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散文、杂文数十篇,分为“悠然岁月”和“人生杂谈”两辑。作者漫游祖国山海河川,潜心瀚海书林汲取学养,以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抒情的笔调以及深刻的思想见解,挖掘生活细节,探讨人生价值,讴歌山河壮美,在冷峻中见温情,展现出传统的文人风范。作者能以“乐山知水,乐天知命,庭柯怡颜,南窗寄傲”的君子风度,把旧时的温情片段和人世的良善品情传递给世人,在文字上孜孜以求,在思想上独到深刻,发挥了文学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站岸上远眺,前后左右,都是平川、丘陵,长满野草灌木,西风里洒满阳光,汇出无边苍黄,渲染老了的秋色,而烟雨江南的日子里,竹节泛着光泽,叶片吐故纳新,一批掉下来零落成泥,另一批自然生出,一年到头尽是绿意。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本书冷峻中见细腻,理性中见温情,用一篇篇美文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他,是鲜活的育差别的
存在(代序)
幻想蕴藏着实现的现实
。
我现在是一名电商人,
在杭州参与初创的女鞋品牌
年销售额上亿,主要负责品
牌中的视觉、创意和策划领
域。
从业的8年中,每年产出
上千个文案策划,曾以为自
己已经是文字的佼佼者。也
一度以为,我和父亲两代人
有太多的不同和不解。
我习惯了从网络中获取
一切,而父亲坚持不用手机
,更别提网络了,他嫌浪费
时间,直到去年才有了第一
部手机,是我母亲用过淘汰
下来的。怎么就开始接受了
呢?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因
为我们老家那个西北小城的
小超市里也不爱收现金了。
我自己居住,觉得卫生
一周打扫一次就行,而父亲
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开窗打扫卫生,擦桌子
扫地拖地,差不多要忙活一
小时。这才是他新的一天的
正确打开方式,从我记事起
坚持至今。
我们这一代人认识世界
的方式已经非常多样,看书
读报大概是所占比重最少的
,而这种方式却是父亲至今
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他
每天一定会用几个小时来读
书读报。他还会每天定时去
楼下的报箱取报纸。说实话
,那种报箱我在杭州从没见
过,老家父母所在的小区我
也就看到这一个,仿佛这是
邮局为他特设的。
你看,我们是多么不同
,从生活习惯到日常爱好。
总之在我眼里,父亲是一个
有点固执又有点守旧的老头
儿。
但是,当翻开他寄给我
的书稿,我居然忘记了我们
所谓的代沟,这明明是一个
喜欢思索回味、懂得鉴别生
活中充满美感的细节的同龄
人!
他会因为担心竹子这种
南方植物去到北方的命运,
时不时特意散步去看看那片
竹林;他也会因为看到不同
寻常的风景而思绪万千,甚
至会联想起很多久远的故事
或经典的著作。要知道,如
今的我们,可能只会拍几张
照片或者视频发发朋友圈罢
了。
我想,这其实是文化厚
度的差别吧。他描述一种颜
色或者见到一处景致时的心
情,语言丰富又充满层次,
有时还会用回忆渲染,让人
看完有一种过瘾的感觉,相
比之下,我的那些文案就只
是叙述而已。这才意识到,
原来真正的文字,是应该有
滋养功效的,正如你即将看
到的正文。
“亘古就是没有过去和将
来,唯有现在,是鲜活的有
差别的存在。”
这是他看过张家界的游
人如鲫和平羌沟的“养在深
闺人未识”后得到的感悟,
也是我此刻的体会。
序中开头的第一句,也
是出自书中的一段。之所以
放在开头,一是我很喜欢这
句看似拗口的句子,其中的
寓意大概只有真正努力过的
人才能明白,就像出版这本
书的过程,也很像我这8年
的创业历程。二是本以为我
和父亲有很多不同,但最后
发现并非如此,我们都是勇
于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的人。保持每天的阅读习惯
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买到喜欢的新书还会通宵达
旦地看的父亲,和为了一个
策划文案连续加班不断修改
十几个版本的我,又有什么
不同呢!
看完此书,我深感我和
父亲虽然成长在不同的年代
,但其实都是最好的时代,
因为那些过往和故事,都是
独一无二的,有趣且有味。
很自豪,受父亲影响,我同
他一样,为成为一个鲜活的
有差别的存在而努力。
是为序。
女儿 张琬琳
张建刚
自由撰稿人,其创作的散文、随笔、杂文见于全国诸多报刊。他的作品中,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抒情的笔调以及深刻的思想见解。他讴歌壮美山河,具有传统文人风范,已出版散文集《最浓是乡愁》、随笔集《偷得半许宁与静》。
他,是鲜活的有差别的存在(代序)
上辑
悠然岁月
艄公的号子
磁器口古镇
如诗如画的平羌沟
月光下的竹林
祁连山草原见闻
枝枝蔓蔓总关情
该扔点东西
阳朔城里的洋人街
书里有奇异花香,也有苍苍蒹葭
民俗四则
蜜枣
花瓶里的苇蜡
花语四则
赏果记
蕨麻情怀
放恣绚丽的枇杷
秦腔,儿时的梦魇
人的生命犹如一茬庄稼
祭山定子树
遥远的回忆
春华秋实的君子兰
家乡的槐树
三角梅之恋
榕树盆景上的秋景
难以忘却的记忆
酒窖里的震撼
画中的少女风姿
友情还是爱情
春涌黄洋河
绿叶的情怀
音乐相伴阅读或写作
罗汉松
朦胧中的诗意
饥饿的年代
受困的鸟儿飞走了
挖锁阳的老汉
古代文人的情韵
古代女子服饰之法
耳根清净的“伪”与“真”
居家茶馆倒闭了
记忆中的开封之行
生死由命寿多则辱
老照片
贾骗子轶事
下辑
人生杂谈
耄耋老人的眼泪
人生长河谣
觑视上海男人
《梦溪笔谈》杂谈
阮籍的女人情怀
享受一种阅读的况境
国人乍富后的浅薄
一个非球迷眼中的世界杯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
全是秘书作的怪
环境卫生,须从娃娃抓起
老人吝啬为哪般
生活琐记
熟人慎套近乎
收礼全收的是鲜牛奶
勿念与勿忘
小城市民众生相
君子不党的流浪狗
一个五线全国文明城市的感悟
老旧小区暖气改造之艰难
楚王好细腰新解
天不认宽容之理
跨越式造就的“贵人”
世事难料敛霸气
真记者就该吃喝吗?
孩子的诚实
河西走廊涌酒浪
有理讲不过女人
电视还是文化载体吗?
售书签名的价值
书价的困惑
教师节的内涵和外延
人生的坐标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