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苦难孕育辉煌
我多年好友徐博东教授的又一部大著《台海情缘》即将付梓,可喜可贺!
博东是享誉两岸的知名台湾问题专家,笔耕不辍,见解精深,为对台工作建
言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创立并领导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多年,为
该院发展成为大陆知名对台智库奠定基石,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博东退休后,方有时间一偿夙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家族史的写作上,
历时数年,搜集了大量史料,走访相关历史现场,采访健在的当事人,奔波
于海峡两岸、大江南北,不辞劳苦,终成正果。如此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丰富
的真实史料,使这部著作超出了家族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从一个侧面反映
两岸关系跌宕历程的信史。由于其父的特殊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包括与台
湾抗日志士丘念台的家族情缘、参加东区服务队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以及台
湾光复后在台从事地下工作等,这部家族史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一些
内容还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此外,透过徐家的特殊经历,作者向我
们还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现了两岸同胞的悲欢离合。这既是一曲家
族悲歌、时代悲歌,也是一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
求国家统一的历史赞歌!
苦难孕育辉煌,昨天昭示今天。历史的悲歌、民族的苦难已经远去,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复兴的前景日益光
明,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正徐徐拉开。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我们坚信,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必将上演的是两岸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辉煌
大剧。
是为序。
郑建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序二: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我与博东教授相识已近三十载,其祖籍广东梅州蕉岭县,但他的家族命
运却因时局动荡而与宝岛台湾息息相关。因多年相交,我一直知道博东教授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曾料想他的家庭必定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但当他
的新书书稿《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送到我手上,迫不及待地
连夜拜读之后,仍让我感到震撼、感慨和深思,一时间感情的潮水排山倒海
而来。读毕掩卷,书中人物的经历所引发的对我心灵的绞杀与灵魂的震荡,
让我潸然泪下,一连数日压抑着的情绪都无法平息,以至于当我在金门与厦
门海域乘坐游轮时,面对茫茫大海,心中还感受着当年博东教授的三个弟弟
当兵后,同一时间各自在对岸这两个岛屿上的那种守望与煎熬,回味
着他们一家两代人的坚守,心情像眼前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
一个家庭的悲怆,一个民族的悲壮写照,同时又凝聚折射了无数先辈们对信
仰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守望!
书中所写的,正是博东教授的家族史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
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
统一,接受组织安排,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一度官至国民党台中
县党部书记长(主委)。后虽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大陆
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在那文革特殊的年代,亦
受了不小的委屈,直至辞世,始终与妻儿无缘团聚;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
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一道浅浅
的海峡,却无法逾越,让她隔海相思,苦苦煎熬了 57 年,直到 2006 年过世
后才魂归蕉岭故乡,与她日思夜梦的夫君灵骨合葬在一起;博东教授的三个
弟弟生于台湾,自幼失去父爱,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始终与父亲无
缘相见;博东教授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
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学术大家、有重要影响的智
囊……仅这只言片语的简介,相信就已经足够引起读者探究这个特殊家庭的
兴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是国家、民族和社会
的细胞,家事、国事、天下事是难以分割的,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其命运都
是国家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更何况对社会和时局有着影响力的名门。博东
教授的家族、家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其命运与中国革命和两岸关系紧紧连
在一起,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同步共振。这是书稿给我的第
一个深刻印象。全书通篇放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写家庭人物的革命历程、
思想变化、不朽功勋以及曲折人生、悲欢离合,从出生、就学,到革命、聚
散、委屈、转机等等,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无关系;所述虽是家史,又辟
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 11 位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
