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芬芳》是一部关于全国文明城市宿迁本土风景、风俗、风物、人物、乡愁的散文集,紧扣宿迁英雄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的城市特色,把个人旅行融入地方文史,把人生阅历融入乡土文化,把个人情感融入古今人物,用文字呈现城市生活和农耕文明的方方面面。
《乡土的芬芳》是一部把个人旅行融入地方文史的旅行志,从英雄故里到大运河、古黄河、骆马湖、三台山,乃至一个村庄,足迹所至,尽现美景;《乡土的芬芳》是一部把人生阅历融入地方文化的乡村口述史,将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渗透在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乡土的芬芳》是一部一个人交往研究过的地方人物志,不惜笔墨描写了许多同时代的人物;《乡土的芬芳》是一部一个人的艺文志,宿迁历史上和当代的文学艺术名家名篇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序:一个人的地方志
王清平
其成是块作家诗人的料。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怀,不当作家诗人,不可能。
认识其成很晚。端起酒杯一喝,杯杯见底。放下酒杯一叙,居然是校友,都是中文系的。只是我略长几岁,错过了与他同届。他毕业后从乡下中学辗转进城教书,一直教到现在。我却阴差阳错地在教十年书后改了行。不然,如果我们在同校教书,肯定是志趣相投的铁杆文友。他的行为做派,一如当教师时的我:教好书,端牢自己的饭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什么神不劳。作家诗人都这个性。
其成出生于农村,幼年体弱多病。怕拴不住,善良的母亲为他认下一讨饭的刘姓女人做干娘,留住了他。其成成人后读书用功,考上大学,为人师表,一晃三十余年。其间经历了什么艰难曲折,所知甚少。认识他时,知道他在教学之余,生活丰富多彩。背上行囊,行走天下,自称驴友。偶有所感,落笔成诗,率性作文,遂成作家。桃李满天下,履痕遍地上,文气荡荡,仙骨朗朗,活得那叫一个潇洒自在。
其成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苦打拼走上创业道路,我没有探究。只知道几年前,他家在古黄河畔开了一家茶楼民宿,取名听蝉居。一听这名我就想起杨万里的《听蝉八绝句》,便知此名出自其成之手。其成想闹中取静,思得绿杨阴里听蝉声的悠哉闲适。很快,听蝉居成为宿迁文人雅集之地,民间小文联的美誉日渐丰隆。
走进听蝉居,蝉声早被尘嚣掩盖。楼内小桥流水,书香浓郁,茶香留齿,足以游目骋怀,纵情诗文,遗世独立,果为听蝉之境。隐约在耳的尘嚣不就是聒噪的蝉声吗?每有聚会,多则五六十,少则一二十。不管大小,其成夫妇都会建群预约,提前彩排,端茶倒水,热情照应,保证人人满意。聚会后,免不掉还要以酒助兴,多有破费。其成夫妇为什么这样做?我理解,情怀,文人情怀,家国情怀。思来想去,除此无他。市场经济形势下,没有情怀谁愿做这种事情?其成凭借一己之力,助力宿迁文艺发展,精神难能可贵。
与其成交往,虽然相见恨晚,但感觉舒服,愿意长期相处。其成个性鲜明,但不张扬;思想先进,但不偏激;情怀浩荡,但不放纵。与众不同,却能融入大众,乐于助人,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却不惮风险,不求回报,够义气!
几年前获赠其成一本诗文集,其中诗文普遍不长,率真明朗有嚼头,读了如见其成。
临近虎年,接到其成这部《乡土的芬芳》,立即打开拜读,竟然爱不释手。58 篇散文,风字分辑,五个部分,多以地情为题,得书名乡土的芬芳。浑然天成,篇篇精美。遵嘱为序,想起一部书《一个人的文学史》,其成这本《乡土的芬芳》不就是一部一个人的地方志吗?散文集怎么会是地方志?《乡土的芬芳》与地方志有什么相似之处?
