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家教育儿书。写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 吃饭慢吞吞, 睡觉前拖拖拉拉, 上学总是迟到……孩子的种种“慢行为”都是拖延惹的祸! 面对孩子的习惯性拖延, 家长往往焦急万分, 只能不停催促, 却也因此影响亲子关系, 造成恶性循环。其实, 孩子的拖延受他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序
测一测:你家孩子拖延到什么程度了?
Part1理解孩子的拖延
01理解拖延——“拖延是什么?”
孩子的拖延行为
拖延对孩子的影响
02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孩子为什么拖延?”
无意识的拖延
有意识的拖延
不属于“拖延症”的拖延行为
警惕!八种无效措施
03孩子的普遍心声——“很多时候爸妈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就知道催催催!”
不懂孩子心的家长
读懂孩子的心,赢得孩子合作
Part2孩子常见拖延行为及战拖对策
04缺少时间观念——“孩子做事总是随心所欲、拖拖拉拉”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时间感知力
对策: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05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三心二意,磨蹭半天写不了几个字”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专注力
对策:提升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训练:四个简单有效的日常专注力训练
06缺乏学习兴趣——“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总是拖拉”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学习兴趣
对策一:激发孩子内在兴趣
对策二:好习惯的养成方法
07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父母经常催促、批评,可孩子越催越慢”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
对策:不催不吼,帮孩子减少拖延行为
08畏难心理——“孩子总说‘太难了,我不行’,拖着不肯完成任务”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畏难心理
对策一:停止五种行为
对策二:帮孩子克服畏难心理的方法
对策三:引导孩子制定目标、分解目标
09大人包办——“孩子做事慢,父母习惯帮孩子做”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大人包办
对策: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0榜样的力量——“妈妈你出门化妆都要1小时,凭什么催我快点儿?”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模仿父母的拖延行为
对策: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11不爱整理、条理性差——“孩子书包、书桌和卧室总是乱糟糟的,磨磨蹭蹭不肯收拾”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条理性差
对策一:提升孩子整理能力的原则
对策二: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操作方法
12物质奖励的反作用——“给孩子买玩具或把零花钱等作为奖励,可孩子更拖延了”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物质奖励的反作用
对策:改变奖励方式
参考文献
缺少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总是随心所欲、拖拖拉拉”
阳阳刚上一年级,阳阳的妈妈特别关注他在学校的表现。
一次家长会后,阳阳的妈妈和班主任聊起阳阳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说:“阳阳这个孩子挺聪明的,也很乖。只是做事情有点慢,布置的随堂作业很多时候完不成,有些拖延。”
妈妈很重视这个问题,特意找了个时间和阳阳聊天,问阳阳:“老师布置的随堂作业为什么在课堂上完不成啊,是太难了不会做吗?”阳阳骄傲地回答:“才不是呢,我都会做,妈妈你可不要小看我。”
妈妈:“是不喜欢写作业吗?”
阳阳:“没有啊,我愿意写作业。”
妈妈:“那为什么在课堂上完不成呢?”
阳阳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完成啊?我可以晚上回家做呀。”
妈妈:“可是,老师要求随堂作业要在课堂上完成呢。”
阳阳:“老师说第二天交上去也可以啊,我第二天都会交上去的。”
妈妈无话可说。
阳阳的妈妈特意观察阳阳上学的情况,发现孩子赖床不愿意早起,吃早餐也慢腾腾的,总是拖到最后几分钟甚至上课铃响了才到学校。
放学回家,阳阳习惯先吃点水果、喝点水,玩一会儿、休息一下。晚饭后,阳阳和爷爷到楼下去遛弯儿了,理由是“吃过饭得散散步、消消食儿”。就这样1个小时过去了,回家时差不多快8点了,这才开始写作业。
写完作业后,还要再玩一会儿,然后洗漱、读睡前绘本等,等到睡觉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
阳阳的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在无意之间已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阳阳出现作业晚交、上学迟到、晚上回家要玩很久才写作业等现象,一开始阳阳的妈妈以为这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学习,后来通过连续观察发现,这是阳阳缺少时间观念,时间知觉还不敏锐导致的,在上述现象中阳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拖延。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时间感知力
孩子对时间有一种天生的“感知惰性”,也就是说,在孩子眼里,时间仿佛是不存在的,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力与掌控感比较弱。比如:看电视,“再看10分钟”,结果一看就是半小时;说好了7点开始写作业,结果磨蹭到了8点还不写。
