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旧县坪(套装上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旧县坪遗址2001.2003年的发掘成果,展示了巴东旧县坪遗址东周、两汉、六朝、隋唐五代、两宋、明清等时期的地层、遗迹、遗物等文化遗存的面貌,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城市史、建筑学等学科,理清了巴东旧县坪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找到了六朝梁归乡县、信陵郡、北周乐乡县都处在巴东旧县坪遗址的考古学证据,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惑史学界的难题。尤为重要的是,完整地揭示出两宋巴东县治遗迹,其布局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时代风格突出,为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史、建筑史、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材料。巴东旧县坪遗址由于考古成果学术意义重大,人选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巴东旧县坪(套装上下册)》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城市建筑学、美学、陶瓷收藏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内涵上自商周,下迄明清,其中最重要的是六朝至宋代,是当时巴东旧县城所在。在两万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揭露出保存较好的六朝时期的城墙、城门、道路、房址;隋唐时期的县衙遗址、仓库和石板路面;宋代的民居区和官府区以及寺庙建筑、街道、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宋代官府区的中部为北宋衙门所在地,其核心建筑(F8)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包括大型的门前台阶、门址、围墙、回廊、庭院、水池等附属建筑。
加发掘工作的有武汉大学的王然、王克陵、徐承泰、熊跃泉老师,以及博士生丁兰、黄尚明,硕士生张继华、袁艳玲、张莉清、乐新珍和2000级本科生傅玥、周利宁、邵栋、高旭旌、蒋维、蒋白浪,98级本科生王铮。由王然担任领队。
通过此次发掘,得知旧县坪遗址包含了从周代到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特别是了解到了旧县坪遗址是一处多时期古代县城所在地,宋代废弃后,地表上已无太多的建筑,所以遗存保存情况好,尤其是宋代巴东县城遗迹保存十分完整,给我们大规模全面揭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引起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受三峡工程时间影响,旧县坪遗址考古抢救发掘工作的时间特别紧、任务十分重。因此,从2002年初起,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安排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参加旧县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2002-2003年,武汉大学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两年内对旧县坪遗址再次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发掘。完成发掘面积20875平方米。此次发掘由武汉大学的王然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邓辉担任领队。参加人员有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的部分师生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森淼、陈艳、王浩以及各地县博物馆的一批业务骨干。
2003年秋,三峡一期蓄水工程完成,江水水位线达到135米,淹没了遗址的大部分。为了全面地揭示遗址的整体布局,根据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的安排,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度对旧县坪遗址135米水位线上遗址残存的部分进行抢救[生发掘,发掘面积为2500平方米。
从2001年至2003年,我们对旧县坪遗址的主体部位进行了全面揭示,考古发掘的总面积达到28875平方米(图二,1;彩版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