豪、谢汉光等革命先烈、前辈,还有甲午台湾反割台抗日爱国志士丘逢甲后
代丘念台等历史人物,彰显了徐氏家族的胸怀和品格,也是家与国同悲欢共
命运的真实写照;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记录了我党我军在台湾光复后一段时
期的地下斗争情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阅读这些史料让我猛然感到,这个
可谓一门忠烈的家庭,这个有着优良传承的家庭,这些人物其实离我们是这
么近!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讲过,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
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事实。这部书给我
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真实感、现场感。据我所知,博东教授为了更好
地创作完成这本书,在海峡两岸查阅考证了大量档案、历史资料,采访了众
多当事人或其亲朋好友,也实地探察了有关历史现场、设施、文物等。写他
的父亲,以其被迫害时写的《自传》及其战友的证明材料(实为交代材料)
为依据,情真意切;写家庭的磨难,实事求是,不夹带任何意气偏见;写家
庭的转机,就事论事,不带任何的虚浮。亲身所见所闻、亲朋好友的回忆,
既有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故事,也有百转千回的爱情叙事,他父亲的爱情、
亲情、忠贞、爱国,朴实无华、鲜活真实,战友并肩,惊心动魄,用青春和
生命谱写革命经历和谋求两岸统一之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
上,感人肺腑。他母亲的坚毅、执着、守望、责任,母兼父职,独自养家育
儿,度日如年,用血和泪铸成了《卿梦思源一个共谍太太在台湾的
日记》( 未刊稿 ),以寄托思乡、思亲、思源哥的千思万念,一位聪慧无
私的贤妻良母伟大身影立在了眼前,令人动容。书中饱怀感情,但不感情用
事,一切建立在理智、冷静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书中充满爱憎,但衡量的
尺度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书中细节处处体现着作者一以贯之的严
谨治学态度,而严谨治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实事求是、不加粉饰,亦
不扭捏,任何粉饰或扭捏的历史都是对后人的误导。否则,那就不能称为历
史了,历史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历史事件
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这部书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博东教授创作中
汇聚之心。一是初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生奉献,无怨无悔的奋斗历程;二是信心,就
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对革命胜利、两岸统一的必然性没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一生奋斗、从不止息;三是用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全身心致力于伟
大的工作、伟大的斗争、伟大的事业的专注精神,他们对待每一项工作,都
是那么的充满热情、饱含激情、无私奉献;四是苦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
家庭对两岸和平统一、争取民心、对台大政方针的不懈探索和真知灼见,很
多意见对当前的对台工作颇有启示,因为这是有传承的历史亲历者提出的真
知灼见。
这部书给我的第四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人修史讲究艺术
性、文学性,以让读者更细腻准确而又有兴趣、感情地去体会历史的场景、
领悟历史的真谛、启发对未来的思考。我国历代史学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大家,
我们各级学校的语文教材、文学读物,很多经典篇章都出自史学著作,因为
我们的民族自古有这个历史审美的传统。博东教授的这部书,文风清新、文
字优美、文笔流畅而又朴实无华,引人入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掩卷发人
深思,不似时下某些类似著述,要么平铺直叙,要么晦涩艰深,故弄玄虚,
可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我欣赏博东教授这样有艺术性的
文字,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书还可以作为一部励志教材,给年轻人看。无论博东教授的亲属,
还是他本人,人生曲曲折折、坎坷不断,有骨肉的分离、事业的挫折、组织
的误解、旁人的冷眼;有国家的磨难、民族的悲欢、人生的曲折、心灵的拷
问等等。面对各种不同的境遇,徐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始终秉持家国
情怀,大爱超越小爱,满怀期望和憧憬地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灵始
终充满阳光,对未来始终满怀期望。这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担当的家
族。这样的故事势必对当下的年轻人以深刻的启示,对一些浮华风气有伐经
洗髓之助益。随着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年青一代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经
历老一辈苦难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何才能勇敢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何才能战胜挫折、经得起委屈、
忍受住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年轻人。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不能决定人生经验的极大顺遂,人总要经历各种各样风雨而后才能从温室幼
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年轻人不妨把这部真实的家族、家庭、人生经历读物,
作为另一种学习的范本。
高尔基说,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博东教授正是用激情和痛苦
写这本书的。相信它的出版,必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是为序。
王卫星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