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王维诗歌语篇风格互文现象为考察对象,在认识语言风格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这一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结合互文性理论的核心理念提出“风格互文”概念,将风格互文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统一整体,从系统、层级、关系出发审视风格互文在语篇系统不同层级的互涉关联。依据语篇系统的结构层级构拟出王维诗歌语篇的篇内、篇际风格互文系统,探讨风格互文在不同语篇系统不同层级的建构。通过对风格互文现象、互文表征、互文类型及其实现机制的分析考察语言风格互文生成演变的规律,通过语义流动与语篇结构的密切互动来审视风格互文的生成与变化,归结出风格互文生成与演变的普遍规律、深层机制及研究路径。
古往今来,风格研究都
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论域。西
方修辞学经典——亚里士多
德的《修辞学》第三卷有十
九章,第一至第十二章专题
讨论了风格问题。译者罗念
生在《译后记》中介绍了风
格研究对修辞理论建构的意
义:“第三卷讨论演说的形
式——风格与安排,相当于
我们今日的修辞学,是亚里
斯多德的《修辞学》中最有
价值的部分”。因为亚氏认
为,讨论风格问题“只知道
讲些什么是不够的,还须知
道怎样讲,这大有助于使我
们的演说具有一定的特色”
。以此认知为基础,亚氏将
风格理论的基本原则确定为
:正确、明晰、庄重、得体
。尽管其所论问题的出发点
是演讲风格,但对整个风格
范畴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
汉语风格研究史上,我
国传统文论、诗话、文体论
及20世纪初的修辞学论著经
常运用“体”“体性”“体式”“品
”“味”“格”“趣向”等来表示“
风格”范畴,其中“体”是最
为典型的“风格”概念术语。
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
作为风格论的主干成分就专
门论述了作为风格形成主观
因素的创作个性。《体性》
篇开篇即呈现了风格形态: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
现,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
符外者。然才有庸俊,气有
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
,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
矣。”刘勰还将作家创作个
性归纳为:才、气、学、习
四要素,把语言风格推衍为
八类:“若总其归途,则数
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
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
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
新奇,八曰轻靡。”在《定
势》篇中刘勰讨论了体裁与
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认为
作家的创作个性终究会在作
品中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独
有的风格;客观因素方面,
讨论了作品的体裁所规定的
结构类型,因从体裁出发,
要求作家必须顺应它的特定
体裁风格类型。《明诗》篇
也分析了体裁风格对作家创
作的作用力。《议对》《夸
饰》篇则专门区分作家不同
创作个性形成作品风格的差
异。《时序》篇特别强调了
时代风格对作家个人风格形
成的制约作用。《通变》篇
则归结了文学风格稳定性与
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不一而
足,《文心雕龙》作为古代
风格论的集大成者,其研究
所涉论题的广泛性和研究导
向给后世的风格研究带来了
相当程度的规定性与影响力
。现代修辞学奠基作、陈望
道的《修辞学发凡》也循此
传统,在第十一篇“文体或
辞体”中从体性的维度将风
格分为四组八种:简约和繁
丰、刚健和柔婉、平淡和绚
烂、谨严和疏放。
互文性理论是由法国学
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20世
纪60年代创立的文本理论。
其理论接受了俄国学者巴赫
金的狂欢理论、对话理论、
瑞士学者索绪尔的结构主义
和中国哲学家张东荪的架构
主义宇宙观和多元认识论。
综而观之,从哲学、符号学
到互文性理论再到解析符号
学,是克里斯蒂娃学术思想
形成、发展与嬗变的历史轨
迹。互文性理论自创立,以
跨世纪、跨领域的态势先后
在法国、英国、德国、美国
、加拿大、日本和我国的多
个学科范畴产生了显要的影
响力,而长久、强盛的学术
生命力在于其不仅仅映射了
克里斯蒂娃洞悉事理的深度
和广度,描写解释了文本形
态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性,
更揭示了作为交际工具、信
息载体的文本在超时空的动
态生成过程中与社会历史的
互涉关系和巨大的文化功能
,并因此产生了哲学符号学
的方法论意义,科学阐释了
文本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演绎了语言交际最重要的
人际功能,创建了宏观、动
态、多元认知维度的互文语
篇理论体系。
21世纪,面临全球化的
语境,语言研究已经从微观
、静态、单一逐渐向宏观、
动态、多元的理论范式转型
。2012年克里斯蒂娃到复
旦大学讲学,更是成为一个
特殊的历史际遇,让拥有中
国古老修辞学传统和现代语
言学意识的互文理念与西方
的文本互文思想形成碰撞,
产生共通互融,互文语篇理
论中国化、语篇化真正落地
,推动修辞互文理论范畴形
成,并不断拓展、壮硕,演
变成为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领域。基于此,风格互文
、语体互文、语篇互文理论
范畴也相应发展成为分论域
。
围绕着互文语篇理论的
建构与发展,专注此论题研
究的学术共同体也逐渐形成
。202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
的刘婉晴博士即是此共同体
中勤勉耕耘、勇于探索、识
见颇深、成效显著的一位成
员,在风格互文研究领域也
独树一帜,做出了一番成绩
。
互文语篇理论学术共同
体对语篇视角风格互文的研
究始于2006级复旦大学硕
士生范昕关于学位论文选题
的确定。她对著名作家张爱
玲及大陆、台湾和美国作家
群共同形成的语言流派风格
“张腔”有丰富的语料积累和
研究诉求,“试图将互文理
论借鉴至语言风格学领域上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界和当
下世界的文本交流中探讨‘
张腔’与他体的共性与个性”
。她在2009年完成的学位
论文《互文视野下的“张腔”
语言风格研究》中写道:
祝克懿教授认为,无标
记的互文最易与地域风格、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刘婉晴,女,生于1992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曾于2014年至2015年,担任泰国彼亚瓦塔纳萨学校国际汉语教师,2018年获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2021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汉语风格学、语篇语言学等。曾在《当代修辞学》《理论界》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借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五节 语料的选取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范畴
第一节 “语言风格”“互文”“语篇”的概念阐释
第二节 “风格互文”的概念阐释
第三节 语篇视角的风格互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格互文的形式化表现——语句互文
第一节 语言形式与语言风格
第二节 王维诗歌语篇中的词语互文及其风格互文
第三节 王维诗歌语篇中的句子运用与风格互文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格互文的具象性表征——意象互文
第一节 王维诗歌语篇的意象互文建构
第二节 王维诗歌语篇意象互文分析
第三节 王维诗歌语篇意象互文与风格互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格互文的向心力——主题互文
第一节 诗歌语篇的主题互文分析
第二节 王维诗歌语篇主题互文类型与风格互文
第三节 王维诗歌语篇的主题互文关系与风格互文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三节 研究可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1 王维诗集版本对比
附录2 王维现存诗歌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