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沈书枝·黑陶·万晓利推荐的散文作家
晨昏·冬夏·河山·家园·中国人的日常之美
★这是一部光阴志。作者系知名青年散文家,近年多居于乡野,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他细心留意四季光阴变迁,总体呈现江南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部生活史。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
★这是一部生活美学之书。全书有开阔的视野,遍查典籍,又能独写出独家的记忆与体验。文字风格活泼灵动,注重当下体验,吃茶且看花,日长如小年。文章空灵温暖,令人感动。
★文本之美。周华诚的散文往往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他的散文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示。作品以其独特的文本意识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出散文的魅力和价值。他的散文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
★纸书之美。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特邀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操刀设计,双封裸脊,特别收录20余幅天然童趣小画,随书附赠《仪式》手账1册,精美藏书票1枚。图书印刷精选具有亲和手感的纸张,温柔可亲,尽显纸书之美。
★时光之美。人生不需要匆匆忙忙,可以慢下来,静静感受阅读的美好,感受时间的缓慢与诗意,感受生命的喜悦与平和。
自序
好雨知时节。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国人老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与四时光阴、天地万物一起过日子。
老辈人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老辈人的生活,是跟土地上的劳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按照季节变化来播种和收获,也按照季节变化来安排一整年的生活。什么时候挥汗如雨,什么时候休养生息,都有规矩,都有仪式。
这种规矩和仪式,是一代代人留下来的生活经验,是一代代人总结出的生命印记,也是一个族群在自然界生存的脉络和节奏。
在《中国廿省儿歌集》(黎锦晖、吴启瑞、李实编)中翻到一首浙江儿歌,讲述的是一年时节的过法,抄录于此:
正月正,麻雀飞去看龙灯。二月二,煎糕炒豆儿。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四月四,杀只鸡儿请灶司。五月五,年糕粽子过端午。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七月七,七样果子随你吃。八月八,大潮发,小潮发,城里老娘活俏煞,城外老娘活急煞。九月九,打老菱,过酒吃。十月朝,打儿骂女捆柴烧。十一月雪花儿飘飘,十二月家家磨粉做年糕。
另外,还有一首童谣,流行于巴蜀一带:
说个子,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飘坟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房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躲债主子。
据我所知,各地都有类似的儿歌,总结传唱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这些儿歌的内容已不一定全然符合当下生活实际,读来依然很是有趣。因为这样的儿歌童谣里,藏着当地民众生活的密码,说是文化基因,也并不为过。
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五千年薪火相传,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靠的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下,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我们现在倡导传统文化之美,希望更多人践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节气、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基因、生活的仪式感,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只是,民俗文化永远处在变化中,我们现在的岁时礼俗、节气生活,很多已经越来越简化,有的时候就简化为吃吃喝喝,很多仪式的细节已经消失在记忆中。
在老家乡下种田的数年中,我发现,许多与劳作相关的日常生活极具仪式性、审美性,那些与四时礼俗相关的活动,也富有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智慧。多年来,我也写下不少散文作品,都与传统文化生活有关。
因此,我梳理出《仪式》两本书,分为《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分别从节气、节日两个角度,用散文的方式,呈现以故乡浙西常山为主体的江南日常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我们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不仅是追溯传统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在这种继承和发扬里,我们从而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
是为序。
周华诚
癸卯年正月二十日
于常山稻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