拜读《乡土的芬芳》,感觉与地方志相似的地方很多。
《乡土的芬芳》是一部把个人旅行融入地方文史的旅行志。先跟着其成的脚步去丈量宿迁的版图吧!从英雄故里出发,在穿越历史长河的运河和古黄河上走走,然后足迹逐渐放大,骆马湖,三台山,洪泽湖湿地,直至几个村并称的五朵金花,甚至停足于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如果给其成本书所写的地名作上记号,不难发现他几乎丈量了宿迁的版图。在其成丈量过的版图上,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人文历史,有风土人情,有人物传记。而这些不正是地方志记述的内容吗?其成喜欢旅游,朋友共知。但其成为什么热衷于宿迁境内的这些景点?如果把其成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的《四季履痕》与本书放在一起,那就不失为当代的徐霞客游记了。而这本《乡土的芬芳》,紧扣乡土,掬一抔家乡的芬芳乡土,这正是其成对本书的严谨把握。也许不久以后他又有一部更广阔的旅游散文出版。我不得不佩服其成撰写本书的良苦用心了。
《乡土的芬芳》是一部把人生阅历融入地方文化的乡村口述史。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渗透在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每一个在农村生长的孩子的血液,也许无法从教科书中找到源头出处,但它们却真真切切地像无形的风和空气一样徘徊在乡村与乡村之间。其成以我的视角记述了乡村地情。读其成的这部散文集,就像读一部乡村口述史,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村庄。伴随着其成的《认干娘》《正月十六逗巧饭》等篇章,我回到了那个艰难的岁月,走进了一个农村孩子苦难而又快乐的童年、苦学拼搏的青年时代。也许在县级以上地方志中已很难找到《乡土的芬芳》里写过的乡村,但是,从一个人的地方志里分明听到了历史长河的涛声。
《乡土的芬芳》是一部地方人物志。宿迁历代人物在本书中几乎都有,虽然没分朝代,虽然不是传记,但分明能看出其成对宿迁历史人物的研究和热爱。同时,我还看到其成不惜笔墨描写了许多同时代的人物,他们有成功人士,有其成的同事,更有身边的百姓,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无论与其成有没有交集,但在其成笔下,这些人物都真实生动,可敬可爱。其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其成的母亲,在许多篇章中其成写到了母亲。母亲好强,十九岁入党,没有豪言壮语,但勤劳善良,自立自强。《认干娘》中的母亲救济了一对讨饭母子,情节生动,细节逼真,令人动容。认下一个讨饭的村妇做孩子干娘,也许有迷信或巧合,但分明看出母亲从不嫌贫爱富的优秀品质。母亲说,什么穷的富的,日子还不是人过的吗?俺就看中你姓刘了。你看俺这孩子,病恹恹的,从一生下来就调皮,倒劳多少神。快过来,喊干娘。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人生哲理,更显露人的品质。《母亲住进养老院》里母亲八十多岁,对养老院从拒绝到适应,老人家晚年对新事物的惶恐和对旧事物的留恋,读来令人唏嘘。一月一次回到长满青苔野草的老家看看,只为与乡邻亲友唠唠嗑儿。而儿女的一片孝心又在与现实诸多死去的老人对比中显得更为珍贵。
《乡土的芬芳》是一部一个人的艺文志。宿迁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名家名篇在本书中都有体现,有的单篇记述,有的合记。恕不赘述。
有版图,有历史,有人物,有艺文,而且以五风分类,以地情为名,据此,说《乡土的芬芳》是一个人的地方志,不为过吧?
然而,难道《乡土的芬芳》与地方志就没有不同吗?当然有,不同大了去了!
不同在于本书有观点有思想。地方志要求述而不论,历史留给后人评说。《乡土的芬芳》则不需要。作者自有思想,自带评说。所见所闻,根据个人喜好,根据作品立意取舍。喜欢的,着墨多点。不喜欢的,弃之不用。人文历史,信手拈来,天衣无缝,但必定符合作品内容要求,
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臧否人物,褒多贬少。尤其是对普通百姓,其成不惜笔墨加以歌颂。可见,其成有着很浓重的民本思想。这正是一个作家必 备的思想基础。
不同在于本书有情感有温度。地方志属于公器,不能夹带个人情感。《乡土的芬芳》是一部一个人的地方志,见人、见事、见物、见时代。见人,必是有情感的人。虽说本书有人物志,但书中人物无论是古今英雄,还是身边家人同事,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且,本书多以我的情感为脉络表情达意,纵是融入文史,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自然带着个人情感色彩。见事,必是有意思的事。徒步也好,赶集也好,参观也好,寻访也好,事事都由我起。而事在人为,事中藏理。事有公道,我则敬服;事有曲直,我则求直;事有不平,我则愤鸣。因此,本书是一部有温度的地方志。见物,必是有情物。我寄情于物,寓理于物,有时甚至物我合一,物我两忘。湿地芦花、村里的树,宿迁小菜、春天的野菜,祖父留下的遗产碌碡、听懂人话的萌宠大白,哪件物不留下一段故事,不寄托了我的情感?见时代,必是有故事的时代。宿迁城市版图的变化、老家村庄的萧条、苏北的新民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变迁,人们更加留恋过去。而本书中的我分明不是恋旧之人,面对时代变迁却也平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因为岁月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令我难以忘怀。本书每一篇散文都流淌着乡土的芬芳,同时也流淌着岁月的芬芳,正是时间荡涤了乡土的苦难和悲伤,正是岁月沉淀了我的良知和善良。
