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炊烟》通过描写晋北地区的乡村景、乡村人、乡村事、乡村情,展现了当地村落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在当地乡村的物质与精神变化。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再现了他记忆中诗意般的田园生活以及乡村人憨厚、纯朴的情感交往;第二部分作者叙述了变革进程中乡村的发展与进步,描绘了人们在文化传承中建设美丽乡村的一幅幅振兴画卷。
董晓琼是个有传说的九零后作家。他小学四年级即开始写小说,且一上手就是长篇,三年写了十几万字,鼓捣完正好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他的这部大作被老师发表在校刊上后,据说大半个县都轰动了。高中三年,晓琼又完成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便是他后来出版的《岁月有痕之流逝的青春记忆》,期间他还写了几部电影文学剧本。
2014年我去阳高,县文联的余跃海主席把晓琼推荐给了我,称他的小说如何的厉害、散文又如何之美好,一并将真人也请了过来。小伙子沉默,腼腆,好像就没说几句话,只是当我问及他近来的写作时,他说那本等了两年的书快要出来了。我们都为他高兴,还商量着怎么“促销”一下,他感激却也没见得涕零,不卑不亢,不急不躁,这大约就是“资深”作家的一种范儿吧。也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关注起了这个年轻人,他让我常常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那段岁月,青春年少的我大约也这个样子,说沉稳其实是一种拘谨,年轻人本该意气风发,即便“张牙舞爪”一些也不过分,但乡村赐予我们的却是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也使得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更多的是敬畏与胆怯,甚至战战兢兢。也是在那次,我好像对晓琼说了几句话,意思是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别急着长篇大论的,先把生活安排好,该挣钱时挣钱,该娶媳时娶媳妇,慢慢积淀,到了不得不喷发时不写都难。
也不知当时晓琼听懂了我的话没有,毕竟我们之间是有代沟的,但这又确实是一个过来人的不算经验的经验之谈,语不重却心长。他那么年轻,当青春记忆的矿藏开掘完之后,要想将写作持续下去,必须找到新的资源,即便不是亲历的,也应是感同身受的,不是岁月有没有在你心里留下痕迹,而是伤痕累累,不诉说就走不下去。但同时,有效的写作,又是需要思想资源支持的,它能定位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伤在何处。网络时代每时每刻都在产出大量的文字,但无效写作也多,文字里可能有欲望,有情感,但因为没有一个思想的内核,那文字说到底是肤浅的,与文学还有一定距离。怎么说呢,当时我可能是希望晓琼能写写他走出校门之后的困境,他作为一个小城青年的物质酸楚和精神焦灼,作为一个小县城的知识青年在各种挤压下的苦痛与希望。一个作家,我总觉着不能太牛了,讲的都是成功,不是失败,都是光鲜,不是伤痕,要知道,文学从来都是伤口里长出来的。如果它同时传达出了世界的疼、人类的痛,那么,即便你处在一个远离纽约、北京的偏远县城,也会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作家。
后来倒也时常听到晓琼的消息,看到他的文字,特别是微信技术普及之后,几乎一打开手机就会有个照面。互联网和微信就这样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拉近着我们的空间距离,但是人和人之间好像也更遥远更陌生了,你不知道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也不知道现实中的他和网络中的他哪个更真哪个更实。自然地,我也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晓琼,看看网络怎么改变着他,改造着他,他又怎么利用着网络,驾驭着它。更多的时候,他似乎是沉默着,转些他自己的或别人的帖子,还创办了一个叫“小草文学”的微信公众号,发些别人的或他自己的文章,时间久了便不以为奇了。当然,他也有激动的时候,某次他公然晒出了娇妻的照片,于是我知道这小伙子结婚了,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小光景。
但晓琼又始终没忘了自己是个作家。去年冬天,他说要出个散文集子,稿子已经发给出版社,正在审批,希望我能给作个序。这类事我向来是不敢应承的,一来人微言轻,写出来不一定有益于书的推广,二来因当时右臂骨折,也写不了几个字,但我又实在不忍也不知怎么回绝他,毕竟这年轻人我是很看好的,再加上又有一定的地域瓜葛,犹豫半天之后终还是答应了,但同时我又说,书定下来再写也不迟。这自然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的,我的想法是,这期间他可能会改变主意,那一来我就解脱了。但前不久,晓琼说出书的事定下了,言外之意我自然明白,他这么认真,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践行我的承诺了,好在他这些散文我先前大多看过,有一些篇什还持久地打动着我。
……
《大山深处》,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小时候令我神往的大山深处,当我真正走进去面对其现实时,之前的幻想全被打破了。从山里孩子清澈的眼神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感动和心痛。庆幸的是,政府、企业、志愿组织以及那些爱心人士都关注到了这个事,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大山深处的人们走了出来,搬到山外地势平坦的新农村,吃上自来水,住进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里有新建的学校,文化广场,农家超市……让人满心感动,“感觉那边的天空干净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几朵自云中透着些灵气”。
晓琼是个敏感细致的作家,他总是能将写作的触须探入到传统村庄或者说我们乡土中国的最根本处,抓住村庄历史变化的关键和细节。他的这些文章,其实都可以归入“乡愁”的大主题,但他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乡愁,他总是以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说服人、打动人,或者说,他是以自己的伤口来表达乡土中国之痛,以自己的亲历书写他的留恋,惘然,叹息和思考。他自是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正如他在《老井》里写的一样,那掉到井下的,还能掉上来吗?他也知道在时代的高铁上,有的东西也许是永远擦肩而过了,但他却努力给这个时代提供一种参照,让人明白,什么样的东西不该缺失。
当然,并不是说晓琼这部书就达到了怎样一个高度,他才刚刚开始。人生的沟沟坎坎、社会的坑坑洼洼,他还没有瞠过多少,我想,随着涉世和思考的深入,他以后的作品定会迸射出滚滚的风雷和磅礴的力量。
董晓琼,男,1991年11月出生,山西省阳高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助理工程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网络文学社副社长,阳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阳高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阳高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文学艺术创作征文大奖赛中获奖。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岁月有痕之流逝的青春记忆》,写有电影文学剧本《雪情》《玉箫龙》《我的少年梦》《草根暴发户》《父母》等。
曾获阳高县优秀通讯员、阳高县青年志愿者杰出个人、阳高县战“疫先锋好青年”荣誉称号、大同市zui美读书人、大同市“十百千”青年人才计划“新时代乡村好青年”称号、大同市zui美志愿者、“大同市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大同市志愿奉献标兵”荣誉称号、山西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
村子
老井
古寺
村里的小学
窑洞
土炕
火炉子
地窖
门石
榆钱
大柳树
原野
池塘
泉眼
艾草
石板桥
乡间小路
长城古堡
烽火台
草垛子
瓢葫芦
鸽子飞了
枝头鹊叫
偷瓜
久违的蛙声
那抹夕阳,依旧美丽
柳筐
豆腐坊
扁担
铁匠铺
牧羊人
养蜂人
杏园子
火江的蹦鞑鸡
老黄牛
土狗
回家吃饭
吃糕
苦菜
粽子飘香
中秋月圆
秋收
秋雨中感思
绿皮火车
农家书屋
5看电影
)乡村广场舞
忘忧草,致富花
大山深处
小山村变了样
冬夜静悄悄
第一场雪
岁末年初
小河解冻又淌水
燕子飞来了
又是一年春耕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