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国家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纲要求,编者参考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各专业对力学基础的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的教学特点,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共15章,基本内容包括:工程力学绪论、工程力学计算基础、平面简单和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和位移计算的能量法、截面的几何性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国家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纲要求,编者参考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各专业对力学基础的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的教学特点,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本教材。
本书共15章,基本内容包括:工程力学绪论、工程力学计算基础、平面简单和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和位移计算的能量法、截面的几何性质。
本书由大连海洋大学陈荣庚教授、袁旭东副教授、牛海英副教授、刘晶茹老师、杨杰老师、李婷婷老师、梁元博老师、娄亚非老师、黄毓老师和大连交通大学的张雪珊副教授、王尕平副教授,以及大连科技学院的张晓娟副教授共同编写,牛海英副教授、张雪珊副教授和袁旭东副教授担任主编,王尕平副教授、杨杰博士和梁元博博士担任副主编。其中,张雪珊负责编写章;梁元博负责编写第二章;杨杰负责编写第三章;牛海英负责编写第四章;牛海英和王尕平负责编写第五章;李婷婷负责编写第六章;刘晶茹负责编写第七章;张雪珊、杨杰和陈荣庚负责编写第九章;黄毓和张晓娟负责编写第十章;陈荣庚和袁旭东负责编写第十一章;张晓娟负责编写第十二章;陈荣庚负责编写第十三章;袁旭东负责编写第十四章;李婷婷负责编写第十五章;刘晶茹负责编写附录I、附录Ⅲ;黄毓负责编写附录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批评指正!
章 绪论
第二章 工程力学计算基础
节 工程力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工程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第三节 约束和约束力
第四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第五节 杆件的变形分析基础
第六节 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第三章 平面简单力系
节 平面汇交力系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三节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
第四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
第五节 滑动摩擦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节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实例与概念
第二节 轴力和轴力图
第三节 轴向拉压的应力
第四节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第五节 强度条件
第六节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剪切与挤压
节 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第二节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扭转
节 扭转变形的实例与概念
第二节 扭矩和扭矩图
第三节 薄壁圆筒横截面的应力
第四节 圆轴扭转的应力
第五节 圆轴扭转的变形计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弯曲内力
节 对称弯曲的实例与概念
第二节 剪力与弯矩的求解
第三节 剪力图与弯矩图
第四节 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五节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快速作图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弯曲应力
节 梁的弯曲正应力
第二节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第三节 梁的强度计算
第四节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弯曲变形
节 梁的挠度和转角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第三节 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第四节 提高梁刚度的措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一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节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第二节 空间应力状态与广义胡克定律
第三节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二章 组合变形
节 斜弯曲
第二节 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三章 压杆稳定
节 压杆稳定的概念
第二节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第三节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
第四节 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第五节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四章 位移计算的能量法
节 虚功原理
第二节 单位荷载法
第三节 图乘法
第四节 互等定理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五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
节 静矩和形心
第二节 极惯性矩
第三节 惯性矩和惯性积
第四节 平行移轴公式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I 常见截面的几何性质汇总
附录Ⅱ 型钢规格表
附录Ⅲ 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