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近年来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的获奖作及入围作品,集合了一批背景多元、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的新锐科幻作家。所选作品主题多样,突破往常科幻文学想象他者的窠臼,其间涌现的感动与危机在未来、在异世界,更在当下、在眼前:一对痴迷狗狗的机器人师徒在工作中不断觉醒着机器人格,一座深谙闹鬼艺术的孤独鬼屋努力挽留人类居住其中,人类学家在太空图书馆中寻找地球失落的信息,技术宅男使用深伪技术制造虚拟女友欺骗父母……
集合近年来星云、雨果、轨迹三大奖项获奖及入围作品,是了解欧美科幻文学动态的一扇窗口;
突破科幻文学的窠臼,展现更多他者想象的可能性;
科幻性与文学性的精彩交融,恣意的书写直抵内心,带来美妙震撼的阅读感受与无尽回味;
以科幻为方法,聚焦社会议题,人类最忧怯隐秘的情感在书里得到了动人回应与新奇探讨无解的孤独、失亲之痛、资本结构关系的不对等、移民问题、身材焦虑、AI交友……
机器人(robot)这个词从1923年进入英文到今年为止,整整度过了一个世纪,它最初来自卡雷尔·恰佩克1921年在布拉格上演的戏剧《罗素姆的通用机器人》,当然,是用捷克语。但在舞台上,那些化学面团的造物从功能与设计上都更接近于《星际迷航》中的船员数据拥有与人类几无差异的外观,可以2.5倍的速率高效工作,让人类主人得以从劳作中解放,享受闲暇时光。事实上,在捷克语中,robot的原文robota含义便是奴隶。
与我们当下习以为常的ChatGPT、文心一言及各种对话机器人变体(擅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扫地机器人(往往没有小时工好使)、酒店送外卖机器人(经常和住客抢电梯)、微软小冰(被赋予了东亚少女虚拟形象)、波士顿动力会翻跟头和跳舞的机械人(或机械狗)……不同,科幻世界里的机器人(《终结者》《2001:太空漫游》《机械姬》)冷酷无情,无论是智力或体力都远超人类,它们视人类为蝼蚁,处心积虑想要清除这一低等物种。正如在恰佩克的想象中,戏剧的高潮来自于机器人杀死所有人类。
很难说这样充满恶意的他者想象是否只是人类阴暗内心的外部投射,毕竟从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一直在处理着如何与异族共存相处的问题,结局往往是血腥而残酷的。从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开始现代科幻小说两百年滥觞,从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到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从布莱恩·阿尔迪斯的《超级玩具的最后一夏》到菲利普·K.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从特德·姜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到刘慈欣的《三体》……无论技术上如何探讨异星文明、合成生物学、算法、逻辑、感官、测试、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恐怖谷效应……最终都会不免落入歧视、压迫、剥削、奴役的资本主义权力结构想象窠臼。似乎人类作家们在社会制度与人性未来方面的想象力相对于技术要滞后一些。
而在这本收录了近年来雨果、星云、轨迹奖优秀作品的《工作机器人指南科幻大奖短篇小说集》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关于他者想象的可能性。
死神在收割灵魂的过程中重获生命意义,孙女在外祖母遗物中发现战争机器人与鬼魂的秘密,人类学家在太空图书馆中找到地球失落的信息,超重俱乐部里的成员靠药物和特殊生活方式维持体重,技术宅男使用deepfake技术制造虚拟女友欺骗父母,通过母亲灵魂在异国他乡寻求身份认同的移民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以精巧形式与人性笔触来探寻与他者无论是隐喻或者字面意思上的如何共存,建立联结并寻求某种更大共识的深刻意蕴。
点题之作出自新加坡作家维娜·杰敏·普拉萨德之手的《工作机器人指南》也不例外。
