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申明铺——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是一部全面系统公布河南南阳淅川申明铺遗址2007~2009年发掘成果与专题研究的综合性考古报告。申明铺遗址此次揭露面积5500余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周时期的楚文化,一直延续到西汉、东汉、魏晋、唐、宋、明、清等若干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典型遗迹和石叶、小石片等遗物为研究史前石器技术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东周时期丰富的文化遗迹与墓葬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楚文化研究的空白;两汉时期墓葬为探讨豫西南地区汉代葬俗、葬制以及与邻近区域同时期墓葬的对比研究均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西晋、唐、宋、明、清时期的墓葬资料,也为了解家族墓地制度和地方历史增添了考古材料。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环境 (3)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与考古工作历程 (6)
一、历史背景 (6)
二、考古工作历程 (6)
第三节 工作概况 (8)
一、田野工作经过 (8)
二、工作方法 (9)
第四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11)
一、资料整理 (11)
二、报告编写说明 (13)
第二章 遗址分区与地层堆积 (15)
第一节 遗址分区 (15)
一、遗址南区与北区 (15)
二、布方和发掘情况 (16)
第二节 地层堆积 (16)
一、概述 (16)
二、南区地层堆积 (18)
三、北区地层堆积 (20)
第三节 遗址布局与文化分期 (22)
第三章 居址 (24)
第一节 史前时期 (24)
一、房址相关遗迹 (24)
二、灰坑 (47)
三、其他遗存 (79)
第二节 东周时期 (82)
一、灰坑 (82)
二、地层出土遗物 (156)
第三节 汉晋时期 (174)
一、灰坑 (174)
二、其他遗存 (190)
第四节 唐宋及以后 (195)
一、唐宋时期 (195)
二、明清时期 (208)
第五节 小结 (212)
第四章 墓葬 (218)
第一节 史前时期 (218)
一、竖穴土坑墓 (218)
二、瓮棺葬 (220)
三、小结 (221)
第二节 东周时期 (221)
一、概述 (221)
二、墓葬分组举例 (223)
三、东周墓葬的年代与分期 (333)
第三节 西汉时期 (350)
一、墓葬介绍 (350)
二、西汉墓葬的年代与分期 (430)
第四节 东汉至魏晋时期 (440)
一、东汉时期墓葬 (440)
二、西晋时期墓葬 (527)
第五节 唐宋及以后 (555)
一、唐代墓葬 (555)
二、宋代墓葬 (582)
三、清代墓葬 (587)
第五章 结语 (605)
一、申明铺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与意义 (605)
二、余论 (607)
附录一 申明铺遗址的物理勘探 (611)
附录二 申明铺遗址出土釉陶的科技分析 (628)
附录三 申明铺遗址出土料珠——蜻蜓眼的科技分析 (639)
附录四 申明铺遗址出土铁器的工艺考察 (649)
附录五 申明铺遗址出土铁器腐蚀状况的微观分析 (656)
附录六 申明铺遗址出土两汉钱币的成分与金相分析 (661)
附录七 申明铺遗址仰韶文化玉石礼器的科技分析 (668)
附录八 申明铺遗址出土汉代家鸡骨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686)
附录九 申明铺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701)
附录十 申明铺遗址战国至西汉先民的食物结构与经济形态分析 (710)
附录十一 申明铺遗址出土陶器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722)
附录十二 申明铺遗址汉唐墓葬建筑材料的科技分析 (728)
编后记 (738)
插图目录
图一 申明铺遗址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申明铺遗址地理位置图 (2)
图三 申明铺遗址位置与环境示意图 (3)
图四 申明铺遗址北区第四纪黄土剖面图 (4)
图五 申明铺遗址地形、分区及布方位置图 (17)
图六 南区探方平面遗迹分布图 (插页)
图七 北区探方平面遗迹分布图 (插页)
图八 07T7等探方北壁剖面图 (19)
图九 07T21等探方东壁剖面图 (19)
图一〇 09T45等探方北壁剖面图 (21)
图一一 09T23等探方东壁剖面图 (21)
图一二 07D1~D5、07D7~D9平、剖面图 (25)
