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是工程水质保证的核心区域,找到适合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构建保护机制非常重要。本书重点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基于水生态功能单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协调治理机制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调控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保障机制。本书将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既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提供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2.1 产业耦合相关研究 3
1.2.2 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研究 4
1.2.3 研究述评 6
1.3 相关概念概述 7
1.3.1 跨流域调水工程概述 7
1.3.2 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11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1.4.1 研究内容 16
1.4.2 研究方法 19
1.5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20
第2章 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问题及启示 21
2.1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问题 21
2.1.1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21
2.1.2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2
2.2 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问题 22
2.2.1 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22
2.2.2 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3
2.3 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示 24
第3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25
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概况 25
3.1.1 水源区范围 25
3.1.2 水源区地理状况 25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发展现状 25
3.2.1 经济发展现状 25
3.2.2 产业发展现状 26
3.2.3 移民现状 27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现状 28
3.3.1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8
3.3.2 生态环境现状 31
3.3.3 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36
3.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8
3.4.1 法律法规 38
3.4.2 体制机制 39
3.4.3 主要措施 40
3.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困境解析 41
3.5.1 治理主体 41
3.5.2 治理主体间博弈关系 42
3.5.3 治理主体目标差异 47
3.5.4 治理目标冲突 47
第4章 路径一:生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48
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产业耦合系统形成机理 48
4.1.1 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更替过程分析 48
4.1.2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 52
4.1.3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构建及耦合内容分析 54
4.1.4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9
4.1.5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63
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65
4.2.1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资源产权管理机制 65
4.2.2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资源优化利用机制 68
4.2.3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超额利益分配机制 69
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产业耦合系统演化分析 73
4.3.1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演化的熵变模型 73
4.3.2 实证研究 76
4.3.3 对策和建议 77
4.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产业耦合系统的SD模型建立及发展策略分析 78
4.4.1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SD 模型建立 79
4.4.2 生态产业系统仿真实验 88
4.4.3 生态产业耦合系统模型分析 90
4.4.4 结论与建议 91
第5章 路径二: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92
5.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分析 92
5.1.1 评价指标构建 93
5.1.2 评价指标赋权 96
5.1.3 耦合协调度评价 97
5.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98
5.2.1 耦合协调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98
5.2.2 耦合协调系统空间聚类特征及演化过程分析 99
5.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99
5.3.1 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力来源分析 99
5.3.2 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异质性分析 103
5.3.3 耦合协调系统的驱动机制 104
5.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系统模拟 105
5.4.1 系统模拟方法选择 107
5.4.2 系统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 110
5.4.3 系统模拟仿真 116
第6章 基于水生态功能单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协调治理机制构建 123
6.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协调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3
6.1.1 必要性 123
6.1.2 可行性 123
6.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功能单元划分 124
6.2.1 划分原则 124
6.2.2 指标体系 125
6.2.3 划分方法 125
6.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功能单元生态安全值计算 127
6.3.1 计算模型 127
6.3.2 实证分析 128
6.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协调治理体系构建 129
6.4.1 生态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博弈 129
6.4.2 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产业博弈 130
第7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调控机制 132
7.1 生态环境问题与危机 132
7.1.1 水源区生态环境危机特征 133
7.1.2 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危机 133
7.2 动态调控策略设计 135
7.2.1 调控的必要性 135
7.2.2 调控的要求 137
7.2.3 调控的过程 138
7.2.4 调控策略设计 140
7.3 调控策略仿真 143
7.3.1 调控策略仿真模拟概述 143
7.3.2 调控策略仿真 144
7.4 调控策略调整 150
7.4.1 生态产业耦合调控策略调整 150
7.4.2 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调控策略调整 151
第8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 153
8.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保障机制概述 153
8.1.1 保障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53
8.1.2 当前水源区环境保护政策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156
8.1.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 158
8.2 组织保障机制 161
8.2.1 组织保障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161
8.2.2 组织保障机制构建的原则 162
8.2.3 组织保障机制的构建 163
8.3 信息资源保障机制 165
8.3.1 问题的提出 166
8.3.2 环境信息资源保障机制 166
参考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