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传统村落置于哲学价值学的与客体、社会人类学的我者与他者、民族学的民族志的视野中去审视, 对以大利侗寨为代表的传统村落的村寨历史、文化事项、价值认知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指出传统村落类型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 “其价值载体多样而且相互关联, 并且与社群的记忆行为、本体经验和权属意识紧密相关”; “传统村落的遗产特征是由物质与非物质原素共同赋予一个地方的意义、价值和情感”; 保护传统村落要通过遗产功能或社群关系的延续, 达到了文化表达的延续以及传统制度的延续。这些新认识, 对于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构成, 探索传统村落价值体系的保护方法, 以及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 都很有意义。
保护民族村寨,促进社 会发展 孙华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 研究中心) 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了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 高原三大地理单元。这里是 世界的屋脊,是中国长江、 黄河和珠江三大河流发源的 地方,是贯穿中国的半月形 文化传播带经过的地方。西 南地区的腹地,也就是青藏 高原东麓地区(包括藏东南 、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 被称作中国西南山地热点地 区。该地区东为海拔很低的 四川盆地,西邻高耸的青藏 高原,从海拔几百米的河谷 到六七千米的山脉交替出现 。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 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物多 样性、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 样性。这里是中国民族最集 中的地区,又是中国交通最 困难的区域,许多民族还保 留着东部发达地区早已经遗 失了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聚落形态、宗教礼仪和生 产工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 民族文化信息,是进行民族 学、人类学和民族考古研究 最理想的区域。该地区少数 民族聚居的村寨则成为所有 这些历史和文化信息集中的 一个个资料库,有待于我们 去开启和利用。在现代化和 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中国,许 多西南边远地区的闭塞状况 已经明显改善,村寨的文化 景观也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哨然的变化。这些,更需要 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从 业人员去迎接挑战,在当地 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 努力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 资源。 西南地区山高林密,交 通困难,古代的统一事业相 对进行得较为缓慢。直到今 天,西南地区还生活着中国 族类最多的少数民族,散布 着星罗棋布的不同民族的村 寨。这些村寨所在地区相对 封闭,经济也发展缓慢,文 化的演进还基本上沿袭着其 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节奏, 不像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那 样,乡村文化景观已经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西南少 数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差异 很大,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 齐,文化习俗异彩纷呈,其 乡村文化景观也有着显著的 不同。这种不同,最集中地 体现在其民族居住的村寨内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村寨 蕴涵着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 大量社会、历史、文化和艺 术要素,对我们认识中国多 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研究这 些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丰 富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 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 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这 些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首先,西南少数民族村 寨是中围大多数少数民族丰 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集中保 存地,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是中 国南北向的文化传播带和东 西向的文化传播带经过的地 方,云南高原地区更是这两 条文化传播带交叉的地方。 前一条南北向的路线被称为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或“藏 羌(彝)走廊”,是中国北方 及西北地区的古代族群南下 的主要通道。考古学的证据 表明,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 文化时期起,北方的居民就 沿着这条通道不断南下。后 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也是古 代族群迁徙的重要通道,这 些族群沿着从云贵高原发源 或流经的多条大河(如长江 的支流沅水和乌江,珠江的 上游南、北盘江,元江/红 河的上游礼社江),或从云 贵高原东下至长江中游、珠 江口甚至红河下游地区;或 从中下游地区逆流而上,进 入到贵州高原甚至云南东南 部地区。正是这两大文化传 播带和族群迁徙通道的存在 ,造就了西南地区,尤其是 云贵高原地区民族和文化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现有 56个民族,西南地区就集中 了汉、壮、回、苗、土家、 彝、藏、布依、侗、瑶、白 、哈尼、傣、傈僳、仡佬、 拉祜、水、佤、纳西、羌、 仫佬、景颇、毛南、布朗、 阿昌、普米、怒、京、基诺 、德昂、门巴、独龙、珞巴 等民族,占我国已识别民族 总数的三分之二;此外,中 国绝大多数未识别民族,也 都分布在西南地区。这些民 族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要经 济形态的定居民族,由于各 村落的历史形成不同、文化 渊源各异,凶而形成了种类 众多、风格多样、习俗也千 差万别的村落乡村文化景观 。无论是文化的多样性还是 村落形态的多样性,在两南 地区都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 体现。 其次,两南少数民族村 寨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实物证 据。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时期 ,是指有文字记录的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心地区开始于 商代晚期的殷墟时期,但西 南地区则比较晚,且各区域 进入历史时期的年代不尽相 同。在云贵高原的古夜郎道 沿线,历史时期开始于西汉 中期;在西藏地区,历史时 期始于吐蕃时代;而在其他 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 始更晚。而这种狭义历史时 期的西南地区历史,文献的 记载都是西南地区古代族群 的人们与中心地区的人们发 生了重要接触行为时的记录 ,如汉武帝通西南夷、蜀汉 诸葛亮平南中、唐与吐蕃调 整关系、南诏侵益州及交州 、忽必烈灭大理、明太祖时 的平云贵、明万历时的平播 州、清雍正时的改土归流、 清乾隆时的大小金川之役, 等等。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理论与方法
四、内容架构
第二章 黔东南侗族的历史与文化特征:以大利村为中心
一、侗族分布区的地域特征
二、侗族的历史建构
三、侗族的文化与社会形态
四、典型侗寨概况:以大利村为例
第三章 从利洞到大利:一个侗族村寨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历史与传说
二、“苗疆再造”:纳入王权统治下的繁荣发展
三、民国时期的凋零
四、现代国家的视野
第四章 作为遗产的大利村:多重价值体系的阐释
一、当代的遗产化
二、社区生活与族群认同:公共空间的遗产价值阐释
三、家庭生活与生产习惯:私人空间的价值变迁与延续
四、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为与非人为的景观环境
五、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回顾
二、解读大利村的遗产价值观
三、多元遗产价值体系对村落保护的启发
余论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民族志资料
三、研究专著
四、地方县志
五、政策法规、申报材料、宪章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