“1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种对于成年人来说简单易懂的时间认知,对于孩子来说则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他们既不明白“马上”有多快,也不理解“10分钟”“8点10分之前”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我们只告诉孩子“10分钟内必须吃完饭”,他可能并不能准确接收到我们要传达的信息。
时间感知力是对事情发生的前后时间顺序和时间持续长短的直觉反应。孩子的时间感知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步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时间知觉一般是在3岁左右开始萌芽。在幼儿园时,孩子的时间知觉是从早晨是起床的时间、去上学是吃过早饭的时间、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间、中午是午睡的时间、下午是午睡后上课的时间、晚上是放学回家后……这些简单的认知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到了小学以后,孩子1天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孩子的时间知觉会迅速发展。最先掌握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是1天、1星期和1个月,并逐渐理解1小时和1天、1天和1个星期之间的关系。苏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对1分钟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少于1分钟的,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会逐渐提高。
简而言之,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既抽象又难懂,非一朝一夕就能理解透彻。所以,即使我们苦口婆心劝孩子抓紧时间,也可能是在“对牛弹琴”,收效甚微。
下面这些行为,是孩子缺乏时间概念的常见表现:
·混淆早上、上午、中午、晚上等概念;
·不能准确地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不清楚1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等时间大概有多长;
·早上起床慢,吃饭时间长;
·整理书桌、收拾玩具时,不催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玩起来就把所有的事情抛于脑后,无法控制自己玩的时间;
·洗漱、刷牙等需要反复提醒、催促;
·到晚上睡觉时间不愿意睡,总是一拖再拖;
·放学回家先玩耍后写作业,玩的时间控制不好,经常熬夜写作业。
对策: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越早越好。越早开始训练孩子,见效越快,做父母的就越轻松,不用催也不用吼。3~12岁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关键年龄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引导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能力训练,让孩子养成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
根据孩子的时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1.教孩子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
初生的婴儿是有一些基本的时间概念的,他们会根据妈妈安排的时间作息,养成睡觉、吃奶、醒来的时间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生物钟。
孩子三四岁时,有了基本的时间知觉,父母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玩具钟,让孩子自己拨动指针玩耍,让孩子逐渐感知到时间的存在,相当于给孩子做一些早期的“时间启蒙”。
孩子五六岁时,在孩子上小学前带孩子去买一个小闹钟,让他自己选一款他喜欢的款式,这样他对闹钟会更感兴趣。正式教孩子学习认识钟表,认识秒针、分针、时针,了解1秒、1分钟、1小时等基本时间单位,学习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
如果说孩子早期“时间启蒙”可以不做,那么教孩子认识钟表这件事,建议一定要做。因为上小学后,学校的时间管理非常严格,上学不能迟到,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让孩子早早地认识时间,能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
为了让孩子更简单地了解时间,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关于“闹钟三兄弟”的小故事。
在故事开始前,先准备一个闹钟,然后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时间吗?”“你能看到它吗?”“你能抓到它吗?”……
引起孩子的兴趣后,再接着给他讲:“时间公公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它有一种神奇的魔法,就是‘隐身’。我们既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你的小闹钟很厉害,它可以捉到它,让时间小精灵不能再‘隐身’。”
接下来,就拿着小闹钟给孩子讲闹钟的故事。
“小闹钟里住着三个兄弟,他们负责捕捉时间精灵,破解时间精灵‘隐身’的魔法,让我们可以看到时间。三个兄弟中,老大叫时针,负责管理‘小时’;老二叫分针,负责管理‘分钟’;老三叫秒针,负责管理‘秒钟’。他们非常敬业。你看,最小的弟弟秒针最勤快,它一刻不停地跑步,每跑一步就是1秒钟,每跑一圈就是1分钟。它跑完一圈时,老二分针才会跑一步,意思是1分钟过去了。等老二也跑完1圈时,老大时针就会走1个小时。”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沙漏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现在很多餐厅在上菜前会在桌上放一个沙漏,提示沙漏里的沙子流淌完之前把菜上齐。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观察沙漏,告诉孩子沙漏一点点流淌代表着时间在流逝。
和孩子沟通时,多和他提时间,以此培养孩子自己学会看时间的习惯。比如:
“你们是8点30上课,现在是8点,路上需要10分钟,我们现在可以出发了。”
“现在是12点,准备开饭啦!”
“现在是下午6点,我们6点半吃完饭后,一起去散散步吧?”
“宝贝,帮我看看你的电话手表,现在是几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