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边的女人们》这本小说,对女性独立人格和自我觉醒意识进行了深入思考,审视了独裁主义下的人性。作者以主人公的视角叙述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她带着仆人逃往安曼的人生处境和心路历程。并回忆了上一代人——“门槛边的女人们”悲凉困苦而又无从选择的命运。
小说《门槛边的女人们》对女性独立人格和自我觉醒意识进行了深入思考,审视了独裁主义下的人性。作者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以小说主人公的视角记载了伊拉克现代史的决定性阶段,叙述了主人公逃往安曼后的人生处境和心路历程,回忆了上一代人——“门槛边的女人们”悲凉困苦而又无从选择的命运。她们每个人的故事在作者的记忆中都是悲剧的象征,故事和情节不断增多,最终都印证了女性在每一场属于男人的冒险中都是受害者的事实。但她们视痛苦如甘饴,把对不能再回来的男人的执着忠贞当作自己活着的证明。她们性格的缺陷、女性主体意识的未觉醒及自我人格的模糊,致使悲剧性的人生结局成为必然。主人公虽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终究未能摆脱深植于心的思想根源。为了跳出阶级限制,过上富裕的生活,她自觉地将自我意识沉沦直至泯灭,选择通过男人实现梦想。当物质需求被满足时,她又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即自我的平等、灵魂的尊严等等。
在这部小说中,每一个女性都付出了她们的青春、梦想与自由。她们将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但是男人却没能帮助她们实现这个“梦”,就这样她们的灵魂在肉体死去之前就已经消亡了。艾麦乐、洁曼尔、法蒂玛、乌姆·阿德南、莎布莉叶等女性的名字都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在小说末尾表现出对冲破藩篱、摆脱禁锢的渴望,就算以放弃世俗利益、回归原属阶级为代价,也愿揭去蒙蔽双眼的绷带,重新审视内心世界。
这部小说不仅为女性呐喊,还涉及了如何去处理独裁主义遗留下的人道主义、社会和政治等一系列问题。它如同一部纪录片,充斥着悲伤、死亡和荒凉的画面,描绘了社会结构分崩离析、人民生灵涂炭、梦想灰飞烟灭的场景,揭露了政治专制主义的横行霸道和倒行逆施。所有人都活在日历中错误的一页里,活在错误的时间里:主人公的人生注定写满沉默、孤独和哀愁的字眼;“门槛边的女人们”的悲伤如同淤泥在她们心里堆积;一个痴迷于战争的领导人偶然登上了操控者的宝座,颠覆了民众的命运。人们在错误的时间付出了生命和未来的代价,打开了痛苦的移民、流亡和异化的大门。
小说以苏美尔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在苏美尔地区,只有穷人才沉默不语”开篇,折射出小说主人公多舛命运的缩影,更勾勒出深受灾难的民众悲剧性的人生轨迹。小说情节由此展开:主人公艾麦乐出生在巴格达的一条破旧街区,父亲在她未出世前就失踪了,去了战场再也没回来,母亲的余生都在等待和回忆丈夫的日子中度过。艾麦乐时常问自己:母亲对父亲的爱是不是熔入了灵魂,铸成了她的个性,让她变得是非不分?她为什么要将悲伤制成枷锁,禁锢日渐消逝的青春年华?父亲真的值得她去承受这些折磨吗?她渐渐厌倦了母亲关于父亲的“陈词滥调”,随着时间流逝,它们黯然褪色,变得无关紧要。唯有阅读能让她暂时远离徒劳的悲伤,她下决心从这一潭死水中逃离。一个叫贾巴尔·曼苏尔的男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带她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贾巴尔是共和国卫队的高级军官,比她大30岁。尽管母亲执意反对,她还是嫁给了贾巴尔,不久后母亲就离世了。贾巴尔拥有实现她的梦想需要的“本钱”,能带来她一直梦想的生活。住到府邸后,胡同的嘈杂被府邸的宁静替代。艾麦乐掸去压在她心头的忧伤,永远告别了充斥着失望与厄运故事的一道道门槛。她告诉自己,母亲生前未尽的愿望弥补回来了。贾巴尔不让她单独出门、不让她和别人交往,为了不被从“金笼子”里赶出去,洁曼尔没有反抗,继续通过读书消磨大把时光。她努力说服自己,一个有这样的年纪、阅历和职位的男人,不可能说得不对,她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又是如何变成了他想要的模样。
没过多久,伊拉克形势动荡,战争爆发在即,贾巴尔命令艾麦乐和佣人洁曼尔一起逃往安曼。
初到安曼,艾麦乐迷恋上了这里的一切。受够了沉默、寂静和停滞的她,需要这样的“疯狂”来感受生命的脉搏。她将安曼的逃亡之旅视作难得的独处机会,没有破旧街区里散发着霉味的老巷子,没有府邸的围墙和守卫,没有充斥着战争威胁的阴霾,她可以不受约束地为记忆增添新的内容。
哈迪娅·侯赛因,伊拉克女作家,现居加拿大。1956年出生在巴格达一个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困难,她未能完成大学学业,于1973年进入巴格达广播界,在广播节目《民众之声》《欧洲广播》工作长达17年,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主要作品包括《为你致歉》《通往他们的道路》《阿尔罕姑娘》《神雨》《鬼屋》等。其作品语言敏感细腻,主调内隐沉郁,这与作家的成长环境、内心的落寞悲哀不无关系,同时也源于灾难深重但内心难以割舍的故土。
叶萌,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就读于约旦大学。
启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