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代乐舞、陕北秧歌和科技三者之间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至第三章讲述了对唐代乐舞的研究,以及如何将其与科技进行融合、展示、应用与推广。第四章回到本源,讲述了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时代,以及新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诸多变化,并由此延伸至第五章关于传统民间舞蹈的研究,以及它与科技的融合。
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形成,从国家部委到地方科研机构,从文博系统到商业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项目与应用场景。
允彤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和从教者,近些年她随着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和“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投身于科技文化融合的研究领域,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文化科技融合实验、研究与应用、推广。
允彤的这本书以唐代乐舞、陕北秧歌和科技三者之间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至第三章讲述了对唐代乐舞的研究,以及如何将其与科技进行融合、展示、应用与推广。第四章回到本源,讲述了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时代,以及新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诸多变化,并由此延伸至第五章关于传统民间舞蹈的研究,以及它与科技的融合。
为什么选择唐代乐舞和陕北民间舞蹈呢?一是因为这是已发生的科研实情,它们都隶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序列;二是因为作者地处陕西,自然选择了这个区域在古代最经典的乐舞和现代最富饶的舞蹈。
其实我们团队的研究远不止于此,文物、戏曲、剪纸、民歌、农民画、皮影、服饰、书法、文学等,包罗万象,并且选择或研发了相适宜的技术,应用到公共文化领地与教育领域,获得了高度认可与赞誉。
Science and art break up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and mee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相信这条路上的人会越来越多,成果也会目不暇接。
周明全
2023年6月
一、源头与初心:唐墓壁画与唐代乐舞
一源头与初心:唐墓壁画与唐代乐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乐舞艺术的发展有三次高峰:周代、汉代和唐代,不同于周代的雅乐、汉代的俗乐,唐代是三次高峰中的巅峰时期,雅俗共举,创造了有史可载、绚烂多彩、百花齐放、海纳百川的乐舞文化与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唐墓壁画乐舞图像的研究初心
关于唐代乐舞的研究始终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唐代乐舞历史的研究,如欧阳予倩的《唐代舞蹈》,彭松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纲》,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史》,董锡玖与刘峻骧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孙景琛与茅慧的《中国乐舞史料大典》,刘恩伯的《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孙剑的《唐代乐舞》等,主要是根据古代各朝代包括唐代乐舞艺术、种类、特征、乐舞思想进行的综合研究与论述。第二类是关于古代文献特别是唐诗里的唐代乐舞研究。如孙景琛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及其他学者的论文如《浅析白居易乐舞诗中的唐代乐舞》《论唐代乐舞诗与梁朝乐舞诗的差异》《唐代乐舞诗酒与皇室贵族生活》等,主要是根据唐诗中所记载与描绘的内容,从乐舞的文化、形态、特征等方面就诗歌与乐舞的互证作出了研究。第三类是根据壁画、雕塑、陶俑、石刻等出土文物对唐代乐舞的研究,这一类较少,但内容很经典。