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估值与人性 主流投研一线亲历者,复盘A股20年行情演进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与未来
定 价:88 元
复盘A股20年行情演进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与未来推演。
20年,三轮周期:·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 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作者凌鹏长期在主流机构从事投研活动,兼具一线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基于实战经验复盘,厘清三轮周期的主线逻辑,剖析每轮周期背后机构投资者使用的方法论。每一轮周期均按照酝酿崛起调整泡沫陨落的顺序发展。在变幻的主线逻辑中,也有不变的共性,即周期、估值与人性。周期思维才是永恒的赛道。通过复盘历史,该书助力投资者顺应时代,构建切实可行的投研体系与投资框架。
1.作者兼具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长期身处投研一线,视角专业全面。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一员,作者始终处于投研一线,亲历A股20年的沉浮,见证主流投研机构的方法论和思维过程变迁。了解各个时点的主流机构做法,能为投资者讲清每轮行情背后的宏观环境、微观产业逻辑,以及机构助推因素,在不断变换的赛道及板块轮动中,归纳出不变的周期、估值与人性。2.在纷乱的市场博弈中,厘清主线,总结A股周期规律。国际上有许多周期论,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时钟。A股由于诞生历史较短,周期性尚不明显,并不能简单地用国际上的周期论来指导投资。这本书概括了A股较为完整的三轮周期,勾勒从酝酿到陨落的过程。在实战经验中,总结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资者明晰当下时点,把握时间窗口。3.挖掘价值投资本源,增强投资者的持仓底气。伴随2019年A股的小牛市,许多新晋投资者涌入。此时的牛市是以茅宁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驱动的,尚不足以反映沪深两市5000余只股票的整体情况。通过复盘历史,有助于新晋投资者多维透视股市全貌,认识人性、审视人性,理解价值投资本源,增强在动荡行情中的持仓底气。
我的价值之旅巴菲特说:5分钟能懂就懂,5分钟不懂这辈子都不会明白。而我却是花了20年,在不惑之年才真正明白价值投资的精髓。我和股市结缘较早,1997年报考的大学专业就是投资学。由于是家族内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报考专业时无人指导,全凭个人感觉。当年可能是受港剧《大时代》的影响,觉得股票是一种很酷的东西。大学期间,我也会去学校旁边的券商营业部,挤在大厅看大屏,趁着没人时在走廊边的电脑上输几个股票代码,我还记得当时的软件叫钱龙。大四的时候,我在家门口的券商营业部实习,主要工作是在前台给客户开户。由于当时恰逢5·19行情,每天开户的人都很多,我偶尔还用学校里学的技术分析给客户指点,这大概算我的第一段分析师生涯。但我当时对股市没有亲近感,感觉在学校学的金融学、经济学毫无用武之地。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巴菲特,接触的都是台湾作者的技术分析书籍,还有类似《炒股就这么几招》《如何跟庄》《短线是金》等。因此,我确信股票投资不是我终生想要从事的行业。2001年,我读研后就断了和股市的联系,正好那几年A 股也迎来了历史上*长的熊市。读研期间,我一门心思在出国申请上,在同学们忙着考证、实习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术研究上,那几年的专心读书也给我后来的策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当时我也听说了一些国际投资大师的事迹,但依然无感,*大的理想还是做一名著作等身、经世济民的大学教授或者学者型官员。第一次出国申请失败后,我先去澳门教书,又去香港读博士。在这期间,我有一位同事特别喜欢炒股,经常跟我们讲A 股的变化。但他的热情并没有感染我,我对 A 股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当年。到了 2006年年中,我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恰好连续在校园待了 20年的我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于是乎我决定退学,回到上海。一个澳门的朋友帮我在申万研究所谋了一份实习岗位,我当时完全不知道申万研究所是干什么的,我以为就是类似社科院这样的机构。我只想多一段校园外的经历,然后参加当年的学生招聘季,我*想做的还是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的管培生。实习的经历很新奇,我很快发现A股已经不一样了,同事讨论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我都很有兴趣,难道这才是我的归宿?大概过了几周,策略部空出一个岗位,领导问我有没有兴趣,于是我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面试。面试的过程不理想,因为我一直研究宏观层面的经济学理论,对微观的财务、会计、估值等并不了解,所以几乎是一问三不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获得这个岗位,可能是因为当时市场才刚刚起来,投简历的学生还不够多。*终,新员工和领导见面,时任研究所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的黄老师对我说:我们现在的策略已经很强了,但我们依然希望有人能够梳理背后的方法,甚至整个研究所的体系。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或许黄老师会这样忽悠每一个新人,但当时的我确实有了使命感。那个时候,上海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站长期关闭,我每天下班需要步行15分钟到住所。那天晚上,我在东昌路站到住所的路上来回走了好多遍,心中奔腾着康德式我为自然立法的冲动。