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国画初学者所策划的没骨画技法书,全书分为技法讲解及教学课稿两部分。技法讲解部分主要分为没骨技法简介,梅花各部分的没骨绘制技法,多幅不同构图、不同种类的梅花小品的绘制步骤演示,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配有视频教程。讲解着重于用色、技法、造型特点、构图方式及初学者临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要点等。教学课稿部分是将技法讲解部分所展示的课稿放大,并与技法讲解部分一一对应,同时,教学课稿部分做活页处理,使读者临摹、检索、整理起来更加方便。
梅寓意丰富,古人云,梅具四德——元、亨、利、贞,又言梅生五瓣为五福之象征,梅在民间更被传为报喜使者。梅是“岁寒三友”之一,居“花中四君子”之首,其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坚贞气节冠绝群芳,具有傲立风雪、奋勇当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皆喜借梅抒情寄趣,留下众多与之相关的经典文学、绘画作品。
梅是产自中国南方的木本植物。早在《诗经》中已有以梅传情的《摽有梅》;《礼记》中有食用梅子的记载;至南北朝时梅“始以花闻天下”;宋以后,艺梅、诗梅、画梅等成为流行的风雅之事。北宋林逋痴梅,以梅为妻,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梅花神清骨秀的气韵风姿;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叹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人王冕赞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梅入画,宋之前鲜见。《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张僧繇曾作《咏梅图》,将梅花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这是目前画梅最早的记录。唐代于锡始创勾勒着色法作梅花,唐末五代滕昌祐将此法推而广之,五代徐熙“极其妙”。因此唐至五代画梅多为勾勒填色、精谨妍细的工笔一路,且多杂以其他花卉、禽鸟,如于锡的《雪菊梅野(双)雉图》、滕昌祜的《梅花白鹅图》、边鸾的《梅花鹡鸰图》等。直至北宋徐崇嗣“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开创没骨画法,始作没骨梅花。两宋时期的梅花作品颇丰,可以分为“官梅”作品和“野梅”作品两种。“官梅”作品指以官内培育的名贵梅花为创作对象、画风工谨妍丽、面面俱到、力求写真、富有装饰性且具有祥瑞含义的作品,多为养尊处优的宫廷画家所作,如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林椿的《梅竹寒禽图》、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此类作品中的梅花敷色厚重,格调清雅,可看出宋皇室的审美趣味。“野梅”作品则指以路边水岸的梅花为创作对象的墨梅作品,其自民间生发,用水墨简单点染勾画而成,突显自然界中的梅花凌霜傲雪、迎寒飘香的姿态,多为在野画家托物言志、有感而发所作。墨梅画法为北宋释仲仁始创。仲仁素喜梅花,在自己的住处华光寺种植了一片梅林,每至梅花开放,便移床于梅树下。一日,他夜晚未眠,见梅枝经月光的照耀,疏影横斜落于纸窗,尤为有趣,便以笔墨摹画,颇得神韵,因此他被后世称为“墨梅始祖”。南宋画墨梅的名家扬无咎乃仲仁之徒,他“变黑为白”,创“圈瓣法”,以遒劲的线条圈画白色花头,不用着色,使梅花显得更加清雅,其所作《四梅图》秀雅而健挺,记录了梅花由开至败的四个阶段。元代以画梅著称者,有王冕、柯九思、岩叟、邹复雷等,其中以王冕为最。王冕性格孤傲,轻视功名利禄,常以梅自比,他师承扬无咎,在《南枝早春图》中变其法,以枝多花繁取胜,此图中,花繁茂而不杂乱,以浓墨圈花点蕊,以“飞白法”画枝干,极具书法笔意,表现出老干新枝生机勃勃、潇洒不羁之态。明万历末年以来,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成为中国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优秀画家和作品不胜枚举。明代陈洪绶的老枝嫩梅,画风高古,面貌独特;清代朱耷、扬州八怪等人喜作梅图,各有特点,或抒发胸臆,或彰显个性;近代“南吴北齐”以篆籀入画,粗笔圈梅或作没骨红梅,设色大胆明艳;现代作梅画者,以关山月、董寿平、周怀民等人为代表,笔墨酣畅,画风各异。关山月的《俏不争春》更是以热烈而繁密的红梅和铁骨铮铮、直指云天的梅枝,表现出顽强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画面高饱和度的红色和深沉的浓墨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刘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画理论研究及没骨花鸟画教学工作。
以梅入画
没骨技法
梅之画法
梅之小品
梅之题画
教学课稿
白描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