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
2009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出版了拙作《心理统计学》。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受到了广泛欢迎,许多师生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有益的建议。2012年,在万千心理的支持下,本书第二版问世。在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我又从多位长期从事心理统计学教学的老师那里获得了许多教益,他们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邓铸老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景英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方平老师和曾在西南大学教授本课程的凤四海老师。在这里,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2016年上半年,本书入选了华东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建设专项项目,这意味着要对本书进行一次新的修订,也意味着本书又向着精品教材的目标迈进了一步。2017年1月,本书第三版出版发行。如今,本书迎来了第四版。
其实,这本书还有一个前身《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于2004年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当时的教材源于我从事心理统计学教学的需要,是根据执教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编写的。所以算下来,我编写心理统计学教材的时间也有近20年了。
本书的特色
教材与其他书籍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顺应学习的规律。面对尚未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脉络清楚的内容体系和灵活多变的实践情境,而教材为教学双方提供基本教学材料,理应具备这三大要素。
第1,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每一章的具体内容之前,要为学习者构建一个目标系统。为此,本书每一章的开头都列出了该章的学习目标。描述学习目标的关键词主要有三个: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浅层的学习,只要知道和记住书上是怎么讲的;理解是深层的学习,要求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到统计学的思想方法;掌握则是实践层面的学习,要求学生在面对多变的问题时能给出合理的解答。
正是为了掌握这个学习目标,本书第514章的导读问题分别展现了各章知识能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读者看到这些问题,就可以知道,对于搜集到的数据,统计学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完每一章,再回过头来看这一章开头的这些问题,想想自己能否回答它们。如果读者看到这些问题就能说出应当采取何种方法解答,知道运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习的目标基本上就达到了。
第二,脉络清楚的内容体系教学需要脉络清楚、循序渐进地呈现内容。本书对课程内容的编排以理清心理统计学的内容体系为原则,着重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与在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性思考对照。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何种问题适合用何种统计学方法来求解。为了帮助读者更顺畅地阅读和使用本书,在各章开头都有本章提要,告知这一章的主旨和重点内容,说明该章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各章*后又将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等整理成知识导图。本书还特意在一些重点、难点处增加了一些方块贴士,它们有的是解释性的(帮助理解原理),有的是提示性的(联系前后内容,帮助记忆和思考),有的是警示性的(避免粗心造成的忽视和混淆),还有的是启发性的(阐述统计思想)。
第三,灵活多变的实践情境帮助学习者掌握各种变式。心理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熟练而灵活地掌握。为此,本书收录了大量例题和习题,并为绝大多数习题提供了参考答案(以方便自学者)。熟悉了这些例题和习题,今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即使一时不能准确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至少也可以凭借对题目的熟悉感选出可能找到介绍解法的大致章节。
当然,这不是在鼓励读者做大量的习题。相反,在认真完成了适量的习题后,读者更需要自身的统计实践。其实,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搜集到各种数据。针对这些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加以分析,并与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们分享分析结果。假以时日,你就会喜欢上统计学这门学科,并且逐渐能够灵活运用它。
本书的使用方法
教学的主要环节无非是课前预习、课堂讲练和课后复习。作为作者,我力求编写一本课前便于自学、课上便于讲练、课后便于检索的教材。
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习心理统计学这一课程的必要环节。很多学生总是以为(或希望)上课听教师讲授一遍,就能掌握学科内容,可惜至少在统计学这门课上,这是难以实现的。本书力求便于自学理解,希望让学生在预习时相对轻松地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知识。
