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敦煌,有很多种方式。这一次,我们希望,用画家也用作家的方式,用游客也用本地人的方式,去看看敦煌,既能涵盖敦煌的基本信息,也有感性的讲述;既能看到那些熟悉的路线,也能看到那些久住者才会发现的小角落;既有城市性格、人物故事,也有人间四季、烟火市井。敦煌,一样,却也不一样。
本书是融艺术品收藏与功能拓展于一体的原创手工书。
该书讲述了知名作家韩松落对敦煌的感受,包括敦煌的城市性格、人物故事及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极具个性化的视角娓娓道来。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和黄金旅游胜地。循着作者的脚步,走近敦煌,探索与发现敦煌的历史文化和敦煌旅游景点、特色活动,感受敦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使人们了解西部、了解敦煌。
本书语言清新,文字优美,文风质朴,值得一读。
敦煌是一波涟漪
在水面投下一颗石子
,就形成涟漪,涟漪的中
心,波澜重些,越远就越
淡,直至波平如镜。许多
事物也是这样,如涟漪一
般扩散,如涟漪一般消退
:是所谓“涟漪效应”。
我们就生活在许多涟
漪里,距离涟漪的中心,
或近或远。1980年的涟
漪,距离我已经有点远了
,2000年的涟漪,却还
鲜明如昨。现如今,我们
又生活在2020的涟漪中
心里,看着它渐渐漾开,
不知道它将扩散多远,又
会波及哪些人和事。许许
多多涟漪,还会交叠着出
现,彼此抵消,或者彼此
助长。
但不论怎样的涟漪,
不论是正在扩散的,还是
已经平静下来的,都不会
真正消失。它从来都只是
静静潜藏在我们的血液里
.渐渐衰减,二分之一,
又二分之一,却从没消失
。它总会在那些重要的时
刻显影。
敦煌,就是这样一波
涟漪。在历史的湖面上投
下石子,形成“敦煌”这个
涟漪的时间,太难确认了
,我们可以把前秦建元二
年(366年),高僧乐傅开
凿的第一个石窟看作是投
向湖面的第一颗石子,也
可以把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年)设置的敦煌郡看作
是第一颗石子。甚至可以
再远再远,把最早来到敦
煌绿洲开始定居的那些人
,看作是投下石子的人。
我常常想象,他们在
某个日子来到这里,在河
边驻足,骆驼和马开始低
头吃草,他们顺手在树上
摘下野果咀嚼,黄昏将至
,霞光映照山岩,他们向
远处望了片刻,静静做出
决定,就是这里了。自己
可以在这里生活下去,路
过的人也可以在这里补充
水和食物。他们成了最早
投下石子的人。
我们已经不知道那些
投下石子的人是谁了,也
不知道他们投下石子的确
切时间。但知道结果:我
们至今仍然生活在敦煌这
个王国里,被它的涟漪微
微漾到。它扩散的时间,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它
的力度,也远比我们想象
的要强。
李安和许知远对话时
,曾经说起理念的重要性
。李安认为,许多国家的
形成“来自血缘、历史、
地缘这些东西”,也有国
家是“一个Idea(理念)组
成起来…‘这个是在历史上
很少见的。它是一个Idea
,各式各样的人,在那个
地方组成了这/z.一个
国度”。
敦煌也是这样一个地
方。让它成为一个涟漪,
穿越两千多年时光,一直
荡漾到现在的,不只是地
理上的重要性,在世界交
通史上,有的是比它更奇
崛、更重要的地方,而是
因为它最终成了一个IP,
一个Idea,一个精神共同
体,一个念想,一个信仰
……
最早被“敦煌”这个涟
漪漾到,是在1980年。
那时,我和家人生活在新
疆南部,我们像所有人一
样,把来自全世界的生活
要素融汇在一起。我母亲
来自甘肃,父亲来自湖南
,左边的邻居来自河南,
右边的邻居来自上海,他
家的女主人有个绰号叫“
小上海”。妈妈的同事通
常都有国外亲戚,有的在
印度,有的在苏联,他们
寄来的信贴着国外邮票,
唯一能认出来的是标识面
值的教字。
我们看《大众电影》
《北京青年报》《八小时
以外》和《青年一代》,
搜集印度和苏联邮票,听
土耳其音乐,读郑渊洁童
话、叶永烈科幻小说、手
冢治虫漫画,也读阿拉伯
神话。电视里播着《血疑
》《排球女将》《大西洋
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
队》,也播出维吾尔族和
哈萨克族的歌舞晚会。我
们吃羊肉和面食,也从邻
居那里学做江南小吃。日
常话语里,有维语、哈萨
克语的词汇和句式,也有
上海话和河南话。
五色斑斓,却又无比
和谐,该留存的依然留存
,该保持的继续保持。我
母亲就持续地保持着对家
乡的关注,从于阗到策勒
到和田,她总能找到甘肃
老乡,并且和他们建立联
系。《丝路花雨》刚刚上
演,并且引起轰动,她就
敏锐地捕捉到了消息,她
收集了画报上《丝路花雨
》的剧照,沿着人物轮廓
把反弹琵琶的英娘剪下来
,贴在五斗柜的玻璃上。
那时流行的贴法,是在这
些人物的正面点上胶水,
贴在五斗柜玻璃的里面,
人物的脸朝外,防止它们
被不小心撕掉或者刮坏。
反弹琵琶的英娘,一
直贴在我家的五斗柜上,
一直到1 984年我们离开
新疆。我至今也记得她的
姿态,和她被点上胶水的
位置。还有五斗柜里,那
种由茶叶、冰糖和香烟混
合而成的味道。一推开贴
着英娘的玻璃柜门,那味
道就扑面而来。
回到甘肃老家,敦煌
的信息扑面而来。那时,
正逢日本掀起一波敦煌热
,NHK来敦煌拍了许多纪
录片,喜多郎发布了一系
列和敦煌、丝绸之路有关
的音乐,用井上靖小说《
敦煌》改编的同名电影上
映。甘肃电视台反复播放
这些片子,甘肃台自制的
专题片和广告里,也常常
用到喜多郎的音乐。
正午的太阳放射光芒
,光芒在镜头上折射出彩
虹弧光,灰蓝的天空,天
空下的沙丘,沙丘下孤独
的绿树,沙丘上驼队的剪
影,配着喜多郎的《丝绸
之路》,特别贴合。那画
面和音乐,让我懂得这种
氛围音乐的妙处,知道了
音乐也可以描绘形象和情
绪、旋律和音色,也可以
描绘长空下沙丘的寂寥、
正午的燥热和沙砾的晶莹
。
虽然我只有十岁,却
也能感觉到所有
韩松落,70后,1997年开始散文及小说写作,2004年开始专栏写作,在多家媒体开有电影、音乐、娱乐、文化评论专栏。著有《为了报仇看电影》《我们的她们》《窃美记》《怒河春醒》等。《看电影》及《香港电影》杂志举办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GQ》中文版2012年“年度人物之专栏作家”。
“松落”是笔名,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
去吃羊肉!
灯火在蓝夜中
雷音寺的春天
危爱月牙泉
何克风和她的莲花
敦煌,人间四季
篝火旁的《大地之子》和《无界》
花的力量
觉醒之城
在敦煌消失之前
被敦煌惊醒,就不可能重新安睡
乐乐大王
七里镇
敦煌电影梦
遥远的相似性
大风吹绿树
敦煌的春天不曾滑落
那道光
285蓝
在大地的荫谷中
打开莫高窟,就有金光泄出
路过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