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流播,也就伴随有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绽放奇葩,并由此构成一道趋异与共生的独特风景线。当今世界,中华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无疑为我们寻找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世界性坐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研究界的老中青学人,回应历经沧桑的世界华文文学创作,孜孜矻矻地进行了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观察与探悉,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汇集这一学科领域的创获,为了增进世界格局中中华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了加强以汉语为载体的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为了给予持续发展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以学理与学术的有力支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花城出版社联手合作,决定编辑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
这套“文库”,计划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出版约50种系列图书。
“文库”拟分为四个系列:自选集系列、编选集系列、优秀专著系列,博士论文系列。分辑出版,每辑推出6至10种。其中包括:自选集——当代著名学者选集,入选学者的代表作;编选集——已故学人的精选集,由编委会整理集纳其主要研究成果辑录成册;优秀专著——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学术专著,由编委会评选推出;博士论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博士论文,由编委会遴选胜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将以系统性的编选形式,成就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典。其意义,一是展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学术成果;二是抢救已故学人的研究力作;三是弥补此一研究领域的空缺,以新视界做出新的开拓;四是凸显典藏性,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今年1月下旬,正值寒假准备出国旅行的前夜,花城出版社编辑小杜辗转联系上了我,通知我已入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第四辑文集作者之一,要我尽快提供书名和书稿。当时,我已整装待发,高兴之余也无法仔细思量。待到归来,已近年关,新春佳节,迎来送往,也实在无法静下心来挑选哪些论文应该收入文集。直到过完年,才将编这本文集提上议事日程。
挑选论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回顾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结缘的历程。说来也是奇妙,我发表第一篇有关华文文学的论文,距今恰好30年。30年前,我还很年轻,师从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教研组长汤逸中老师要我开设一门“台港文学研究”课程,供中文系和全校学生选修。我手头毫无资料积累,一筹莫展之际,正巧复旦大学举办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台湾版《游园惊梦》的录像观摩和研讨活动,邀请钱谷融先生出席,可钱先生正巧有事不能去,便派我代表他前往复旦大学。那是1988年2月的一天。那天,我第一次看到了台湾版话剧《游园惊梦》的演出实况录像,也有幸结识了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上海昆剧团著名演员蔡正仁和《京剧丛谈百年录》的作者、时任《新民晚报》高级记者翁思再等人,我深深地为《游园惊梦》的精彩剧情和演员的精妙演技所惊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扮演女主角钱夫人蓝田玉的是美籍华人女星卢燕、扮演窦夫人桂枝香的是著名演员归亚蕾、扮演蒋碧月天辣椒的是胡锦等台湾明星。我回来后就写了第一篇华文文学评论《戏内套戏,梦中蕴梦——论白先勇及台湾版话剧(游园惊梦)》,刊于刘以鬯先生主编的《香港文学》1988年7月号。就在该年12月,我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出席“香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幸结识了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和罗青先生;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教授、陈炳藻教授和小说家白先勇先生、诗人柯振中先生;新加坡诗人原甸;台湾女作家应凤凰、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潘亚暾教授等,还有《香港文学》的主编刘以鬯先生、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潘耀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小思)女士、黄维樑先生、梁锡华先生、潘铭燊先生、黄国彬先生、张双庆先生;香港大学的陈耀南先生、梁秉钧(也斯)先生等等。在我之后的华文文学研究生涯中,曾得到过他们的热情指教和鼎力相助:他们有的向我赠书,有的助我发表论文,有的推荐我出席学术研讨会,有的邀请我任访问学者……可以说,正是这些港台及国内外的华文文学前辈,引导着我一步步走向华文文学学术研究的路途。
