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编了作者创作发表过的文学、论著、调查材料等,表现出作者忠诚于党的事业、酷爱文化艺术、服务人民大众、钟情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助推经济发展的理念和精神实质。本书在体裁形式上既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又有论文、著述等研究性作品,也有电影文学、大型民族歌剧、小品、电视专题剧作作品。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学研究会邀我为《咪谷集》一书写序,看了书稿,感触良多。一个文凭不高,投身军旅后转业地方工作的业余作,即使工作繁忙,也仍然在者,竟然在从事文化工作二十多年的历中文学创作、民族文化研究、彝文籍翻译、书法、摄影等领域里,都留下不少难能可贵的资料和奋斗耕耘的精神。在人到七十来稀的时候,作者编著了《咪谷集》一书。此书选编了作者大半表过的文学、论著、剧作和摄影、书法作品,表现出作者忠诚于的事业,酷爱文化艺术、服务人民大众、钟民族文化的精神,为民族团结和助推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值得道贺。
翻阅《咪谷集》书稿,近四十万字,蔚为壮观。《咪谷集》从体裁形式上看既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又有著述等研究性作品,还有电影文学、大型民族歌剧、小品、电视专题剧作等作品。可见,作者涉足文化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咪谷集》在题材内容方面也十分广泛,用大量的篇幅展示着彝族文化的风采,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论著、剧作,含着彝族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对众所周知的彝戏“撮泰吉”、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阐述、风理、文化成就汇聚,作者通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论著、剧作等各类形式,精心整合,使得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更系统化、具体化。《咪谷集》有浓郁的乌撒文化,所反映的历史、政治、济、文化都十分接地气,是研究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实资料。这些资料来自广袤的南高原沃土,以各类文艺形式表现,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彝戏“撮泰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选用《“撮秦吉”朴的彝族戏剧》《“撮泰吉”溯源故事》等文章介绍了“撮泰吉”,用支格阿鲁系列故事,突出了支格阿鲁文化的主题。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威宁张族老的源流况,描写了朴的风俗风,记录了文学艺术等繁荣发展的景象。
作者安天荣是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家协会会员,他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作为各协会会员都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善于学于实践,多年来一直在威宁这片文化沃土上耕耘。通过多年努力,编著了《咪谷集》一书,现邀我写序。我曾给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学研究会编写的《鸟撒彝族礼俗典籍》《支格阿鲁歌谣故事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主持编写的《“撮泰吉”根源》《支格阿鲁英雄史诗的活态演绎》作过序,这几本书稿的汉文都出自《咪谷集》作者的笔下。可见,本书的作者不仅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和研究论著,而且也是籍编译的一名“战士”。
作者始终不渝地坚持执行的文艺方针路线,坚持“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自强”的宗旨,勤奋耕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括《咪谷集》在内的作者的多本著作,对存史资政、惠及后世都有重要意义,彰显了作者忠诚于文化事业,为的文化事业、民族文化研究努力拼搏的意志和精神。
在《咪谷集》的付梓之际,为战斗在民族文化研究前沿阵地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学研究会增添了新的文化成果,给予作者的不懈努力以慰籍。
为此,廖以数语表达作为读者的读后印象,并向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学会们和作者表示祝贺!
以此为序,以飨读者。
安天荣,彝族,彝名舍遮阿荣,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迎光村,高中文化,中员。1968年应征入伍,1978年转业,先后供职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县人大代工委、县文化和旅游局,曾任县干事,县人大代工委主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为贵州省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理事,毕节市彝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苗学会会员,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任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学研究会副会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家协。
作者1978年开始业余创作,发表过六十余万字作品,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论文、小品、电视剧脚本、舞剧剧本等。翻译李么宁毕摩搜集整理的彝文籍四部,逾六万行。主编有《草海》《草海神韵〉(威宁民歌选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军事志》等书刊,负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的修订,参与《威宁彝族词典〉〈威宁苗族实录》《布依族实录〉〈支格阿鲁英雄史诗的活态演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政法志〉《威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书籍的编撰,并担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