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四个生动的女性成长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别诠释了女性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全方位探讨了女性的成长困扰,并试图给当代女性一些觉醒建议,鼓励她们勇敢做自己,勇于成为不被他人定义的新时代女性。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女性身份
-你怎么看待女性-
不知道你是出于怎样的好奇打开这本书的?我想你很可能是位
女性,而且对活出自己有些迷惑或者好奇 ;当然也可能是位非常尊
重女性的男性朋友。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很想问一下,你是怎
么看待女性这个角色,或者你认为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有一次上课给学生讲非暴力沟通,在提到女性可以将内在的
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有位女同学本能地说 :“哦,老师,
你在说我们女人要懂得示弱,对吧?”
请问,你听到这句话心里有什么感觉?
因为非暴力沟通的重点技巧在于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和需要,而听了这位女同学的话我的反应是 :当一个女人温柔地说
话时,她能在关系中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是在显示自己的“弱”。
而当一个男人温柔地说话时,同样会在沟通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啊,
为什么没有人会说男人在“示弱”呢?
-主流社会的“女性标准”-
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子的女性是受欢迎的,是
不是在你心里有一个模糊的答案?“女人应该是感性的、情绪化
的、温柔的、细腻的”,这些本应该是女性优势的部分,好像都被
刻板化成衡量女人的首要标准,并得到了社会的推崇,甚至是取悦
男人的标准。
想想看,这是不是主流社会认为女人应该有的样子,甚至是你
心里也默认的理想女人的标准?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标准从何而来?
我们身边总有声音潜移默化地告诉每一个小女孩,你出生后应
该喜欢洋娃娃,喜欢粉红色,应该学会温柔善良,并且要努力学
习,这些都是为了以后可以嫁个好人家。好像女人天生就应该以一
个从属的、温顺的、照顾他人的形象而存在。
但长大后我们发现,一个女人的气质,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
是坚韧的 ;可以是柔顺的,也可以是强势的。而单一化和标签化女
人的气质,就如同把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硬生生地涂成黑白两色一
样,平庸而无聊。
再说“温柔”这个标准,好像和我们的体验也不相符。女人温
柔好不好?
两情相悦时,温柔很好 ;
关爱孩子时,温柔也很好 ;
遭遇家暴时,温柔就不好了。
到底女人怎么样才算好?根本没办法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
量。或者说,外界可以对女性有一个一刀切的标准,但我们身为女性,要为自己考虑 :这个标准真的在为我考虑吗?对我而言是有利
的吗?
当主流在主张一种统一的“女性标准”的时候,我希望你可以
在自己心里对标准有个追问 :这个所谓的标准,我自己享受吗?
-女性是如何养成的-
当大家脑中有了这个警醒,接下来我就来跟您谈谈女性是如何
养成的。其实,女人并不天然就是女人,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社
会“教育”出来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对“女性要活出自己,但又不敢活出自己”
这一点特别有感触。
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从幼时开始就在上海定居。大家也都知道
上海是一个多么讲究自由平等和尊重女性的城市,所谓的海派文化
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强调女性的优势地位。
可是我的父母、我的整个家族,却是受地地道道的山东文化熏
陶出来的。在这样的一个海派文化的大背景下,我接受的是来自父
母对我的儒家传统教育,尤其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传
统、善良、肯为人付出的女性,在她身上集结了很多传统美德,也
包括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义。我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但是我妈妈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读书差不多就行了,最
关键的是要嫁得好。”虽然母亲这样教育我,但我外在接受的是女
性平等的文化熏陶,因而在反抗母亲的路上一路狂奔,无论是晚婚
还是读到博士。当然,这些依然无法抹平母亲给我内化的教育,在
我的内心,仍然会住着一个自我价值不高的小女孩。
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触呢?因为没有达到妈妈对你的期待,所以内心某个角落隐隐觉得 :我还是不够好。
我还记得在我从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像大哥哥一样的
前辈,在工作中对我悉心提点,让当时对职场规则一片空白的我很
快厘清思路,顺利完成了工作。我对他相当认同和敬重。但是直到
前不久,我跟我朋友聊起这位大哥哥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位大哥哥
说的一句话深刻地影响了我。