进行了较好的预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可以多考虑激发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使得教学聚焦于重点、难点和学生容易忽视的要点,聚焦于知识间的联系,聚焦于知识和实践情境的关联。各章*后的知识导图是第四版的新元素,我期待它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整理和复习统计学的思路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统计实践中更迅速地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
教学应兼顾不同类型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本书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兼顾读者的不同需要(初学、复习、考研准备、了解新方法、使用SPSS等软件、毕业论文数据处理等),引入丰富的教学性特征。各章的内容提要、导读问题、复杂概念辨析、易错之处提醒、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例(习)题、知识导图以及附录中的自测试卷等,都是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准备的。只要你不是学神,这些特征就终有其用。
本书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带★号的章节)。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除了可精简带★号的章节,还可以精简部分内容,例如条件概率、功效函数、关于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多列相关、品质相关、偏相关分析、虚拟变量、科克伦Q检验、单样本游程检验、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等。但是,建议不要整章或大范围地删减。例如,如果完全略去非参数检验,学生将来遇到计量水平低的数据时,可能连思考的方向都没有,或者用错了统计方法也意识不到。
本书不少地方提到,统计学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是有分歧的。例如,有些统计学者认为,不同数据水平的数字之间可以自由进行任何数学运算,而不是像多数统计学者所认为的不同水平对应不同的数学运算。对于这样一些分歧,学生只需作为拓展内容加以了解,无须记忆和掌握,而且在做作业和考试时,还是要严格按照教材表述作答,不宜各行其是。
关于统计软件,特别提醒一下初学者:在完整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体系之前,*好不要对软件形成依赖,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数据面前选错统计方法。其实,在扎实地掌握基本原理、了解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之后,学习统计软件的效率极高,几乎可以无师自通。
教师如需其他教辅材料,请与万千心理编辑部联系,邮箱是wanqianpsy@163.com。
关于数据实验
数据实验是本书第四版的新元素。本书在第114章的末尾都增加了数据实验这一小节,其目的是指导学习者开展第1章所言的积极参加统计实践。
数据实验和理科类实验一样,可以用来验证甚至拓展学科知识。完成本书的数据实验,可以看到改变数据特征后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而比较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了解统计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萃取哪些信息,获得什么结论。期待这一实践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统计学原理。
当然,数据实验不是规定的学习内容,它是为了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数据处理方法而设计的,可以选学选做。而且,本书设计的数据实验涉及大量SPSS操作,但是限于篇幅,书中仅给出与这些操作相对应的代码,学习者执行这些代码可获得完全相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实验,效果可能更好。
第四版的其他变动
前几版中每一章开头的本章主旨和本章要点在第四版中合并为本章提要,紧随其后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学习目标。
在前14章中,在作者认为读者可以停下来复习前段内容时,设置了回顾以及练习与思考环节,要求读者回顾重要概念,并完成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习题。这样或许多少有助于掌握进度节奏,避免某些心急的读者囫囵吞枣,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各章原来的附录有较大变动:知识导图取代了前几版中的本章术语。知识导图重在展现整个知识体系,让读者加深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认识。
全书*后放了一幅总览图,它体现了不同应用情境下对应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相应内容所在的章节,可供读者复习和检索。
本书第15、16章为选学内容。第15章由前几版中的第6章第6.1节扩展而来,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抽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必要样本容量(*小样本量)的计算等内容。第三版中的第15章,在第四版中排在第16章,标题改为高阶心理统计学简介。这一章不仅概括地介绍了常见的多元分析方法,还简单说明了与传统假设检验相反相成的贝叶斯检验的基本思想。这两章为选学内容,不设导读问题、习题和数据实验等。
前几版中的习题只给出了部分参考答案,这一版几乎给出了所有习题的答案,以便自学;只有少数可以对照书本内容回答的习题未给出答案。部分章节的习题数量也有大幅增加。
本次修订对文字表达也做了许多处修改,力求严谨、简洁、顺畅。
致谢
在本书第四版面世之际,我要感谢各位读者多年来对本书的支持和关注。读者的需要是我编写和修订本书的力量源头。
我还要感谢本书第1版的编辑高小菁、徐玥,尤其要感谢从第二版至第四版的编辑孙蔚雯。她们的支持和努力帮助本书日趋完善。
*后,感谢我的学生陆静、王健、赵娟、余岚、程陶、杜逸旻、徐笑含、张盈琤和彭晓琴等人在本书成书过程中的细致纠错,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来自家人的支持。
邵志芳
2023年2月9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