后来,我当然结识了更多的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著名作家和学者,出席过多次国内或国外举行的有关华文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也发表了两百余篇华文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出版了数部学术著作。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不知不觉竟已经30年了。
这本自选集名为《衔华佩实》,它出自《文心雕龙·征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既形容草木开花结果,也形容文章的形式与内容之完美。之所以如此命名,并非夜郎自大,敝帚自珍,而是因为:其中收入的皆为与华文文学有关的研究论文,故日“衔华佩实”。这本文集与笔者以往出版的著作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以往的著作基本上偏重于理论性的专题论述,如《女人·女权·女性文学》《文学与性别研究》《灯火阑珊:女性美学烛照》等,而这本文集,则为学术论文的结集,既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评述,也多微观性、具体性的个案研究,如作家评论、文本细读等,因而更多一些文学的感悟和自我的个性。与一般的科学论文所不同的是,文学评论的对象主要是由作家创造、文本构筑的感性的文学世界。面对这样的世界,光有严密的逻辑思辨和抽象力是远远不行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感悟和审美的能力,或者说,文学评论应当融文学感悟、审美眼光与逻辑思辨于一体。正由于这个原因,这本论集的书名也曾使我颇费斟酌,最后定为《衔华佩实》,也是想展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风姿与神韵,表明本书作为文学论集的宗旨和特性。
收入这本书的18篇文章,是从1988-2017年期间笔者所发表的两百余篇华文文学论文中选出的一小部分,有些曾提交各种文学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过;有些则发表后被人大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刊载过。上述首篇华文文学论文《戏内套戏,梦中蕴梦——论白先勇及台湾版话剧(游园惊梦)》,很可惜此文从1988年刊载的《香港文学》上扫描后,电脑无法辨识,只能留待以后再慢慢校勘。还有两篇值得一提。一篇是《三毛的故事:阅读的误区》一文,原是应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秘书长林耀德和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学术主编孟樊二位先生之邀请,为出席1991年10月在台北举行的“当代台湾通俗文学研讨会”所撰。当时大陆学者赴台之门刚刚开启了一条缝,各种审批手续相当复杂且麻烦,虽然所受邀请的大陆学者的论文在会上只能由别人代为宣读,但林、孟二位先生为我们能够赴台所做的种种不懈努力和精心安排,我至今想来都感动不已。拙文不仅入选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流行天下》一书,后来还全文选入台湾文学馆所编撰的《三毛卷》中。谁料天妒英才,像林耀德这样一位曾经活跃在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的“四度空间”,被台湾文界戏称为各种文学奖获奖“专业户”的前途无量的青年作家,竟在新婚不久的而立之年撒手人寰,实在令人痛惋唏嘘。《历史与神话——评林耀德的小说(高砂百合)及其他》是我在他生前所写的一篇评其作品的论文,本想收入本书以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亡友略表缅怀之意,无奈篇幅较长,而本书篇幅容量实在有限,只得在二者中选了论三毛的那篇而将论林耀德的论文在发稿前忍痛割爱。
钱虹,女,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上海钱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女人·女权·女性文学》《缪斯的魅力》《文学与性别研究》《灯火阑珊》等学术著作;合著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香港文学史》《台港文学名家名著鉴赏》等14部;编著有“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等20余种;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曾获省部级等多种学术奖项。目前主持2019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欧洲华文文学及其重要作家研究”1项。
第一辑 华文文学综论
本土内外: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兼论近四十年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其理论表述
从“自我放逐”到“融入美国”——美国华人文学的一个主题探究
五四的女性与“香港的女儿”——中国现代和香港部分女性小说之比较
台湾女性文学的发轫及其主题
香港人婚恋心态面面观
海外华文诗作与中国诗歌的薪火传承——以菲律宾华文诗作为例
第二辑 华文文学作家论
重温“最后的一抹繁华”旧梦——关于白先勇笔下的上海背景
从“不幸的夏娃”到“自觉的信女”——论陈若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三毛的“故事”:阅读的误区——兼谈对三毛作品的接受反应
赤子·浪子·游子——论欧华女作家赵淑侠小说的民族想象
欧陆茶宴泡出华夏香茗——论女作家吕大明的独特散文艺术
瞬息穿越生死,天眼洞察阴阳——论钟玲及其灵异小说创作
桀骜不驯的红狐舞影——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三辑 华文文学作品论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重读《听听那冷雨》兼谈余光中散文的诗性
诗意的文墨与优雅的书香——评《欧洲不再是传说》
“母系”家族奥秘及其女性命运浮沉——张翎小说《雁过藻溪》的文学关键词解析
非鱼非石,是景是灵——评潘耀明散文集《椰树的天空》
钱虹华文文学研究年表(198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