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散文,无论谈人生、谈友谊、谈时间,还是谈喝茶、谈饮酒、谈下棋,都雅趣盎然,有如在读晚明小品,兼有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而行文又颇受张垈《陶庵梦忆》的影响,雅致精练。
写在“人生文丛”新版之前
20世纪90年代初,受出版社之邀,编选了“人生文丛”,计二十种。恰逢第四届全国书市在广州举办,这套丛书成了场上的“骄子”,被评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此后一段时间,一版再版,受欢迎的程度超乎出版人的预想。其时,坊间腾起一股“散文热”。若果“人生文丛”算不上引燃物的话,至少,它提供的柴薪是增添了不少热量的。
五四开启了一个时代,星汉灿烂,人才辈出。新文学第一代作家的坚实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艺术为人生”的原则,影响至为深远。“人生文丛”乃从五四后三十年间,遴选有代表性的二十位作家的非虚构作品,也即我们惯称的散文,自然是广义的散文,除了一般的叙事之作,还包括演讲稿,以及带有隐私性质的日记、书信等。这些文字,烙上作者各自的人生印记,不同的思想和艺术个性,真诚、真实、真切,俾普通读者——英国作家伍尔夫郑重地使用了这个词,以它为一本文学评论集命名——借由文学更好地体察社会,思考人生,并从中获得美学的熏陶。
文丛初版时,编者分别使用了一个虚拟的“何氏家族”成员的代名。此次重版,恢复了编者的本名。
由于版权变易,初版时的林语堂、巴金已为丁玲、萧红所代替。单从人生富含的文化价值看,后者的意蕴恐怕更深。同样出于版权关系,未予收入张爱玲,这是可遗憾的。无论读文学,读人生,张爱玲都是不容忽略的。
新版“人生文丛”,对胡适、郭沫若、冰心、丰子恺等作家,各有篇幅不等的增订。私心里,总是期望选本能够尽善尽美,以贡献于广大读者之前,虽然自知这是很艰难的事。
编者
2023年6月
编辑者说
梁实秋,北京人,1903年1月生,1987年11月病逝于台北。年青时就读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曾在南北数间大学执教。在散文小品创作方面,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十余种。同他所编的英汉字典和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样,影响甚广。美学家朱光潜在致作者的一封信中,对刚刚出版的《雅舍小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梁实秋最早以新诗创作涉足文坛,后来从事文学批评,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中有名的骁将。在国民党“清党”以后的一个严峻的历史阶段里,他曾以普遍因而不免抽象的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一度受到鲁迅和其他左翼文艺家的批评。1938年12月,接编《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他以编者的身份提出:“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于是,被认为鼓吹“抗战无关论”而再度受到舆论的批评。或许,这也可以视作“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之一端罢?但无论如何,脱离社会,回避政治,乃是梁实秋的一贯的思想倾向,这是毋庸讳言的。
1940年,他应刘英士之邀,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上陆续发表《雅舍小品》。可以说,这些散文小品,正是上述倾向的产物。抗战胜利后,他将1939年至1947年间的创作结集出版,从此一纸风行。是时代氛围的改变,有助于提高闲适散文的地位呢?抑且在这类文字中,闲适的取材与笔调本身,即含有更大的纯粹性、自在性与超越性呢?不过,作为学者式散文,梁实秋小品自有其艺术特色,这也是的确的。这些小品,取材平易,或是惯见的物事,如衣裳、狗、汽车、门铃;或是惯常的行为,如握手、生病、拜年、散步等,令人易生亲切之感。作者学识丰富,思维锐敏,旁征博引,收纵自如,往往能在一个题目之下,给人以充分的知识享受。加之其天性幽默,文笔轻松,且作品篇幅不大、简洁明澈,自然成了读者喜欢把玩的珍品。他之为文,自然中亦重文采,此之谓“雅致”。如写雨中雅舍:“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如写送行:“‘黯然魂销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他特别注意所调遣的文字幅度的长短和声调的抑扬,故而读来,别有一种音乐美。
说到学者研究问题时,梁实秋有如此一段话:“不惜以狮子搏兔的手段,小题大做,有时候像是迂腐可笑,有时候像是玩物丧志。”移用于他个人的散文创作,似颇合适,优乎劣乎,恐亦尽在此中了。
雅致,对于梁实秋来说,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文风格。“纸上苍生”,距之甚远。世上的创作,有的全凭情怀,有的借以趣味。梁氏小品,实乃属趣味烹调。这种风味,特别宜于有闲阶级美食家的享用。今请读者诸君尝试一脔,未知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