那时候作为 20 岁出头的姑娘,身边总是会有几个探头探脑
的追求者。当我还在细心考察的时候,这位大哥哥对我说 :“你就
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姑娘,你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好,有人要已经不
错了。”
直到现在想起这句话,还能记得我当时的心理反应,那种感觉
是 :“天啊,我原来如此普通,我真的不应该自我感觉太好了。”于
是,我在恋爱过程中,总是会无意识地把优秀的人给推开,留下一
些条件并不如我的男人。
当然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并不是要去怪罪那位大哥哥。因为像
“你不够好,你不优秀,你再怎么努力都不如男人”这样的话,最
初的种子并不源于他,严格来说也不完全来自我母亲,而是来自社
会文化。
我现在有了更加丰富的经历,也将支离破碎的自我慢慢拼凑
了起来。而我在一次次处理不同的成长议题——比如自尊、亲密关
系、人生方向等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些议题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
见的手。好像有一个小女孩,她本在明亮的玻璃房子里长大,但是
这个玻璃房子里总有一个喇叭在不断地说 :女孩儿应该长成这个样
子!这个声音伴随她长大,无意识地,在人生的各个关键时刻,她都会按照这个声音去做,而不是她内在的声音。直到她醒来的时候,
才意识到这个喇叭所传出的声音,是她所有的心理议题的背景音。
当这样的探索开始后,就像是楚门打开了通往外在世界的门一
样,身后的世界里那些言论和声音渐渐凸显和清晰了起来。同时,
这一路上也有太多的女性朋友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历程来佐证这些
探索,我在她们的故事中一次次照见自己。
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男性是刚强的,女性是温顺的 ;男性有
更好的基因优势,女性相对属于从属地位 ;男人逻辑能力更强,女
人往往容易情绪化。可在我身边的环境中,在我接触的个案里面,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只有人和人的区别,而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
我遇到过很多很温顺的男人,我身边也有非常多爽快的姑娘 ;
我看到很多优秀女性承担了家庭经济重任,也有很多男性承担了家
里的主要家务 ;很多女性情绪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非常强,而一些
男性的脾气倒是一点就爆。为什么社会告诉我们的和我实际看到的
不一样呢?
有太多的信息告诉我们男女的差异是天然的、根深蒂固的。而
当我带着这样的意识回忆自己人生的时候,我却发现,我应该如何
做一个女孩,并不是由我的基因决定的,更多的时候是来自父母、
老师和社会的教育。也就是说,关于性别的定义,其实是有生理性
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别的。而真正影响我们心理发展的显然是后者。
-中国女性的性别觉醒-
女性角色究竟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女性的力量又是如何失去
的?我们要如何辨别哪些是自己的声音,哪些是被这个社会规训的
声音?我们要如何做回我自己?在执业近 10 年的时间里,我看到太多的中国女性在性别的刻
板印象里焦虑难眠,在性别的角色偏见里苦苦挣扎。
我接触过的每一位女性几乎都跟我说过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
到的性骚扰事件 ;还有很多事业型女性在看不见的职场天花板上受
到的不公平待遇 ;也有不少女性在婚姻中遭遇家庭暴力后,仍然想
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当越来越多的女性为这些不公平发声
的时候,却被指责“太矫情、太玻璃心”;当有女性争取平等权利
的时候,又被冠以“中华田园女权”等贬损的名号 ;更有太多的
女性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大脑中的性别差异,而将自己的人生画地
为牢。
努力学习,拿到好的学位,争取到不错的工作,靠着自己的奋
斗得到一切,大多数女性都做到了。即便也许我们得到的薪酬比同
岗位的男性的工资要低 31.8%(BOSS 直聘发布《2021 年中国职
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以中国城镇就业群体为研究对象。报告数
据显示,2020 年全年女性平均薪资 6847 元,同比回落 2.1%,平
均薪酬低于男性 31.8%),但在女性经济独立方面,越来越多的
“70 后”“80 后”“90 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可是,当我们以为大有可为的时候,却遭遇了婚恋市场上的种
种挑剔 :你怎么都大龄剩女了呀!你长得太瘦了,不好生养吧!你
学历这么高,应该很难相处吧!……
当被用男性的审美眼光审视时,女性在情感中卑微的底色被呈
现了出来,让我们刚刚抬起的头又低了下去。经济独立我们做到
了,可我们的精神独立却如此艰难。
在年龄焦虑、外貌焦虑等裹挟下,最重要的是在生育焦虑的逼
7
迫下,很多女性产生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将就地结婚,匆匆忙忙
生了孩子,陷入育儿焦虑,如果能重回职场,女性必然拼尽全力,
但最后回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拉扯着全家往前走 ;而回不了职
场的女性,又可能面临隔几年就暗流涌动的婚姻危机,逐渐失去了
自我。如今离婚率很高,且大多是由女性提出的,很大程度上,原
因在于一开始的决策就是错的,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
性在各种焦虑下做出了不得已的决定。
-女性的日常焦虑-
来看看身为女人,我们有哪些日常焦虑吧!