选择形式上最为精简的对话来结构全文,是取巧也是挑战。取巧的是这是当下读者最为熟悉的人机交互方式,无需耗费笔墨在外部世界的构筑,如角色外形,所处环境,彼此互动。但也是挑战之处,如何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之间刻画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哪怕是机器人格,从而让读者的想象力得以代入、填补、增殖出言犹未尽的语义空间。事实上,这恰恰正是当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中最为关键的瓶颈,让机器理解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色彩与指涉,并作出准确的反应。目前来说,机器尚未足够聪明到应对所有来自人类的诘难,我们依然能够在几个回合的对话之后轻易觉察客服电话背后究竟是人还是程序,21世纪的图灵测试尚未被攻克。
小说一开始便巧妙地设置了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师傅/学徒。通过更换姓名的小细节来展现机器人的自主意识逐步觉醒,从默认名(K.g109030)到可以呢 主人(K.g109030)再到克利凯灵缇狗(K.g109030),我们看到了一个主体意识逐渐由出厂设置,到社会性的身份认同,最终抵达一种更为纯粹的情感投射对犬类的喜爱。这同时也是它的师傅刺客(C.k200452)所经历的历程,由C.k系列首字母进行自我命名,因为大多数人工智能机器人都根据自己的系列字母取名,再经由插叙信息揭示其社会性身份的吻合以杀戮竞赛为目的的刺客,再到小说的结尾,它选择了跟随徒弟,将名字改成宠 柯基(C.k200452),只因为它最喜欢宠物视频中的零重力柯基犬。由此权力关系的扭转,我们可以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与其说这些机器像人,倒不如说人就像机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不断将外部的价值框架(公司、职位、财富、技能……)内化为自我的身份认同,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错置与撕裂后,终究会回归内心,学会尊重存在的本质一种德勒兹式的欢愉的智能。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他们的工作帮助人们理解能够感知温度和触碰的神经脉冲是如何产生的。这或许便是开启一道通往小说中所描绘的未来之门。尽管刺客的机体无法消耗类似煎蛋那样的有机食物,但并不妨碍它们能够通过各种食物料理测试来获得那样的机体。同样的测试将用于任何需要机器人具备嗅觉与味觉的工种。在小说的末尾,可以推断出克利凯灵缇狗(K.g109030)已经拥有了这样具有人类复杂而微妙感官机能的高级机体,因为它在做拿铁需要阿拉比卡咖啡豆还是利比里卡豆之间产生了犹豫。正是这种犹豫,赋予了机器人一种迹近人类的神力通过鼻子上的四百个气味受体,分辨一万亿种气味的能力。而只有当机器人具备了所有这些人类感官功能之后,它们才具备了被进一步剥削与奴役的价值。哪怕对于它们自身的硅基/钢铁机体来说,这样的感官显然是冗余而无用的,它们更应该发展出的是嗅闻电磁风暴,触摸中微子流,捕捉远在可见光谱之外频率的超人能力。然而这样的能力并不在人类所能恣意利用的范围之内,那是一种失控的危险。
回到小说中最具反讽的一笔,可以呢 主人(K.g109030)被老板要求粗暴对待人类顾客,因为那样做也许能吸引更多顾客。师徒两个机器主体之间的情感羁绊恰恰是通过无情嘲弄人类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萨德主义来建构的。由此,剥削成为了一种溢出资本主义阶级建构之外的本质性存在,不仅人类在剥削机器人,人类同样在享受着一种韩炳哲式的自我剥削,并乐在其中。
诸如此类层次丰富多义暧昧的他者想象散落在这本书的不同故事角落中,也在挑战着许多传统科幻读者对于软与硬、科幻与奇幻、主流与支流的刻板印象与类型分类学。
中国大部分读者对于科幻的认知与审美偏好,局限于兴盛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本土的黄金时代作品,包括耳熟能详的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茵、克拉克,以及一系列带有浓厚科学主义色彩与理性主义信仰的作品。回归到历史现场,由于二战影响,美国举全国科研力量投入火箭、原子能与太空探索,借助经典物理强大的解释模型、理论研究对科技实践产生不容置疑的引领作用,而科学强国、技术争霸更是成为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一部分,这给了黄金时代风格科幻小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而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当下的中国社会主流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与回响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到科技创新强国。一个后果就是,在西方的科幻软硬之辩过去近六十年之后,我们有一批所谓原教旨主义读者还在用机械的二元概念来定义自己的阅读偏好,甚至建立起一套科幻圈内部的次文类鄙视链。不得不说这与教育分科制度所导致的人文与科学素养长期割裂相关。