主要有《唐墓出土乐舞图的考古学研究》《唐代长安乐舞图像编年与研究》《唐代乐舞伎俑》《唐代乐舞陶俑的艺术特征初探》《朝阳出土的唐代乐舞俑赏介》等。第四类是唐代乐舞的作品重构,如孙颖先生根据汉画像石编创的汉唐古典舞,刘凤学先生根据日本宫廷乐舞创建的新古典舞,在海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展示了唐代乐舞的巨大文化魅力。前人的著述为唐代乐舞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将唐代墓室壁画作为对象与源头,进行动态研究及乐舞重建,目前仍是可开拓的领域。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结合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历史文献记载、相关出土文物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在一个新的层面与视角,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及古典精神气质的呈现与再建。
唐代墓室壁画反映了唐代的贵族文化,是唐代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用壁画的形式留下了唐代的皇室礼仪、审美气质、社会习俗、宫廷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史学价值不容小觑。我们的研究既是对文献资料中描绘的乐舞艺术的动态诠释,也是对乐舞史料中叙述不详的验证与补充,因为乐舞是一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从文字走向图像,从图像走向动态,具有“正乐舞史、补乐舞史、写乐舞史”的作用与价值。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将唐墓壁画乐舞形象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能够触摸到唐代乐舞的脉络,感受其文化气质,将静态的乐舞形象还原为动态的舞姿舞容,包括舞者的服饰、发饰、妆容等。这项唐乐舞文化的“复活”研究工作,在“一带一路”的历史语境中,充分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5-20(1). 的指示。
(二)唐墓壁画乐舞图像的研究内容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河南、甘肃等十余个省市均发掘有唐代墓室,其中以陕西省最多。经考古调查、发掘的唐代墓葬迄今已有一万余座,其中发现壁画的墓室约一百四十余座,占全国唐代墓室壁画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陵墓主人主要为皇族和国戚、达官与显贵,以及王公大臣等。墓室壁画绘有神灵世界、世俗生活、皇家礼仪和宫廷娱乐。而在乐舞艺术领域,绝妙精伦的唐代墓室壁画,不仅展现了历史古籍中对唐代乐舞的描绘,也为研究唐代宫廷乐舞提供了异常珍贵的文物佐证。
1陕西地区唐墓壁画分布
(1)陕西地区唐代陵墓分布
陕西地区的唐代墓室,根据考古研究报告,分为帝王陵、贵族墓和平民墓,本著作的研究基础主要基于前两者。
其中,帝王陵有十八座,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以及蒲城(见表1-1)。
表1-1陕西地区的唐代帝王陵墓
陵墓主陵墓名称陵墓所在地
唐高祖献陵三原县
唐太宗昭陵礼泉县
唐高宗乾陵乾县
唐中宗定陵富平县
唐睿宗桥陵蒲城县
唐玄宗泰陵蒲城县
唐肃宗建陵礼泉县
唐代宗元陵富平县
唐德宗崇陵泾阳县
唐顺宗丰陵富平县
唐宪宗景陵蒲城县
唐穆宗光陵蒲城县
唐敬宗庄陵三原县
唐文宗章陵富平县
唐武宗端陵三原县
唐宣宗贞陵泾阳县
唐懿宗简陵富平
唐僖宗靖陵乾县
陕西地区的唐代贵族墓室,分布于西安市周围,如南郊执失奉节墓、韦氏家族墓、韩休夫妇合葬墓等;东郊姚存古墓、冯君衡墓、高元珪墓、苏思勖墓、金乡县主夫妇墓等;西郊杨玄略墓、陕棉十厂墓等。也有陪葬于各个帝王陵(见表1-2)。
表1-2陕西地区唐代帝王陵的陪葬墓
帝王陵陪葬墓帝王陵陪葬墓
献陵52丰陵1
昭陵189景陵2
乾陵17光陵1
定陵10庄陵1
桥陵9章陵无
泰陵1端陵无
建陵1贞陵无
元陵无简陵无
崇陵无靖陵无
除了帝陵的陪葬墓和西安市周边的唐墓,在咸阳、渭南和宝鸡,也有一些已发掘的唐墓;咸阳的贺若阙墓、苏君墓、万泉县主薛氏墓、张去逸墓等;渭南的朱家道村墓、崇凝镇唐墓和白家堡唐墓。如宝鸡的元师奖墓和孙家山村唐墓等。
(2)陕西地区已发掘的唐墓壁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陕西近百座经考古发掘的唐代墓室中,发现了70余座精心绘制的壁画(见表1-3),主要集中于西安市周边及咸阳市和渭南市。
表1-3陕西地区已发掘的唐墓壁画
发掘时间段墓主
