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效率导向、规模导向和公平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前两种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公平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基于公平导向的绿色发展理论的现存生产方式和现存生活方式变革路径;分析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基础变革、信息传递方式变革、资源能源体系变革、社会组织结构变革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以及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
1.1 基本概念与文献梳理 1
1.1.1 公平 1
1.1.2 公平与效率 2
1.1.3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3
1.1.4 公平导向 5
1.1.5 生态资本主义 5
1.1.6 生态社会主义 6
1.1.7 生态文明 7
1.1.8 绿色发展 8
1.2 几个基本关系 9
1.2.1 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基础 10
1.2.2 基本关系 10
1.2.3 分析的起点 12
1.3 本章小结 13
第2章 三种价值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实践 14
2.1 效率导向的弱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的贡献与错误 14
2.1.1 效率导向的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性质 14
2.1.2 效率导向的弱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 15
2.2 规模导向的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与局限 18
2.2.1 规模控制与欠发达国家发展的矛盾 18
2.2.2 工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实 19
2.3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选择公平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必然性 22
2.3.1 公平导向的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理论” 22
2.3.2 公平导向的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4
2.4 我国走向公平导向的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绿色发展 25
2.4.1 经济高质量发展 25
2.4.2 生态安全 26
2.4.3 社会包容 26
2.5 本章小结 27
第3章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28
3.1 生态承载力不能支撑原有发展模式持续高速增长 28
3.1.1 工业化过程中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代价 28
3.1.2 环境容量已近极限 29
3.1.3 资源承载力已近极限 31
3.2 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显现 32
3.2.1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 32
3.2.2 废弃物累积问题严重、处理难度大 39
3.2.3 新型污染物逐渐累积,问题逐渐显现 42
3.3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保护和修复难度加大 44
3.3.1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44
3.3.2 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45
3.4 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 46
3.4.1 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6
3.4.2 欠发达地区选择绿色生产方式的困难 47
3.5 环境改善与民众期盼落差加大 48
3.5.1 呼吸新鲜空气成为困难 48
3.5.2 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的成本提高 48
3.5.3 吃到绿色食品还需要付出较高代价 49
3.5.4 公众对环境治理的认知水平差异悬殊 49
3.6 国际地位提升要求我国承担的环境责任与义务 50
3.6.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应承担的国际义务 50
3.6.2 国际地位提升要求我国承担的环境责任 50
3.7 本章小结 50
第4章 基于公平导向的绿色发展理论的现存生产方式变革路径 51
4.1 供给与需求的特征 51
4.1.1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特点 51
4.1.2 供给与生产方式变革 53
4.2 绿色生产方式与要素供给 55
4.2.1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 55
4.2.2 要素供给结构优化 59
4.2.3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进步 63
4.3 投资自然资本 69
4.3.1 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关系 69
4.3.2 投资自然资本的途径和方法 71
4.3.3 全面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3
4.4 由售卖产品转向提供服务 77
4.4.1 单纯以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错误 78
4.4.2 单位产品的减量化与总体减量化 79
4.4.3 以服务为交易对象的生产方式 80
4.5 产业转型升级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85
4.5.1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 85
4.5.2 资本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 86
4.6 人力资本与绿色就业 87
4.6.1 绿色发展与资本的全面增长 87
4.6.2 绿色发展与人力资本增长 88
4.6.3 绿色发展与绿色就业、就业绿色化 89
4.7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基于公平导向的绿色发展理论的现存生活方式变革路径 92
5.1 从高碳污染的“殖民生活方式”到低碳环保的“极点生活方式” 92
5.1.1 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92
5.1.2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现实选择 94
5.2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具体路径 96
5.2.1 建立“粗放消费+精致消费”的理性消费模式 96
5.2.2 减少直至杜绝浪费 97
5.2.3 实现绿色出行 101
5.2.4 推动绿色建筑 102
5.2.5 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103
5.3 以服务为交易对象的生活方式 104
5.3.1 以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效用损失 104
5.3.2 以服务为交易对象的消费的适恰性 106
5.3.3 产品数量的减少与服务量的增加 110
5.4 本章小结..111
第6章 实现绿色发展的保障条件 113
6.1 技术基础的变革 113
6.1.1 经济伦理与技术伦理 113
6.1.2 技术水平与绿色发展 114
6.2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 116
6.2.1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 116
6.2.2 信息无线传输和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116
6.3 资源能源体系的变革 117
6.3.1 化石能源的使用价值的变化 117
6.3.2 大规模能源 118
6.3.3 分布式能源 120
6.3.4 不可再生资源体系 125
6.3.5 可再生资源体系 126
6.3.6 碳捕集与封存体系 127
6.4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 127
6.4.1 能源的分散化、资源的平均化对社会组织转型的影响 128
6.4.2 分布式能源、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影响 129
6.4.3 个人权利平均化对社会组织转型的影响 130
6.5 本章小结 131
第7章 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132
7.1 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制体系 132
7.1.1 国际环境治理合作及基本经验 132
7.1.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36
7.1.3 我国生态环境执法中的不足及其改进 137
7.2 形成资源环境配置的经济机制 140
7.2.1 建立环境财政税收体系 141
7.2.2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145
7.2.3 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149
7.3 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155
7.3.1 绿色发展的目标 155
7.3.2 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158
7.3.3 绿色发展的评价方法 163
7.3.4 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164
7.4 本章小结 166
结语 167
后记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