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困惑、成长的需求出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有机融合一切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设计富有美感的创意灵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是融创教育的定义。在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如何与时事、阅读、心理学、家庭教育等学生真实世界中遇到的一切因素相融合,向美而育,带领学生认识到生命之美、学习之美、行为之美、交往之美、文化之美,使“教育的道理”以更美的语言、过程、形式变成学生的行动。
向美而育, 向美生长,是当下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从“美”开始,以“育”为终,林波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育人故事,让教育的语言、形式、过程美起来,诠释了向美而育的全过程。其基本路径包括与时事、阅读、心理学、家庭教育等学生真实世界中遇到的一切因素相融合,帮助学生产生追求更好自己的意愿,从而更好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本书契合了当下的美育热点,并给出了独到的思考和具体的案例。对小学教师以及班主任有一定启发意义。
序一
“向美而育”何谓?此前我们知道哲学上有“向死而生”的命题。“向死而生”的意思是,只有知道死亡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生活。林波老师的著作取名“向美而育”,大概也就是认为:唯有对于美、美育有真正理解的人,才能真正领悟、把握教育之真谛吧。
的确,在两个意义上美育都是无比重要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都是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与美携手,教育才能有效率、有活力,达到最为解放人(师生双方)的境界。而美育,不单是指艺术课程的教学,还应该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相结合的“全方位”的教育。唯有全部教育活动都符合审美标准,才有最健康、有效、高品质的美育和教育。故将美育与“融创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尝试。
此外,包括美育在内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还有一个中国的、当代的特殊意义。那就是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动机已经逐步从饥饿逻辑中挣脱出来,开始了对优质教育和教育本体性价值的追求。而要在教育上更好地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要认真锚定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无论是想象力、创造性,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都是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的珍稀资源。而以美为媒,促进教育品质的提高,可谓当代中国教育最为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林波老师的《向美而育——基于融创思想的小学活动教育》一书将创造性培育与学校美育相结合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教育实效,都值得肯定。
林波善于思考创新,教学活动十分灵动。假以时日,学习与实践这两只翅膀一定还会让她飞得更高更远。我由衷地祝福她。是为序。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2 年8 月25 日
于京师园三乐居
?
序二
教育之美,美在探索,美在体验,美在处处感悟文化自信。
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功能,林波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日常课堂中的教育现象为出发点,独具创造性地提出了向美而育的“融创教育”,目的是在探索学习中发现教育内涵的美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美”开始,以“育”为终,林波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育人故事,诠释向美而育的全过程。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真挚与感动中感悟生命之美;刻苦学习,创意游戏,在创造与拼搏中感悟学习之美;自觉修养,鉴赏交流,在传统文化中感悟行为之美;真诚友爱,热情乐观,在协同合作中感悟交往之美;坚定自信,融合资源,在创造活动中感悟文化之美。
“从学生的困惑、成长的需求出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有机融合学生生活中的一切资源,设计富有美感的、创意灵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感受探索和成长的快乐,建立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是对融创教育的定义。在本书中,融创教育的基本路径包括与时事、阅读、心理学、家庭教育等学生真实世界中遇到的一切因素相融合,旨在帮助学生产生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时代召唤向美而育,向美生长。