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部分:对人类学哲学本身的理论探索;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初步评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在时序中的深入发展;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及其开辟的“真正的哲学”等。
开发马克思人类学哲学 在今天的重要性 在俄国召开的第十九届 世界哲学大会,肯定了世界 哲学在20世纪末发生了“人 类学转折”,表明世界哲学 开始从人类学高度关注人类 问题。此后的历届世界哲学 大会,几乎都与“人”有关。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 中国召开,主题是“学以成 人”,是典型的人类学问题 。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 国的发展而言,有学者在世 纪之交总结道:50年来走了 一条由本体论范式、认识论 范式到人类学范式的发展道 路,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本就是一种“人类学 范式”的哲学。那么,马克 思哲学的人类学范式是怎样 的呢? 其实,早在19世纪上半 叶,马克思就参与并完成了 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当 叔本华反对以绝对理念直接 解释世界,提出应根据人的 生命特性即意志来解释世界 ,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在于 其意志时,哲学就由本体论 、认识论转向了以对人的理 解来解释世界的人类学方向 。接着是费尔巴哈,以对自 然性的感性的人的理解,来 解释宗教世界以及绝对理念 世界,在唯物论基础上推进 了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 马克思正是在这时走上哲坛 ,他直接遇到的最高哲学问 题,就是如何通过对人的理 解来把握世界。对此,马克 思是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 在物”,是通过自己的感性 实践活动把握对象世界而生 存的存在物。二是指出人对 世界的理解即世界观,是建 立在人自身的感性实践活动 之中的。因而他明确要求要 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 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 对象世界,形成世界观。但 这绝不仅仅只是对人类学世 界观的确立,而更是以对人 的理解来把握世界的作为第 一哲学的人类学哲学(以及 人类学唯物主义)的确立。 人类学哲学就是通过对人的 人类学特性的把握,来构建 关于人类生存发展运动和如 何把握世界的新哲学。在这 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 完成了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 向,开辟了作为第一哲学的 人类学哲学。 当代的世界哲学再次发 生的人类学转向,表明人类 世界已开始进人人类学时代 ,即全人类和平共存协同发 展的时代,全人类的问题需 要哲学家们来共同关心。中 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 作、共赢”,以及“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同体”的方向,为全 人类走向人类学时代提出了 发展大纲。那一向未被认识 的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恰 怡是最关心人类世界的人类 学发展的哲学。这就是我们 开发这一哲学和开展这一讨 论的现实基础。我们希望,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开创的 这一超越他的时代的新哲学 ,在全人类艰难走向人类学 时代的今天,能够发挥它的 世界历史引领作用,推进人 类世界的人类学发展。
苗启明,1938年10月生,河南济源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前主要研究思维方式、思维哲学、辩证逻辑、美学等理论,并形成独到见解。退休后主要从宏观人类学高度重新研究马克思,提出对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唯物主义、人类学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理解,开辟了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形成“人类学哲学探索丛书”。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中国国家图书奖1项,省政府一、二等奖多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21部,主编(或为主要撰写人)6部。
A对人类学哲学本身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在时序中的深入发展
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及其开辟的“真正的哲学”
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方法论的开辟
B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
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人类学时代的来临与人类学哲学的出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世界历史的人类学时代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
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世界观的构建
如何从人类文明发展维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对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初步评介
从“范式转换”看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在哲学发展上的开新
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到“人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及——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当代话语何以可能
改革开放40年:走进马克思哲学的四种人类学范式
在“一纵两横”上把握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
彰显与建构:马克思人类学哲学评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