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过是一部读书笔记,或日闲读随笔,不具备高大上的叙述姿态与思维体系,随意、率真、浅显、碎片化,是显而易见的。著者撰写《史海撷英录》的宗旨,就是沿着文字的脉络(读文),追寻古人之踪迹(读人),探究其间的波谲云诡之史海迷雾(读史)。闲读之余,咀嚼耳熟能详者,品味似曾相识者,探寻幽微深邃者,管窥时代之风云,省察历史之变幻,进而达到“三合一”之境:人与文合一、史与书合一、古与今合一。
一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了片刻踌躇:所谓史海英华,何止万千,你打捞得过来吗?不过,请注意前边还有一个限制词:记忆深处。谁的记忆深处呢?当然是作者自己的。之所以称为“打捞”,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淘洗,记忆之弦上既有亮闪闪的珠贝,也有模糊闪烁的光影,不经过一番打捞,断难凸显出其中的旖旎神采。恍然回顾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涯,自己读过的那些中国古代经典,可谓车载斗量,回忆起来,经常出现两种情形:其一,耳熟能详,新鲜如昨,仿佛青枝绿叶之玉树,时常浮现眼前;这些篇什,从前大都因缘际会,曾经抄之录之,读之诵之,大有铭心刻骨之功效。其二,似曾相识,杳如黄鹤,貌似很熟悉,其实很陌生;这些篇章,当年大都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水过地皮湿漉漉,可惜转瞬即逝,竟渐渐湮灭于时光隧道里了。
譬如,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作品,我记忆最深的不是其名篇《离骚》,而是一篇不甚知名的《涉江》,因为,在小学时代,我就曾抄录过这首诗:“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晚年的屈原,历经狂风暴雨,依然痴心不改,穿了一身“奇装异服”,手握一柄长剑,昂首行于世间,引吭高歌,奇辞丽句,堪称余音绕梁矣!大二那年暑假,曾经在故乡的燥热里抄录三国大才子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兀自热泪涌流,神魂动荡:“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那时候,曹植兄弟饱受皇兄曹丕摧折,任城王曹彰被毒杀,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起抑郁地离京归国,又被逼令分开独行,临别之际,不禁热泪长流,那渺渺余波,至今回旋在记忆深处。南北朝时期无神论者范缜的《神灭论》,“文革”期间大行其道,作为一个中学生,我曾生吞活剥将此文抄录下来,反复念诵。这篇振聋发聩的檄文,在当时就引起了一场大辩论,范缜批驳竟陵王萧子良关于人生的富贵与贫穷在乎天命报应的一段话,更是精辟传神:“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随着寒暑交替,时光流逝,诵读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追踪作者的身世历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与此相反的是,也有一些很有名的古典作品,似乎很熟悉,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片模糊。譬如,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在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出风头,其中的《问孔》《刺孟》两篇更被当作刺向孔孟之道的两把利剑,老王也被戴上了一顶“反儒斗士”的桂冠,可是,他究竟是个什么人、《论衡》究竟是本什么书,却尽付阙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为大将军窦宪撰写的那篇《封燕然山铭》,气吞山河,名震中外,可是班固因此而丧命的悲惨结局,人们就不甚了然了。读书人大约都知道一个成语:“洛阳纸贵”,可是对造成这一奇观的西晋才子左思发奋撰著《三都赋》,并到处寻找推手赖以成名的桥段,就知之甚少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子。
此外,汉武帝的情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蔡邕、祢衡等人的赋作,以及傅玄的《傅子》、张华的《鹪鹩赋》、刘知几的《史通》、葛洪的《抱朴子》等,均为古代名篇,熠熠生辉,自己虽然偶有涉猎,却只是走马观花,一闪而过,始终不曾深入诵读,也乘着此次行文之机,作了一番深入研习。同时,对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譬如西河学派之兴衰,稷下学宫之辉煌,石渠阁与白虎观所负载的西汉与东汉年间儒学的发展与变迁,以东观与《东观汉记》为标识的东汉史学的兴盛与衰微,西晋年间发掘的“汲冢竹书”造成的“隔世掐架”之史海奇观,以及北魏太武帝诛杀史官、北齐《魏书》爆出“秽史事件”、北宋大才子苏轼爆出“乌台诗案”等,均予以了关注,并希望通过一己之视角,略加管窥与解读。尽管,这种管窥属于“管中窥豹”,只窥得了“一斑”,并未得到“全豹”;解读也属于肤浅的皮毛之论,登不得大雅之堂。然而,毕竟是读之诵之,品读之余,由文生义,由表及里,务求“合辙押韵”,小有收获吧。
韩联社,笔名萧含,资深媒体人,青灯读书客,河北藁城人,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77级。著有文集《家园里的流浪》,中篇小说集《清明前后》,散文精选集《人生总有孤独时》,历史文化散文集《孤鹜已远·与古典诗人的灵魂对话》《历史的忠告·史海殷鉴录》《史海撷英录》,品读古典政治家系列之《我为峰·中国古代四大帝王心灵史记》,诗词集《孤鹜秋水辞》《红船与白夜》等。
上卷 书海行舟
早岁抄书诵《涉江》
贾生才调更无伦
追风人丽相如赋
搔首踟蹰汉武帝
呼天抢地太史公
玄而又玄说《太玄》
俯仰天地观“奇书”
骨气洞达怼天地
笼中鹦鹉老祢衡
为吊挚友作驴鸣
人生百年谁能持
慷慨绝交意如何
大人先生其奈何
祸从口出覆兰舟
安知荣辱之所如
洛阳纸贵《三都赋》
蓬莱仙踪何处寻
“抱朴之士”葛仙翁
下卷 史海夜航
魏文侯与西河学派
稷下学官润桑梓
《汉武内传》炫迷离
“淮南鸿烈”今安在
石渠阁与白虎观
东观与《东观汉记》
烛火明灭染晚霞
燕然勒铭漾悲音
隔世掐架为哪般
汲冢竹书里的穆天子
陈寿与陈式
“国史之狱”痛心扉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
众议喧腾湮“秽史”
南北天堑架虹桥
恐此书与粪土烟烬俱灭
“乌台诗案”浊浪涌
龙潜海角恐惊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