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节奏的步伐极易造成生活的单调,进而孤独也成为了当下人们普遍的生存感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将一步步找到解决方案来帮助实现自我接纳、增强自我信念和学会自我关怀。通过可行的策略,你会懂得如何维护现有的关系、交到新的朋友,并慢慢改变对群体和归属感的看法。同时你也将理解独处和孤独的区别:感谢独处时光,庆祝独处;应对孤立;与他人建立联系;与自己建立联系。
2 孤独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NO,我们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孤独”
2 独处 ≠“我很孤独”≠社交失败者=社交关系推动力=自我的富足=生活的加油站
2 英国畅销书作者、知名积极心理学专家用专业的指导和多种练习,助你走出孤独的怪圈 ,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收获更好的人生!
2 直戳痛点,即使无心理学基础也能无压力阅读,助你认清孤独的真相,教你学会化解孤独与社交的冲突。即便你独来独往,也能应对复杂人事,将“消极独处”转变为“积极孤独”。
2 30多种缓解指南教你分辨社交圈的内环、中环和外环,克服孤独感,重塑亲密关系!
在孤独这件事上 你并不孤独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仿佛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尽管有超过八十亿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但我们仍会有孤独的感觉。
据估计,有 900 万英国人以及 61% 的美国人,25% 的澳大利亚人和 16.5% 的十五岁以上的新西兰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来自 Our World in Dataa 的数据显示,在很多西方国家,有 25% 到 48% 的人在过去几年的某个时刻中都曾感到孤独、被抛弃和缺乏陪伴;而在残障人士当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0%。
这样的统计数据说明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你的社交情况如何,在孤独这件事上,很多人都和你有相似的感受。
调查发现,世界各地有几百万老年人每周至少有五天都不会与任何人见面或交谈,并将电视机作为主要的陪伴。然而,感受到孤独的却不仅仅是老一辈人。尽管年轻人能熟练使用庞大的社交网络,但他们却比中年人更易感受到孤独和寂寞。2018 年新西兰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西兰的成年人中,18 ~ 24 岁的年轻人的孤独感最为强烈。
独自生活
近来,许多媒体都非常关注“孤独症大流行”的相关新闻,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全球人口统计和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都只有一位家庭成员。而美
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则表明,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独居人士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而且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保持单身,目前有 40% 的
城市家庭都是单身家庭。
但这些趋势并不意味着人们一定会更加孤独。独自生活不代表孤独,就像被众人包围着的生活也并不代表不孤独。孤单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但感到孤独的人并不一定是处于独处的状态。在很多情况下,身处人群之中的你可能会比孤单一人时更加感到孤独。因此独自生活与独处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感的出现或社会支持的缺失。独自生活的人也可能有很多非常亲密并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际关系。
同样,活跃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并不一定能让人免于孤独。有些人际关系会消耗你的能量,也有些人际关系可以让你积蓄能量。因此,在孤独的问题上,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孤独并未减少
单身家庭的增加并不是唯一的变化。与50年前相比,我们与邻居的关系变得冷淡了许多,而且也很少有邻里之间共同抚养孩子的情况了。在几十年之前,如果有亲人或朋友要搬去大洋彼岸生活的话,基本就意味着此生难再相见,现如今的科技进步则让我们不论身在何方都能与彼此保持联系。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与邻里关系更加密切的时期相比现今社会中人们的孤独感有所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个人主义文化的流行,能够为人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工会、民间组织及互助小组的确没有前些年那么常见了。
无论人们的孤独感有怎样的变化,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孤独感绝对没有减少。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投入精力仔细探讨的问题。
摒弃孤独
孤独让人感到痛苦,好消息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而也就不必长期忍受孤独。正如之前所说,独处并不一定使人孤独,我们也能够通过在生活中建立更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从而摆脱孤独。
对于那些曾忍受过痛苦的读者来说,我希望本书能够像一个拥抱一样为你们带来温暖和慰藉,也能够像一位同伴一样,指引你们建立更加丰富的人际关系,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