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医临床必*丛书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素问》全面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内容,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田代华教授对中医基础理论文献有深入研究,主张中医理论应服务于临床,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出版多部中医古籍。
卷第一 / 1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5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7
卷第二 /1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10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15
阴阳别论篇第七 / 16
卷第三 /19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19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20
五脏生成篇第十 /23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5
卷第四 /2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2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28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29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31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32
卷第五 /34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34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8
卷第六 /42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4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47
卷第七 / 5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51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5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55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57
卷第八 /59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59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60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63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65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68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69
卷第九 / 71
热论篇第三十一 / 71
刺热篇第三十二 / 73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75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77
卷第十 /79
疟论篇第三十五 /79
刺疟篇第三十六 /83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85
咳论篇第三十八 /86
卷第十一 /8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88
腹中论篇第四十 /9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92
卷第十二 /95
风论篇第四十二 /95
痹论篇第四十三 /97
痿论篇第四十四 /99
厥论篇第四十五 / 101
卷第十三 /104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04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06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08
脉解篇第四十九 / 110
卷第十四 / 113
刺要论篇第五十 / 113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11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114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115
针解篇第五十四 / 116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118
卷第十五 /120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120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121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12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124
卷第十六 /127
骨空论篇第六十 /127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29
卷第十七 /132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32
卷第十八 /138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138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14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43
卷第十九 /146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146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149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153
卷第二十 /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59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66
卷第二十一 /177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177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原亡 今附) / 203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原亡 今附) / 203
卷第二十二 / 204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04
卷第二十三 / 222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22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223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225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227
卷第二十四 / 229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229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231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232
附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 23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236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 243
《黄帝内经素问》重要词语索引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