不同在于本书的结构。看似以风字打头的工整结构和以文史为题的篇章结构,其实蕴藏着我的艺术匠心,同时也暴露出我的文学追求。正常情况下,语文老师的散文普遍具有教科书般结构严谨和文辞优美的特点,因而读来常感循规蹈矩,似曾相识。而其成的散文却不落俗套,清新自然,自出机杼。在谋篇布局上,其成以风字立题,以我字入题,貌似游记或叙事,却常有文史融入,全无陈陈相因之所谓主题。我注意到其成每一篇作品的开头,各个不同,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试举如下:我不信佛,但爱逛庙。(《宿迁的庙》)转折结构的句子既点了题又令人费解,既然不信佛,又何必逛庙?早上听广播才知道今天二月二了。(《二月二龙抬头》)一个才字泄露了对二月二不期而至的好奇。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大人小孩儿对年节的兴趣都不是太浓。(《正月十六逗巧饭》)分明是想说我对年节倒想说道说道。接到伯父去世的消息,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往家赶,等我到家的时候亲戚都已到齐了。大家商议的结果是按喜丧来办。(《喜丧》)喜丧可不是轻易能办的,看来是有标准的,那么,伯父去世够喜丧标准吗?一进家门我就看见茶几上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隐隐约约露出一团绿色。(《春天的野菜》)看到一团绿色是什么心情?一进家门眼睛就看直了。这些开头引人入胜,代入感很强,很多都类似小说的开头。看似妙手偶得,其实相信其成定锤炼再三。我说暴露了其成的文学追求,正在于此。
不同在于本书的味道。地方志讲究平铺直叙,味同嚼蜡。而本书的文字充满诗性,多用宿迁民间语言,包括方言俚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芬芳,读来很有味道。在许多篇章中,其成都谈笑风生,纵横捭阖,落笔成趣,我看到了他即将跳出传统散文转向小说创作的心态和语言准备。期待拜读他的小说大作。
尽管本书与地方志有诸多不同,但我依然认定这是一部一个人的地方志。因为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一书在手,尽览宿迁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这不是鲜活的文学性很强的地方志是什么?!
对于本书,我一个本地人读来尚觉新鲜,相信必将成为游客感兴趣的宿迁旅游指南。
匆匆为序,不当之处,敬请其成批评!
2022 年1 月15 日晨于南京
王清平,1959 年12 月出生,祖籍山东高唐,现为宿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宿迁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王其成,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章3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听晨》《四季履痕》《乡土的芬芳》,诗集《诗与远方》,史志《宿迁中学校志》。
目录
辑 风景
英雄故里 002
运河桥上看宿迁 006
徒步黄河故道 010
湿地芦花 017
骆马湖之秋 019
六上戴场岛 022
秋染三台山 024
宿迁孔庙今昔 026
五朵金花 030
蔡破圩 033
赶宿迁走窑湾 037
四河行 039
宿迁的庙 042
探访花厅村 045
第二辑 风习
二月二龙抬头 050
宿迁有个老猫急子 052
大运河庙会 054
湖山传说 058
认干娘 060
婚礼变奏曲 066
正月十六逗巧饭 069
喜丧 071
第三辑 风物
宿中炮楼 076
一株遗落的琼花 079
春天的野菜 082
乾隆贡酥与黄桥烧饼 084
苏北新民居 088
煎饼小识 091
宿迁小菜 094
碌碡 096
蝙蝠进化论 098
萌宠记 100
第四辑 风范
参观延安炮兵学校旧址 104
寻访华干旧址 108
在东北寻访朱瑞的踪迹 112
朱西甯留在宿迁的精神足迹 119
宿中西迁溯源 125
盖会计 130
手抄本倪瑞璇诗集获得始末 133
宿中老校友罗弗章 136
筹办刘家魁诗歌吟诵会 139
在《洪泽湖畔》重走青春 142
侍邱七老 145
沭阳崇孝苑 151
徐云亭老人 162
诗酒趁年华 166
第五辑 风情
新盛街抒怀 170
听蝉居:宿迁民间小文联 173
马陵夜市 179
祖坟 181
院子里长了青苔 183
母亲住进养老院 185
割青草 191
村里的树 193
风雨茅棚 196
老家情结 198
兽语 201
寻狗记 203
跋:我的父亲王其成 206
宿迁市区旅游指南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