1950—1959苏思勖、万泉县主、张去奢、张去逸、郯国公主、杨玄略、冯君衡、梁元涵、高克从、史思礼、薛莫夫妇、宋氏、高元珪、姚存古、白鹿原唐墓、李爽夫妇、李则政、吴韩氏、执失奉节、居安北墓、杨思勖、清源县主、韦泂
1960—1969永泰公主、苏君
1970—1979郑仁泰、李勣、懿德太子、薛元超、章怀太子、张士贵、阿史那忠夫妇、临川公主、李谨行、李承乾、安元寿夫妇、李寿、李凤夫妇、契苾夫人、契苾明、金仙公主、韦尼子、昭陵五品宫人、房陵公主、德妃、李震、王芳媚、段蕳壁、杨温、向阳唐墓
1980—1989曹家堡唐墓、田禾唐墓、白家堡唐墓、韦仁约夫妇、司马睿、臧怀亮、三合唐墓、后堡唐墓、南北村唐墓、窦诞、韦君夫人胡氏、长乐公主、程知节、东曹村墓、岳家村唐墓、南里王村唐墓、张仲晖、韦泚、韦浩、韦洵、卫南县主、韦城县主、贺若厥、董务忠夫妇、西韦西北唐墓、唐安公主、南寨墓
1990—1999韦贵妃、李升荣、热电厂墓、惠昭太子、罗观照、金乡县主夫妇、元师奖夫妇、孙家山墓、李思摩、新城公主、无名氏墓、节民太子、靖陵、李晦、惠庄太子、王善贵、高力士、毛孟安
2000—2009李宪、李过折、东郊唐墓、燕妃、顺陵、寇村唐墓等
自2000年以来,西安郊区共发掘了两千多座唐墓,主要集中在西安的东、南、西三郊以及咸阳机场一带的高原上,如武惠妃敬陵、韩休墓、韦浩墓、李博义墓、刘智夫妇合葬墓、韦慎名夫妇合葬墓、窦孝谌夫妇合葬墓、执失思力墓等。这些壁画里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大气恢宏的建筑、形态鲜明的器物、活泼生动的山水,向今人展示了唐代的社会生活、礼仪习俗、服饰妆容、审美娱乐等。而在这些已发掘的墓室壁画里,以唐代达官贵族的墓葬居多,如献陵已发掘的绘有壁画的墓室5座,昭陵已发掘的绘有壁画的墓室最多有40座,桥陵已发掘的绘有壁画的墓室有2座。根据已经发掘的唐墓考古报告,帝王陵的陪葬墓几乎都有壁画,不但精美而且规格高、内容丰。
2陕西地区唐墓壁画中的乐舞艺术
(1)唐墓壁画的表现内容
唐代墓室壁画的题材较为广泛、表现内容也很丰富,有星象、山水、花鸟,有出行、狩猎、马球,还有乐舞、建筑与生活用具,主要分为6大类(见表1-4)。例如,李寿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阿史那忠墓等墓室壁画里的列戟,这是唐时权利和荣誉的象征;章怀太子墓室壁画里的打马球、狩猎出行,韦贵妃墓室壁画里的弹琴女伎,李思摩墓室壁画里的弹琵琶乐伎和弹箜篌乐伎,这是唐时的娱乐生活。
表1-4陕西地区唐墓壁画的表现内容
表现类别主要内容
神灵类四神(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祥瑞鸟兽、宗教、高士、飞天、十二生肖、星象等
礼仪类乘舆、仪仗、列戟、民族往来等
生活类出行、农耕、宴饮、服饰、发髻、日常用具、动物、植物等
人物类男女侍、仪卫、墓主、官吏、男女伎、胡商、杂役等
建筑类阙楼、宅院、园林、廊、藻井等
艺术类美术(屏风、花鸟图、山水图等),乐舞(舞蹈、音乐等),运动(马球、斗鸡、狩猎等)
(2)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形态
迄今为止在陕西正式发掘的一万多座唐代墓室里,有壁画的墓室约140余座,其中20余座的墓室壁画里面含有“乐”和“舞”,如李寿墓、执失奉节墓、韦贵妃墓、李爽墓、李勣墓、燕妃墓、李晦墓、李宪墓、苏思勖墓、朱家道村墓、张去逸墓、高元珪墓、郯国长公主墓、陕棉十厂唐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新城公主墓、淮南大长公主墓、雷内侍妻宋氏墓、南里王村唐墓、杨玄略墓、王善贵墓、永泰公主墓、武惠妃墓、韩休墓、李思摩墓、李邕墓、戴胄墓等,其中多座墓室中有“舞”的形态(见表1-5)。
表1-5陕西地区唐墓壁画中的舞蹈形态
墓主或名称墓室壁画简介壁画中的舞蹈形态
李寿墓
墓道东西两壁绘骑马出行图、飞天和狩猎。过洞壁画保存较完整,天井壁画已脱落,可能是仪仗队和生产生活类内容。甬道绘飞天、内侍、寺院、道观。墓室绘马厩、庭院、乐舞、侍女等墓室北壁东部绘一组乐舞,五名女伎持各乐器演奏,据所持乐器种类,似属龟兹乐,乐伎前有一位舞伎,仅看到裙子一角飞舞。在石椁雕刻中有一幅舞蹈图像,共六位舞伎,为三组对舞,梳云髻着襦裙,双袖宽大,似为巾袖舞(图1-1)
执失奉节墓位于陕西长安县郭杜镇,1957年发掘,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壁画几乎尽毁,仅墓室北壁保留一幅较好的舞女形象墓室北壁绘红衣舞女(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红色短福及条纹长裙,身材瘦削,体态轻盈,形似软舞(图1-2)
韦贵妃墓墓道东西两壁绘仪仗队、门吏,北壁绘门楼,第一天井东壁绘胡人备马图,西壁绘牵马图,第四过洞、前甬道东西两壁和前后墓室内绘宫女,后甬道东西两壁绘坐部伎乐和舞女后甬道东西两壁绘乐舞图。其中舞伎梳双环高发髻,着长裙,做跪姿,左手高右手低,眼神顺着右手望出去,动作形态似为软舞,手部动作与韩休墓壁画中的女舞者同。但舞伎身下有圆毯,又似为胡旋舞(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