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第二版)
定 价:79 元
- 作者:伍晓明 著
- 出版时间:2023/9/1
- ISBN:9787301343531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
- 页码:336
- 纸张:
- 版次:2
- 开本:16开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
本书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伍晓明
----------------------------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018年从坎特伯雷大学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现任该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及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等。
上篇 从西方的“存在”到中国的“有”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存在”(Sein/Being)与“是”(sein/be)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上篇结论 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Sein [Being])
下篇 重读《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
一、道“可道”,名“可名”
二、“始”与“母”
三、“故常无……”
四、天下万物“同”于有
五、玄同
六、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第四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