外貌焦虑你有吗?
医美脸是不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样
子,最初由谁将其定义为“美”?女性普遍追求的瘦,除了健康的
因素,所谓“瘦就是美”是谁定义的标准?那肤色白透,又是谁定
义的美呢?明明在唐朝,对女人的审美完全不同,为什么到了宋
朝,躲在深闺把自己给捂白、把脚给裹上就是美呢?
职场和家庭的两难困境你有吗?
总有人问事业成功的女性 :“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似
乎这是女性企业家和领导者被采访的必答题,但为什么对男性企业
家或者领导者没有人问这个问题?是谁默许了照顾家庭就是女性的
义务,而男性可以心安理得地当“甩手掌柜”?
就连女性自己也会被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当我们谈到女性间
友谊的时候,常常会被调侃塑料姐妹情,但仔细想想,陪我们渡过
一个个人生难关的,就是我们的女性朋友们啊!
当我们在职场中努力争取平等地位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更
8
看重男性的声音 ;当男性领导者在开性别玩笑的时候,虽然我们心
里有些异样的感觉,但仍然习惯性地跟着一起笑。社会对女性身份
的定义如此清晰又令人迷惑,让我们只看到了被规训的女性,但看
不清这个身份背后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如何帮助你-
以上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为你拨开迷雾,看见生活中习以
为常的性别不平等,梳理女性艰难的心理成长路径,找回女性一直
被贬损的自我价值,重新在家庭和社会中定义自己的角色。而这一
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回属于自己的女性力量。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篇,自我篇。在这部分,我们用三章
内容来解释女性这个性别角色是如何被构建的,帮你重新认识自
己 ;第二篇,家庭篇。我们从原生家庭的角度,一起来探索女性的
心理成长路径 ;第三篇,亲密关系篇。我们来研究让我们倍感头疼
的亲密关系,这往往是很多女性开始探索自我的起点 ;第四篇,女
性社会角色探索篇。我们一起把视线延展到社会,理解社会对女性
性别角色的限制,以及我们如何去突破它。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我前面提到了性别有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和生理层面的区别,
但其实我们会看到,对于哪些是属于心理层面的,哪些是属于生理
层面的,哪些是属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部分的,有的时候真的很
难分清,于是就会令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很多弯路。
比如,你明明就是因为自己的低自尊而选择了一个不如你的老
公,但是学习了心理学之后,你发现自己对老公的指责、批评和贬
损,其实是源于你认同了自己的母亲。而你们母女关系又非常不
好,因为你从来没有走回到母亲身边,没有完成对慈母的认同。这
时候,我们学习的心理知识又让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和共情对方。这
当然没有错,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你进一步压低了自己的自尊。也
许婚姻一时会好,但因为长久忤逆人性,总有一天你的不适会爆发
出来。
所以你发现了吗?真正的心理成长,是一环套一环的发现
旅程。
比如上面的例子,低自尊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探索自己的时
候,我发现父母给了我很多批评贬损,是因为他们也这样对待自
己。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认同了前一辈的理念,而我们祖辈
的这些理念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所以说,在拿回女性力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属于男女生
理的差异,有些属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有些属于原生家庭的成
长议题。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如果
只是将所有问题一刀切地去解决,我们最终会发现这样对自己太?
残忍。
我与你分享的以下内容中,关于女性的成长路径经过了几个阶
段 :从低自尊、羞耻的女性内核,到女性在家庭中的成长变化,以
及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冲突,最后是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自我
设限。
在这个渐进式的探索过程中,从自己到周围再到社会,我们卡
在不同的阶段时会产生相应的问题,都会在本书中为你呈现。
比如女性的低自尊内核,出生后就被教导成为安抚者、养育
者,而不是探索者、开创者。如果一个女性一生都没有从自己低自
10
尊、羞耻、不安全的内核中走出来,她在亲密关系中自然而然就会
被动 ;当她在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而屈就于一段关系时,也很难再
有精力拓展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
女性力量是一个不太好聊的话题,而我呈现给你的,可能也只
是我自己的意识觉醒的过程,以及到目前为止对于女性心理的研究
和探索。
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可以随着本书的内容与我共
同探索、反思,也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朋友们加入这个话题讨论。毕
竟,一群人的觉醒才能带来改变。
周丽瑗
2023 年 4 月
周丽瑗,心理学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亲密关系辅导专家。曾出版《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亲密关系,成就灵魂伴侣》《情感盲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