图一三 07D10~D18平、剖面图 (27)
图一四 07D19~D27平、剖面图 (29)
图一五 07D28~D37平、剖面图 (30)
图一六 07D38~D46平、剖面图 (32)
图一七 07D48~D56平、剖面图 (34)
图一八 07D57~D67平、剖面图 (36)
图一九 07D68~D74平、剖面图 (37)
图二〇 07D75~D80平、剖面图 (38)
图二一 柱洞出土器物 (43)
图二二 南区柱础坑07H26~H30平、剖面图 (44)
图二三 南区柱础坑07H31、H42、H43、H77平、剖面图 (45)
图二四 07Z1~Z3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47)
图二五 灶坑出土石锛(07Z2∶1) (47)
图二六 南区Aa型灰坑平、剖面图 (49)
图二七 南区Aa型灰坑出土器物 (50)
图二八 南区Ab型灰坑平、剖面图 (52)
图二九 南区Ab型灰坑出土遗物(一) (53)
图三〇 南区Ab型灰坑出土遗物(二) (54)
图三一 07H14、H20平、剖面图 (55)
图三二 07H20出土器物 (56)
图三三 07H23、H24、H65平、剖面图 (57)
图三四 07H80平、剖面图 (57)
图三五 07H80出土器物 (58)
图三六 07H89平、剖面图 (59)
图三七 07H65、H89出土器物 (59)
图三八 07H21平、剖面图 (60)
图三九 07H21出土器物 (61)
图四〇 07H76平、剖面图 (61)
图四一 07H78、H81、H82平、剖面图 (62)
图四二 07H16平、剖面图 (63)
图四三 07H16出土器物 (64)
图四四 07H51平、剖面图 (65)
图四五 07H51出土器物 (65)
图四六 南区Ca型灰坑平、剖面图 (66)
图四七 07H53出土陶罐(07H53∶1) (66)
图四八 07H59出土器物(一) (67)
图四九 07H59出土器物(二) (68)
图五〇 07H1平、剖面图 (69)
图五一 07H3平、剖面图 (69)
图五二 07H32平、剖面图 (70)
图五三 07H69平、剖面图 (70)
图五四 07H3、H32、H69出土器物 (71)
图五五 07H5平、剖面图 (71)
图五六 07H5出土器物 (72)
图五七 09H62平、剖面图 (74)
图五八 09H73平、剖面图 (75)
图五九 09H73出土器物 (75)
图六〇 08H21平、剖面图 (76)
图六一 08H21出土器物 (77)
图六二 09H47平、剖面图 (77)
图六三 09H47出土器物 (78)
图六四 南区出土石片与石叶 (80)
图六五 南区出土石器 (81)
图六六 北区东周时期灰坑平面分布图 (插页)
图六七 07H33平、剖面图 (83)
图六八 07H35平、剖面图 (83)
图六九 07H64平、剖面图 (83)
图七〇 07H66平、剖面图 (84)
图七一 07H68平、剖面图 (84)
图七二 07H83平、剖面图 (85)
图七三 07H45平、剖面图 (85)
图七四 07H45出土器物 (85)
图七五 07H19平、剖面图 (86)
图七六 07H40出土器物 (86)
图七七 07H41平、剖面图 (87)
图七八 07H71平、剖面图 (87)
图七九 07H72平、剖面图 (87)
图八〇 07H74平、剖面图 (87)
图八一 07H34平、剖面图 (88)
图八二 Ba、Bc、Ca型灰坑出土器物 (89)
图八三 07H37平、剖面图 (89)
图八四 07H56平、剖面图 (89)
图八五 07H63平、剖面图 (90)
图八六 07H85平、剖面图 (90)
图八七 07H57平、剖面图 (91)
图八八 07H73平、剖面图 (91)
图八九 07H75平、剖面图 (91)
图九〇 07H44平、剖面图 (92)
图九一 07H50平、剖面图 (92)
图九二 07H54平、剖面图 (92)
图九三 07H55平、剖面图 (93)
图九四 07H67平、剖面图 (93)
图九五 07H86平、剖面图 (94)
图九六 07H70平、剖面图 (94)
图九七 09H46平、剖面图 (95)
图九八 09H46出土石铲(09H46∶1) (95)
图九九 09H51平、剖面图 (95)
图一〇〇 09H59平、剖面图 (95)
图一〇一 09H59出土器物 (96)
图一〇二 09H75平、剖面图 (97)
图一〇三 09H50平、剖面图 (97)
图一〇四 09H50出土陶罐(09H50∶1) (97)
图一〇五 08H30平、剖面图 (98)
图一〇六 08H37平、剖面图 (99)
图一〇七 08H37出土器物 (99)
图一〇八 08H38平、剖面图 (100)
图一〇九 09H81平、剖面图 (101)
图一一〇 09H81出土器物 (102)
图一一一 08H3平、剖面图 (103)
图一一二 08H7平、剖面图 (103)
图一一三 08H11平、剖面图 (103)
图一一四 08H11、08H33出土器物 (104)
图一一五 08H12平、剖面图 (104)
图一一六 08H29平、剖面图 (105)
图一一七 08H33平、剖面图 (105)
图一一八 09H69平、剖面图 (106)
图一一九 09H70平、剖面图 (106)