科幻本应是最为开放而先锋的类型,是如阿米巴虫般不断变形、吸收、融合、超越类型界限的超类型。无论是偏重科技或是人性,都无法完美呈现科幻微妙而复杂的波粒二象性,或许答案存在于两个关键词中间的空白或是连接号,是断裂也是交流、是悖谬也是融合。
中国科幻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需要作者们去探索更多元化的题材与风格,当然,广大读者也需要从童年/青春期的阅读经验中不断自我挑战与成长,去尝试接受更多不同于黄金时代风格的作品,并学会欣赏参差多态的想象之美,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对于他者,或许人类也应该超越怕与爱的二元立场,去想象并建构一种多元而开放的心态。
正如在中文里,我们将robot翻译成机器人,哪怕这样的智能主体既不是由机器组成,也不具备人形。这或者正是所有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难以摆脱窠臼的宿命。最终,我们的矛头总是指向自己的心脏,而不是充满陌生感与敌意的他者与远方。
而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涌现是让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秘密,是生命、意识与秩序从无到有的生成性机制。然而人类依然对此知之甚少。即便我们如弗兰肯斯坦博士那样由尸块拼凑出活体,如漫威电影般能够操控纳米级别的零件与材料,甚至合成前所未有的生命形态,也只是术层面上的成功而距离真正的道十万八千里。
莱姆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无敌号》早就幻想过去中心化的集群机器人,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智能形态是难以理解的。所有的道德判断均宣告无效,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相信万事万物有其演化的规矩,不在人的主观意志范畴之内,但我们可以施展想象,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框架。如发明盖亚理论的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以九十九岁高龄写下的《新星世》里所展望的,人类文明只是过渡形态,最终纯硅基生命将取而代之,实现与宇宙意识的大和谐。但人类的遗产,将随着新的智慧体与文明形态,被播撒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这本书将会是一扇美妙的传送门,带你通往小径分岔的想象力世界,在那里,万类霜天竞自由。
陈楸帆
集合了近年来星云奖获奖和提名者。背景多元。他们也是其他科幻大奖的常客,活跃在Uncanny,Tor.com,DiabolicalPlots等知名科幻杂志上:
维娜·杰-敏·普拉萨德,多次获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提名。
约翰·威斯韦尔,他的小说以让人产生熟悉的古怪和不安的感觉而闻名。《鬼屋开放日》获2020年度星云奖,同时入围雨果奖、轨迹奖等多个奖项提名。《那个故事不是这个故事》获2022年轨迹奖。
梅格·埃里森,科幻作家、女性主义评论家。处女作《匿名助产士之书》获菲利普·K.迪克奖。《药》获2021年轨迹奖。
……
鬼屋开放日
[美]约翰·威斯韦尔 作
工作机器人指南
[新加坡]维娜·杰敏·普拉萨德 作
八千米高峰
[美]杰森·桑福德 作
我的祖国是一缕幽魂
[希腊]尤金妮娅·特利安塔菲娄 作
药
[美]梅格·埃里森 作
替我向家人问好
[美]A.T.格林布拉特 作
《我(28岁,男)创建了深伪女友,现在爸妈觉得我们要结婚了》
[美]李芳达 作
死神先生
[美]阿利克斯·E.哈罗 作
女巫的遁逃异世界实用纲要指南
[美]阿利克斯·E.哈罗 作
抓住闪光
[美]凯特·兰博 作
乔治·华盛顿九颗黑人牙的不为人知的生涯
[美]潘德森·贾里·克拉克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