SCI收录期刊审稿人。 近年来,在《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等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市、校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绪论 1
第一节 导学关系概述 2
第二节 导学关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 6
第三节 导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16
第一部分 导学关系的建立 21
第一章 导学关系的建立 22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 22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选择导师的影响因素 33
第三节 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的信息偏好 42
第二章 导学关系的特点 55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现状 55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师生双选制下导学关系的满意度 65
第三节 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77
第二部分 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 87
第三章 师生沟通对导学关系的影响 88
第一节 师生沟通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扎根理论 88
第二节 师生沟通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潜在剖面分析 110
第三节 师生沟通对导学关系的影响:近红外技术的证据 120
第四章 指导风格对导学关系的影响 135
第一节 指导风格对导学关系的影响:人格视角 135
第二节 指导风格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情绪视角 146
第三部分 导学关系的神经机制 163
第五章 导学关系认知的神经机制 164
第一节 导学关系词汇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 164
第二节 抑郁倾向影响导学关系词汇 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 180
第六章 导学关系行为的神经机制 192
第一节 导学关系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外显的证据 193
第二节 导学关系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内隐的证据 213
结语 249
参考文献 256
致谢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