图一二〇 09H66平、剖面图 (106)
图一二一 09H66出土器物 (107)
图一二二 08H41平、剖面图 (108)
图一二三 08H41出土器物 (109)
图一二四 09H80平、剖面图 (109)
图一二五 09H80出土陶纺轮(09H80∶1) (110)
图一二六 08H42平、剖面图 (110)
图一二七 08H42出土陶罐(08H42∶1) (110)
图一二八 09H72平、剖面图 (110)
图一二九 09H63平、剖面图 (111)
图一三〇 09H49平、剖面图 (111)
图一三一 09H63出土器物 (111)
图一三二 08H9平、剖面图 (112)
图一三三 08H15平、剖面图 (113)
图一三四 08H27平、剖面图 (113)
图一三五 08H28平、剖面图 (114)
图一三六 08H34平、剖面图 (114)
图一三七 08H35平、剖面图 (114)
图一三八 08H35出土陶杯(08H35∶1) (115)
图一三九 09H49出土器物 (115)
图一四〇 08H24平、剖面图 (116)
图一四一 08H24出土器物 (117)
图一四二 08H8平、剖面图 (117)
图一四三 08H8、H14、H18出土器物 (118)
图一四四 08H14平、剖面图 (119)
图一四五 08H14∶1“十”字形刻符 (119)
图一四六 08H18平、剖面图 (119)
图一四七 08H22平、剖面图 (121)
图一四八 08H23平、剖面图 (122)
图一四九 08H23出土器物 (123)
图一五〇 08H26平、剖面图 (124)
图一五一 08H26出土石刀 (124)
图一五二 08H31平、剖面图 (125)
图一五三 08H43平、剖面图 (125)
图一五四 08H45平、剖面图 (126)
图一五五 09H52平、剖面图 (127)
图一五六 09H52出土器物 (128)
图一五七 09H53平、剖面图 (128)
图一五八 09H54平、剖面图 (129)
图一五九 09H54灰坑出土器物 (130)
图一六〇 09H64平、剖面图 (130)
图一六一 09H64出土器物 (131)
图一六二 09H65平、剖面图 (132)
图一六三 09H67平、剖面图 (133)
图一六四 09H67出土器物 (133)
图一六五 09H74平、剖面图 (134)
图一六六 09H77平、剖面图 (134)
图一六七 09H77出土器物 (135)
图一六八 09H78平、剖面图 (136)
图一六九 09H82平、剖面图 (136)
图一七〇 09H83平、剖面图 (136)
图一七一 08H16平、剖面图 (137)
图一七二 08H17平、剖面图 (137)
图一七三 08H39平、剖面图 (138)
图一七四 08H39出土器物 (139)
图一七五 09H57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 理 位 置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边陲,西接陕西,南邻湖北,北有伏牛山脉,东为南阳盆地。丹江(图版一,1)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淅川全境,在岵山以南和老鹳河(古析水)汇流后注入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申明铺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图一),东北距离淅川县城约50千米,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A级文物控制点,编号为2004.HN.X.A-5。遗址坐落在丹江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图二;图版一,2),遗址北侧紧邻丹江,村南为低山丘陵区,当地称之为捻沟岭,遗址分布在一道西北—东南走向的岗脊上,略呈南北纵长方形,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分别隶属于申明铺村一、二、四、八四个村民组。遗址中心区域坐标为:东经111°17′47″,北纬33°00′47″,海拔高程为161~163米,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图三)。遗址附近属于丹江冲积平原——顺阳川的西部,丹江在遗址附近由西向东南流过,南面依靠低山,北面在丹江北岸也是一道东西向丘陵,遗址附近是比较典型的河谷冲积型平缓的坡地(图版二,1),遗址东南约2千米处是水田营遗址和堰甘岭楚汉墓地,向西在滔河与丹江交会处为下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申明铺遗址东、北侧为丹江长期侵蚀形成的断崖,高度在3~10米之间,遗址的一部分已被冲毁淹没。为了保护江边农田和房屋财产安全,当地村民在丹江主河道加修了一道砾石坝以减缓江水流速,阻挡水流对河岸的冲刷,正是因为采取了这一措施,不仅保住了村民的农田和砖瓦窑等设施,也使得申明铺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图版二,2)。
