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孔尚任在《先声》中,借副末之口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南渡政权,东晋和南朝共二百七十年,南宋一百五十年,但最短命的是南明王朝,仅仅一年零一个月就覆灭了。占有江南广袤的富庶地区,拥有数十万武装的南明,为什么如此短命呢?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桃花扇》通过艺术形象,相当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比较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迅速覆灭,主要在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权奸的误国。他塑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丧国的权奸形象。阮大铖是老牌的政治阴谋家、野心家,依附魏忠贤失败后,屏居南京,时刻窥测方向,伺机重登政坛,但都遭到了失败。马士英,《明史》称他贪鄙无远略,是阮大铖的靠山。剧本写崇祯皇帝去世后,他声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迎驾》),把迎立新皇帝当作一宗大买卖来做。在阮大铖积极筹谋,四出奔走下,抢先迎立昏庸的福王为帝,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在手(《迎驾》)。从此马士英篡夺朝政,阮大铖死灰复燃,把南明一步步推向覆亡的深渊。他们排斥异己,日日罗织正人(《逮社》),制造恐怖的统治。进声色,罗货利,呼朋引党,把向弘光选优献乐,作为中兴第一要事,而兴国大事,无一筹划。他们私君、私官、私恩、私仇,无一非私(《拜坛·眉批》),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他们又推行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的卖国方略,当清兵南下时,竟下令将北防的兵力调去堵截左良玉清君侧的大兵,丢下凤、淮一带,千里空营,让清兵长驱直进,这江山倒像设着筵席请(《誓师》)。当兵临城下,史可法在扬州告急时,马士英、阮大铖惊慌失措,带着搜刮得来的民脂民膏,娇娃美女,仓皇出逃。一夜之间皇城大乱,南明也随之丧亡。孔尚任在原书《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可以说,通过误国权奸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其创作意图。
作者还用浓墨重笔,描写了南明武臣的腐败误国,以黄得功等为首的江北四镇,掌握南明的兵权,但竟为争夺元帅军帐的座位排列,大动干戈,没见阵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闹,笑中兴封了一伙小儿曹(《争位》)。他们又秉承马、阮意旨,移镇上江,堵截左兵,让清兵长驱直进,加速了南明的覆灭。刘泽清、刘良佐两镇还把弘光当作宝贝,送与北朝,企望赏咱们个大王爵,倒戈劫君,争功邀赏。顿丧心,全反面,真贼党(《劫宝》)。
在整部剧作中,始终贯串着进步力量与权奸斗争这条主线。以李香君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以史可法为首的忠义将士,一直与阮大铖的复辟和马、阮丧国罪行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李香君在《却奁》中,根据种种迹象,洞察阮大铖的阴谋,毅然却奁,使阮大铖拉拢复社的企图不能得逞。在《守楼》中,她以头撞壁,不惜牺牲生命,不肯下嫁奸党田仰,忠贞于侯方域的爱情,反对马士英、阮大铖的迫害。在《骂筵》中,她立意做个女祢衡,当阮大铖命她侑酒唱曲时,乘机将自己满腔积愤尽情披露,把马、阮的罪行一一控诉。她凛然正气,刚烈的行为,掷地有声的言词,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权奸的痛恨和斗争,表现了光辉的爱国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