第二天,我去和领导表决心,表示并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知耻而后勇!由于我的微观实务知识非常欠缺,所以在入行前几年拼命学习。A 股的门槛很低,但要达到专业水准很难。我在申万的前5年过着半封闭的生活,澎湃的大牛市、财富、职位升迁似乎都和我无关,我还是以读博士的心态坐冷板凳,思考和建构一些无用的东西。到了2011年,各种机缘巧合把我推到前台,让我出任首席策略分析师和策略部主管。其实我的性格不适合聚光灯,在公众面前演讲会紧张,有生人在场会局促。果然,第一年就搞砸了,当年只得到新财富第六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诘责,难道所谓的体系真的只是盛世繁华的摆设?闲时无事,皓首穷经;临阵对敌,实无一策?那年年底,除了安抚团队,我向所内每个领域的首席讨教,大多数还是支持我,表示不应该为一时失利而否定一切。所幸我们坚持下来了,第二年就得到第一名了。我们写的《策略投资方法论》至今还有人看,现在经常有年轻人在陌生的场合跟我说是看着我们的策略报告入行的,这或许就是我在卖方机构7年*大的收获。离开申万后,我开启了为期10年的买方生涯,经历了两家公募机构,曾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和专户经理,从2016年开始创业做私募。过去10年,除了角色转变,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成熟和蜕变。纵观10年投资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大势判断为主。我出身于宏观策略,从研究过渡到投资自然还是使用大势判断。大势判断很重要,但可应用的时间不多,过去10年需要大势判断的点也就是在2015年下半年、2018年年初和 2018年年底,其余时间都是结构性行情。在这些点上我确实有优势,可一旦进入结构行情就比较窘迫,所以过去10年我一直在补充主要子行业甚至重要上市公司的微观知识。终于在2021年能观察到众多子行业的轮动并进行配置,方法论多元了许多。第二阶段是妄图建立统一场论。我当年在申万的平台上,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和各路高手畅聊,聊多了我就产生一个想法:如果将所有高手的优点融合,那就是天下无敌的方法。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为了这个想法,我耗费了近5年时间,结果发现不同打法背道而驰,要求的性格和起点都不一样。因此,到了2019年我开始专注于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从自身的性格及优势出发。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到了2020年十一长假期间,我突然发现自己适合做价值投资。于是我重新翻读巴菲特、芒格、霍华德·马克斯、赛斯·卡拉曼等人的著作,才发现虽然当年在很多书上都像模像样地做了笔记,但其实完全没读懂,所以这一次重读才倍感亲切。来来回回、兜兜转转花了近20年时间,*终回到了原点,但此时已经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阶段。虽然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价值因子却陷入了过去30年*黑暗的时刻。建立体系很难,在一个体系的逆风期坚守更难,所幸2021年后就迎来曙光。过去30年,A股以2005年为界,之前是蛮荒年代,之后步入现代社会,所以本书以2005年为起点复盘之后17年的历史。这17年又分为三个阶段: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和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这三个阶段非但主角不同,连方法论都有差异,但当中又透着不变的共性。本书共五章,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第一章先论述为什么选择 2005年作为起点、2005年之前的A股和2005年之后的A股;第二章复盘 20052009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投资时钟;第三章复盘20102015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互联网思维;第四章复盘 20162022年的行情,投资者摒弃行业之分,唯龙头是举。第五章总结了过去17年不变的规律,分别是周期、估值和人性。说来也巧,第二章至第四章几乎对应我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周期为王的年代我在申万打造体系,成长致胜的5年我在两家公募机构任职,茅宁共舞时期我已经出来创业,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探索和沉淀,冷暖自知。写A股历史的书很多,有来自记者的,有出自学界的,也有政府官员撰写的,但甚少有投研一线的实战记录。既然很少,我干脆自己写
凌鹏,荒原投资创始人、总经理和投资总监。20062012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分析师,三次获得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第一名。20132014年,任东吴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副总经理以及基金经理等。20152016年,任兴业全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经理。曾主导编写《策略投资方法论》。
前言第一章 2005年:A股的重生之年2005年是分水岭 2005年之前的A股 2005年之后的A股
第二章 20052009年:周期为王投资时钟统御江湖 2005年 熊市出清 2006年 牛市来临 2007年 蓝筹泡沫 2008年 次贷崩盘 2009年 肌肉记忆
第三章 20102015年:成长致胜成长崛起与互联网思维 2010年 尝试切换 2011年 倒春之寒 2012年 正式切换 2013年 成长完胜 2014年 蓝筹逆袭 2015年 市场巨震
第四章 20162022年:茅宁共舞周期归来、龙头至上 2016年 破局重生 2017年 渐入佳境 2018年 补跌调整 2019年 茅氏封神 2020年 宁王独立 20212022年 茅宁陨落
第五章 寻找投资中的不变三个不变 两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