二、自 然 环 境
淅川县地处秦岭山系东南余脉延伸地段,境内丘陵起伏,重峦叠嶂,丹江从县西北向东南注入丹江口水库,该流域地处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附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具有过渡特征,即华北旱作农业与江南稻作农业的交汇过渡、古动物与古人类南北交往的过渡等,这里逐渐形成了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中的一条重要廊道。区域内有许多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宜于农作。
(一)地形
淅川为南阳盆地的西部边缘,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丹江水库区为构造盆地地貌,地表主要为第四纪沉积物,县境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大部分属于侵蚀剥蚀低山、残丘)、丘陵(主要为洪积垄岗)和河川平地(包括河谷阶地、河漫滩地和开阔盆地型的冲积平原等)。丹江谷地及两岸为坳陷盆地构造,如淅川盆地和李官桥盆地等,其中淅川盆地包括荆紫关至盛湾刘沟一带,地势向南、西倾斜,申明铺遗址就处在淅川盆地的东南部,附近因受断裂带影响,产生了一系列小褶皱,盆地地表多为白垩纪的红色沉积和近代冲积物,境内地层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由于丹江的切割,淅川山地可分为西北和丹南两部分。申明铺遗址所在的滔河乡属丹南山区,东西向分布的主要有太山、四峰山、三尖山等低山绵延起伏,海拔高程为157~1086米,其中四峰山主峰四峰并立,岩层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等,遗址南侧的捻沟岭即为四峰山的北部延伸地带。
申明铺遗址周围的地貌为黄土台地,相当于丹江南岸的二级阶地,与其南侧捻沟岭间形成约800米宽的黄土坡原,经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故研究员周昆叔先生对遗址北区丹江南岸约9米厚的剖面进行观察,认为遗址附近的地层堆积均为黄土沉积物(图四)。
2011年春夏之际,我们分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对申明铺遗址周围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对遗址周围地貌、河流、地层及土壤等的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丹江沿岸台地上堆积的黄土是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申明铺遗址沿丹江南岸的狭长地带分布,这里恰是临河的黄土堆积的台地。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相对高度在10米左右,距离水源较近,有丰厚的黄土堆积,适宜耕作,这些地区是先民的优先选择。其次,丹江宽谷是人们优先选择的生活场所。申明铺遗址选址于此正是丹江沿岸水土环境适宜所致。这里的丹江一级阶地发育不好,说明全新世期间河流下切作用不明显,水流较稳定,这有利于人类在江边定居,河流在这一段形成了2000余米的宽谷,这里水势较平缓,也利于人们对水和水产的利用。
(二)水系
淅川县河流均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丹江为汉江的一级支流,滔河、老鹳河等又是丹江的一级支流,河水直接注入丹江,在滔河和老鹳河等河流两侧还有许多支流小溪。《水经注 丹水》条下有这样的记载:“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过其县南,又东南过商南县,又东南至丹水县,入于均。”丹江,古称丹水、淅江、粉青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的凤凰山,自商南县月亮湾入淅川境,流经淅川9个乡,从香花乡西南部出境,入湖北省,至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378.6千米,淅川境内长116.6千米。在马蹬的岵山南麓与老鹳河汇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又汇入汉水。丹江在大石桥以上属山区型河道,河槽深,比降陡,洪枯流量变幅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自滔河申明铺以下成为库区。明代以来,由于流域内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每逢暴雨,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沉积下游,致使河床不断抬高,主流滚动无常。近年来申明铺村北的丹江主河道就经常南北摆动,至今已将河道宽度拓宽至2000多米。申明铺遗址北侧,丹江在这一区域蜿蜒贯穿,河漫滩宽阔,腹地较平坦,从村南捻沟岭上下来两条小溪,形成沟壑,雨季溪流分别经遗址东西两侧流入丹江。
