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大学教材。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辩论爱好者,以问题解答方式从三个方面对辩论进行叙述和解析。一是阐述辩论思维的特点及其方式,以及对于我们的思维训练和人格养成的意义。主要内容有:批判性思维与辩论、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哲学与论辩等,由此形成创新思维,从而养成独立人格;二是辩论的历史演进,分两条线索叙述,一条是由古希腊到近代欧洲思想界的辩论;一条是中国先秦百家争鸣延续至今的辩论,由此为读者展示辩论的过去与现在,以及辩论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三是辩论操作,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主要内容有:查阅资料、分析辩题背景、辩题分类、问题设计、常见的逻辑谬误、悖论与归谬,以及个体辩论表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等。
王安白,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于1994年起担任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教练,曾率队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大学生辩论赛冠军,由此形成了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西政校园论辩文化。作者已经出版的与辩论相关著作有《辩论竞技》(独著,现代教育出版社),《论辩西政》(执行主编,法律出版社)等。
目录
一认识你自己:辩论与我
1.辩论为什么从质疑开始?/2
2.辩论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乐趣?/4
3.辩论为什么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9
4.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为什么也需要辩论训练?/11
5.为什么“罗马不只一个”?/13
6.为什么说辩论有助于学习?/14
7.为什么说辩论有助于形成独立人格?/17
8.为什么辩论有助于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18
9.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为什么也能辩论?/20
10.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人才?/21
11.为什么辩论能促使我们学会尊重对手?/23
12.为什么辩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4
13.为什么要在辩论中学会辩论?/25
14.辩论为什么主要是训练思维而不是表达?/26
15.为什么有人担心学了辩论到时候会顶撞领导?/28
二众声喧哗的时代:辩论的前世与今生
16.人类为什么要辩论?/29
17.百家争鸣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辩论?/31
18.先秦诸子为什么都喜欢辩论?/32
19.为什么有人说孔子不太喜欢辩论?/34
20.辩论为什么应该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35
21.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8
22.先秦诸子中为什么孟子的辩论更有说服力?/40
23.“白马”为什么“非马”?/42
24.惠施为什么硬要对庄子说“子非鱼”?/44
25.为什么说名家对辩论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45
26.“道”为什么“可道”,“名”为什么“可名”?/48
27.苏格拉底为什么称“我知道自己无知”?/49
28.古希腊人为什么爱辩论?/51
29.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辩论大赛?/52
30.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可以称为一场大辩论?/53
31.当今社会为什么会辩论成风?/55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辩论的那些事
32.为什么说辩论不仅需要讲逻辑也需要讲情感?/57
33.为什么说规则是辩论的前提?/62
34.礼仪为什么也是辩论的一部分?/65
35.为什么辩题分类是以正反的关系为依据?/68
36.模态命题为什么很难用于辩论?/70
37.为什么说可辩性是判断辩题的一个重要指标?/71
38.辩论为什么更侧重于非形式逻辑?/73
39.辩论为什么重在质疑与答疑?/75
40.为什么辩论最重要的在于倾听对方?/76
41.辩论为什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78
42.辩论双方为什么说服不了对方?/79
43.辩论为什么总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80
44.辩论为什么要求语言简短?/81
45.为什么说辩论是儒雅的唇枪舌剑?/82
46.为什么不能轻易指责对方犯错?/84
47.辩手为什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86
48.为什么不能仅仅证明自己的观点成立?/87
49.辩题为什么无正确可言?/88
50.辩论为什么重在辩而非论?/89
51.为什么辩论赛比一般的辩论更能提升论辩能力?/91
四众里寻他千百度:资料的查阅
52.为什么需要了解辩题的背景?/93
53.查阅资料为什么是辩手的基本功?/95
54.查阅资料为什么重在“阅”?/97
55.资料为什么需要鉴别?/98
56.查阅到的数据为什么不能轻易使用?/101
57.为什么会有内容相同而观点截然不同的资料?/104
58.学术观点为什么一般不能用作论据?/105
59.小概率事件为什么不能用作论据?/107
60.为什么查阅资料最关键的是输入关键词?/108
61.为什么资料并非多多益善?/110
62.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不利于本方的资料?/111
63.为什么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剪切?/113
五凡事预则立:开门如何见山
64.辩论为什么要立论?/115
65.为什么说立论是“辩论之本”?/117
66.辩论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形式逻辑?/121
67.为什么赛前准备不主张同步思考双方?/124
68.为什么既要预测对方的立论又不能过于依赖预测?/125
69.立论中揭示概念内涵为什么不用定义方式?/127
70.为什么构成辩题的所有概念并不一定都需要解释?/129
71.为什么要确定关键概念?/130
72.立论为什么要弄清辩题的逻辑关系?/133
73.立论为什么要设立底线?/134
74.立论陈词为什么只有短短几分钟?/137
75.立论陈词为什么要强调首因效应?/138
76.立论的陈述为什么不能像演讲?/140
77.为什么切忌立论陈述演讲化?/143
六怀疑是无限的探求:于无疑处有疑
78.为什么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145
79.提问和答问为什么是辩论的重头戏?/147
80.为什么别指望提出一剑封喉的问题?/149
81.攻辩或质询中的提问为什么要针对对方的立论?/153
82.提问为什么强调临场发挥?/156
83.提问和答问为什么不能过多陈述?/158
84.“是非”问题本身为什么也存在着是或非?/160
85.设计问题为什么不能以预测对方的回答为依据?/163
86.事实为什么会成为提问的重点?/165
87.回答问题为什么不宜回避?/171
88.为什么说辩论中最精彩的往往不是提问而是回答?/173
89.为什么应该重视对事例的选取?/176
90.为什么应该重视对事例的验证?/177
91.为什么要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质疑?/179
92.诡辩为什么诡?/181
93.辩论中为什么常常使用归谬?/183
94.为什么会陷入两难困境?/185
95.悖论为什么悖?/188
96.辩论中为什么要注意悖论?/189
七尾声不“尾”:分歧与意义
97.为什么说尾声不“尾”?/192
98.为什么要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196
99.为什么总结与立论不能交叉?/197
100.总结为什么不主张完全使用赛前预制的文本?/200
101.为什么总结陈词阐述意义不能太过高大上?/203
102.总结陈词为什么不主张过多抒情?/206
103.一直到辩论结束,为什么双方还是没能达成共识?/208
104.总结陈词为什么要阐述意义?/210
105.总结陈词为什么要强调近因效应?/212
106.为什么总结时不能对对方用“犯错”一类词语?/213
107.为什么总结可以将双方的共识加以阐述?/215
八坐山岂止观虎斗:内行评门道
108.为什么要把点评作为辩论的组成部分?/218
109.为什么说评委决定比赛?/219
110.为什么说评委的点评对辩论具有导向作用?/221
111.为什么不能仅仅从技术角度评判比赛?/223
112.为什么点评要进行分类?/224
113.为什么点评比赛重在“点”?/225
114.为什么说评判要根据比赛环节进行?/227
115.为什么评委不太喜欢听到这些词语?/230
116.遵守规则为什么被列入评分项目?/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