林波老师在师生共创、融教于行的过程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她的《民胞物与——教会学生善待他人》一文,是为学生生命涂上最健康的底色;她的《开心的作文课——与小雨的心灵对话》一文,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教学的独特风格;她的《手指之美——五个手指有修养》一文,让人感受到她对教育即生活的灵动诠释;她的《少年长征行——传承革命精神》一文,让人感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厚。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兴校必先强师。身为校长,我欣喜于林波老师扎扎实实的实践和显著的成果,也期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从此书中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感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更深厚的学识、更广阔的视野,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以坚定不移的决心、终身学习的态度成就教育之美,传递教育之幸福,矢志帮助学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朱 郁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校长
林波,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兼职教研员。主持完成多项北京市教育课题,多次参与新教材的审编和试教工作。出版个人专著《阅读,我的诺亚方舟》《小学主题教学活动35例——基于核心素养》。热衷公益,多次参加国家“读懂中国”的支教项目并受到好评。
目 录
001 序一 ( 檀传宝)
003 序二 ( 朱 郁)
第一章 向美而育,向美生长
003 让教育的语言、形式、过程美起来
006 以“融创”思维重建“美”的教育
010 向美而育的“融创教育”
013 我的“融创教育”探索之路
第二章 生命之美
017 圣洁之爱——化蝶少年节
022 呵护听力——耳朵不能承受的“重”
024 智慧沟通——从迷动画到迷数学
027 学会缓解压力——健康学习法
030 我们去爬树——找回生命的野性和勇气
034 民胞物与——教会学生善待他人
037 保护动物——大象旅游的是与非
040 让实验走进班级——认识饮料的危害
043 爱上健身——告别小胖肚
第三章 学习之美
057 诗韵精神——梅花的香与气
060 困惑化为资源——我和妈妈“走月亮”
064 开心的作文课——与小雨的心灵对话
068 先玩雪,再描写——景色描写不再难
070 珍视学生的质疑,呈现最美的课堂风景
074 唤醒感动——真情在细节中流淌
078 趣学古诗——把诗人当同学
081 表达之妙——探寻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084 创意灯笼——学科融合的魅力
086 馆校结合——创意“大美课堂”
089 午间漫谈——《小岛经济学》点燃一把火
092 学习自主——巧用积分制
095 学会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
097 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起点
第四章 行为之美
099 鼓励提问——善用开放性思维
101 顺势而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104 趣味阅读——寻找故事的“尾巴”
109 守纪之美——解决问题只是起点
111 男生之美——“长津湖小奖牌”的由来
113 运动之美——从舞龙开始
115 学会交流——班级圈的趣味沟通
118 “坐”的礼仪——这个动作不简单
121 声音之美——班级“rong”文化
123 言行之美——争做“自律节度使”
125 防撞指南——从画图演示开始
127 节能减排——地球发烧我有责
130 手指之美——五个手指有修养
132 爱心鸟巢——帮助新生快速适应
134 向美之心——美德漂流瓶
136 环保意识——在生活的点滴中形成
138 让共享单车排好队
第五章 交往之美
143 特殊的班会——从就事论事到教会沟通
146 健康心理——我的情绪我做主
149 让孩子在“有为”中转变——释放学生的
“小宇宙”
152 尊重无价——满族学生可以抬起头
154 学会安慰——借助阅读学会接纳失败
158 真诚道歉——为了一个鄙夷的眼神
162 国画——交往要懂得留白
164 同理心——交往的智慧
166 消解校园欺凌——向传统文化寻求力量
169 健康交往——远离物质刺激
172 打开心扉——问卷照出根本问题
175 有效沟通——让愉悦成为主旋律
178 言传身教——真诚道歉培养健康人格
180 子衿变了——同学的拥抱很重要
182 批评需要善后——不损害师生关系的批评
185 建立友谊——刀锋一样的眼神变软了
187 阅读传记——让学生看清自己
第六章 文化之美
191 二十四节气——绕不开的文化课
193 重阳登山——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
195 了解民族图腾——龙
197 传统游戏——抖空竹的多重魅力
200 少年长征行——传承革命精神
202 午间拼图——橘子皮引发的创意
204 神奇汉字——有灵魂的符号
206 打开心扉——学生小讲堂
208 比赛失利——如何面对困难
210 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文化中
212 对比感悟——什么是勇于担当
214 国家认同——祖国多辽阔
216 找回雷锋精神——谱写“雷小锋绘本”
218 公益列车——感悟社会主义
我们去爬树——找回生命的野性和勇气
前不久,我们学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学生爬树后坐在上面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篇文章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地问我:“老师,过去的人经常爬树吗?”“老师,树很容易爬上去吗?”“老师,坐在树上是什么感觉?”听到这些问题,我忽然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契机——爬树不仅很新奇,能让孩子们掌握一个技能,还可以锻炼孩子们勇敢、自信的品质。多么好的机会呀!