(三)气候
淅川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特征为:春季回暖快,偏东南风多,气温升降剧烈;夏季降雨集中,旱涝不均;秋季凉爽,多连阴雨;冬季西北风多,雨雪少,干冷,严寒期短。由于西北方向有秦岭、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内西北部诸山峰形成两道防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冷空气的入侵。
(四)土壤
淅川土壤类型有潮土、砂姜黑土、黄棕壤和紫色土等。潮土分黄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多沿丹江两岸分布。申明铺遗址附近的土壤就属于潮土堆积,主要是河流泥沙淤积而成。
(五)植被和农作物
淅川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植被类型较复杂。申明铺遗址附近主要是以草甸植被为主的群系。平原丘陵草甸群系有以狗牙根、龙须草、芭茅和菊科为主的草甸,主要分布于坡地、田埂、沟旁、路边及河滩等地。这里的农作物种类不多,以小麦、玉米为主,间作豆类、棉花、红薯等,沿河沙地多种植花生。由于气候温润,遗址附近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第二节.历史背景与考古工作历程
一、历史背景
淅川县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这一地区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汇之地,相传楚国历史上的早期都城丹阳即营建于此,后来历代在此多有建制。丹江口水库及其周边区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在这里发现有恐龙蛋化石地点、古生物化石地点,更有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如下王岗遗址、黄楝树遗址、马岭遗址等,还有数量众多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据《淅川县志》及相关文献记载,淅川在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为楚祖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期,淅川为析,楚族在丹江流域兴起,开始在丹江流域营建都邑丹阳,这一带分属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战国时,西北部为秦国商於地,余为楚国丹析地,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淅川成了秦楚反复争夺之地:公元前312年,秦楚于丹阳会战,秦国占领淅川;公元前304年,秦国退还淅川于楚国;公元前298年,终归秦国管辖。秦统一后,在丹江一带设立南阳、汉中和弘农三郡,淅川县分属南阳郡和弘农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丹水(治今寺湾)、中乡二县。西汉,淅川又分属三县:北、中部属析县;西南部为丹水县,属弘农郡;东南部属顺阳县,属南阳郡;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顺阳改为博山,封为侯国。东汉,博山复名顺阳,仍为侯国,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并封南乡三户亭为侯地。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升南乡为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设丹水、南乡、顺阳三县,属南乡郡。西晋时,晋武帝改南乡郡为顺阳郡,郡治在今李官桥一带,下辖顺阳、丹水、南乡三县。南北朝时,西魏始设淅川县。唐置淅州,治马蹬,并置淅川、丹水、顺阳三县。五代,梁复置淅川县。北宋、金、元略有改易。明成化六年(1470年),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属南阳府邓州,治马蹬。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格为淅川厅。1913年3月撤厅改县。1948年5月,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49年3月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市(1994年之前称南阳地区行政公署)aa 王本庆:《淅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