做班主任这么多年,我深感胆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勇敢”这种品质正变得越来越稀少。我们班有几个懦弱的男生,一直让我揪心。那次,我在楼道走过,无意中向操场上望了一眼,看到班里的果果被小豪推翻在地,小豪用脚踩在果果的头上,肆无忌惮地大喊大叫。我心想果果一定得急了,非打起来不可,就赶快跑下楼梯,奔向操场。可没想到,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幕是:果果追着小豪玩,眼神中甚至满是谄媚!还有一次,飞飞从小毅身边走过,把小毅的作业本碰到了地上,小毅不高兴地回头看了一眼飞飞,飞飞不但没有丝毫歉意,反而露出挑衅的眼神,小毅立即收回了眼神,自己捡起了地上的书。
爬树,正是对学生勇气和野性很好的训练。思考成熟之后,我在班里留了一项作业——“我们去爬树”。在做这项作业前,我请学生先讨论爬树应该注意什么。与我预料的一样,学生一片沸腾,有的兴奋,有的担心,有的好奇。但看得出来,这一提议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爬树掉下来怎么办,会不会不安全?”
“爬不上去,算不完成作业吗?”
“树上很脏,弄脏衣服怎么办?”
“树上有虫子,会不会咬人?”
“万一遇到毒蜘蛛怎么办?”
“我胳膊没劲儿,连单杠都吊不住。”
“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综合学生的这些问题,我请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进行这项活动。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由我在家长会上与家长沟通这个问题,讲清楚班级有些男生身体和内心都缺乏力量,需要锤炼胆量和勇气。我与家长交流后,大家非常赞同,表示支持。
第二步,在爬树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锻炼手臂的力量,每天在家练习哑铃,直到手臂可以在单杠上吊住身体十分钟才可以去爬树。
第三步,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北京地区的树木上有什么样的昆虫是对人体有害的,然后在班级展示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样就可以保证安全。
在大家锻炼手臂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很多公园的树木边都写了禁止攀爬的警示牌,如果我们去爬树,是否说明我们不爱护树木?是否真的对树有伤害?”
学生被我问愣了,他们觉得我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都在我预料之中,因为有矛盾才更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于是,我要求大家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问一问什么样的树可以爬,他们小时候爬树,对树造成了什么伤害。学生采访后,在班里交流,最后大家都明白了:要爬的树不能是小树,最好直径在20 厘米以上,这样对树就不会有伤害。我补充说:“没有哪棵大树害怕风雨的洗礼,适当的压力会让大树更加健壮挺拔。所以,我们要记住,不可以爬小树,因为小树还不够强壮,我们要爱护它。大家选择大树爬,只要不是经常攀爬、折损,大树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学生们释然了,更加积极地准备。他们利用健身器材和哑铃,积极锻炼。大概一个月后,许多学生说自己已经可以爬树了,个别学生周末大胆地尝试了爬树,高兴地在朋友圈里秀了自己的爬树照片。
我邀请这些学生在班里介绍了经验。
“爬树时要挑一件旧裤子穿,否则磨破了会很心疼。”
“爬的时候很辛苦,手上的皮肤疼极了,但是爬上去,坐在树枝上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因为可以俯视了。”
“我爬过树之后觉得胆子大多了,周末我还要去爬。”
“我也还想爬,现在上学时,走在路上看到树,心里经常盘算,这棵树怎样爬,抓哪里、蹬哪里,我妈妈笑我得了爬树病了。”
我请学生周末再爬树时,静静地坐在树上欣赏一下四周的风景,感受一下世界的不同。如果愿意,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以下是学生写的爬树感受:
从树顶向下望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一览无余。一阵微风吹来,将写作业的疲惫都一扫而空。树叶在风中快乐地抖动,好像在为我祝贺。
——曹令闻
爬上树我才知道“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的含义。回想学习爬树的艰苦过程,我觉得值了!高处的风景果真有不一样的美。还感受到大树和我无比亲近。
——谢镒冰
我最初看到高高的大树,觉得根本就爬不上去,心中充满恐惧。但是当我经过锻炼,每次能爬高一点后,心里就自信了一些。最后我真的坐到了高高的树枝上,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就像《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邢阳
今天的教育提倡关注生活世界,用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的认知,这是很有必要的。教育的苍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和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学生失去了冒险的机会、体验的乐趣,尤其是许多男孩子,从小懦弱、依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以丰富的智慧引导他们变得强大、勇敢起来。像爬树这种上一辈人童年经常玩的游戏,完全应该让孩子去体验,孩子与大树有了亲密接触,也会对大自然、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