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河是作者记忆深处一道永远留恋的美丽风景。作者用充满灵气的笔墨描写了上塘河的草木山川,回忆了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真情,记录了故乡的乡情民俗、凡人小事,以乡情、乡愁、乡土为底色,将自我融入其中,回眸上塘河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人们创造的幸福生活。
彭丽芬思绪的起点,总是在上塘河这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久的目光下。历史和当下,土地和人们,欢乐和忧伤,情怀和现实,变迁和湮没,都是她落笔的惊喜。无论工作有多疲劳,无论心情有多烦躁,只要她还走在上塘河的身边,她的心便是安稳的。有了心的安稳,笔下流淌的文字便有了对故乡山水的温馨和温暖。生活粗茶淡饭,家长里短,在她笔下就永远是那样的活色生香。
序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错,我认识彭丽芬是在为她的一组散文写了些评论推介文字之后,是未见其人先识其文。如今,翻看当时那组散文前的作者简介,才注意到她是我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校友。此前,我一直因为她在医院工作,以为她是学医的。
十多年来,经常可以看到她的文字。
近几年,因为同为杭州市临平区作家协会理事的关系,我们见面交流的机会多了起来。每次见面,她都很客气。笑脸,是她的标配。很多次见面,她都会提及当年我写的那些文字,表示感激。我说,当时是受责任编辑之托,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她总是笑着说,当时真的很激动,也很受鼓舞。我说:你的文字,给我的印象很好,我很喜欢,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有一天,在会议上见面。她说想请我给她的新书写个序言。我很是惶恐。我自己可是个没有出过书的人啊。
她把一个沉甸甸的文件袋交到我手里。就这样,我有幸读到了她的《静静的上塘河》书稿。
说实话,近些年,已经很少有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读完整本书的经历了。但是,这本书稿我在一天内就通读了一遍。
她熟悉的上塘河,我很熟悉,也很牵挂。
她笔下的老家星桥,我也经常去走走看看。
她说写作的动因是想用文字温暖生活,我很认同。
在我看来,散文作为美文,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自由的显现方式。它的物质外壳是日常、人性且质朴的,而它的内在核心则饱含丰富的感情、思索以及对现实的尖锐触及。彭丽芬的散文以显见的女性意识抒真情、写实感,成为她灵魂走向自由之境的一条林荫大道。审美追求的无止境推动着她的内心生活缓缓地向幸福的彼岸靠近。
很显然,上塘河是她的母亲河。在她心里,这是她一个人的。
上塘河,其实是古运河,是杭州历史上条人工运河。当下的上塘河的确有点静静的。临平的这一段,已经没有船桨欸乃,也没有了渔歌唱晚。两岸车来人往,驻足的行人或者游客也不是很多。但是,生活在两岸的人们还是很记得这条母亲河。
上塘河对彭丽芬而言,也许就像火车之于铁凝笔下的香雪。
小时候的嬉闹,终点通常就是上塘河上的某一座古老的石拱桥。
少女时期的情怀,落点也常常是在缓缓流动的上塘河水面,心的涟漪和水的涟漪从来都是难解难分。
彭丽芬思绪的起点,总是在上塘河这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久的目光下。历史和当下,土地和人们,欢乐和忧伤,情怀和现实,变迁和湮没,都是她落笔的惊喜。无论工作有多疲劳,无论心情有多烦躁,只要她还走在上塘河的身边,她的心便是安稳的。有了心的安稳,笔下流淌的文字便有了对故乡山水的温馨和温暖。生活粗茶淡饭,家长里短,在她笔下就永远是那样的活色生香。
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也是精神的摇篮。有人说,故乡的意义远大于故乡,因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故乡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坐标系。故乡是每个人打量这个世界的出发原点。故乡与游子之间,永远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情愫。故乡不在地图上,也不在路的那一头。故乡只会在梦里,在心中,在字里行间。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彭丽芬的文字里到处都是精神还乡的一路屐痕。尽管距离和时间对她来说还不是什么特别的问题。但是她每到一处,都带上了这两块试金石。在他乡,或者又去别的他乡,她总是一路捡拾着记忆中家乡的风景。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我2010年给她的一组散文写的评论《故乡是吾乡》,现在看来,也很吻合我眼下读到的《静静的上塘河》。或许,这已经是彭丽芬的独特风格了。
她爱家乡。家乡有河,上塘河;家乡有山,黄鹤山、桐扣山、佛日山,当然还有超山、临平山;家乡有茶,有花,有果,有清香,有美食。家乡是一个原点,彭丽芬一直在这里寻觅她的精神世界,于是有了灵动深情的文字。
不记得我是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加了她的微信,但是一直在关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的文字。她记录生活点滴,陪孩子读书写作,给文友点赞。她一如既往的友善和热情,一如她文字里的满满的热爱和希望在传播。
记得几个月前,我因为要探望我的高中班主任去了她所在的医院。她陪着我上了电梯,一直走到病房门口。她热情地帮我完成了看望老师的心愿。尽管很遗憾的是我的老师几天后就离世了。也记得,不久前,我们几个文友应邀去她的老家采风。她很高兴地担当了半个东道主的角色。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对家乡风物的熟稔越发引起了我们的采风兴趣。日常生活里的彭丽芬总是处于蹦蹦跳跳的少女般的状态,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应该是写作带给她的。
有人说,故乡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容器,也可以看作一个小世界。她容纳了我们的出生和成长,我们在其中嬉戏、疯玩甚至恶作剧。当我们告别儿童和少年,当我们或主动或被迫开始远行,羽翼渐丰的我们在故乡这个原点的任何方向都会感受到一种凝然的向心力。于是在我们行走、停留、再行走的旅程中,唯有故乡可以成为我们永久的牵挂,也只有故乡可以成为我们好的且一律免费的倾诉对象。这样看来,有故乡的人真的比只有故城的人或者拥有其他故什么的人幸福很多。故乡,并非只有看上去很美。在彭丽芬的笔下,故乡丰满鲜活。古老的上塘河,永远都在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许,孕育着两岸人民的精神和心灵。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其实,文学的作用很难细说清楚。但是文学能净化、美化人的心灵,让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守候精神家园,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文学为友,就是与高尚为友,与风雅为友,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以为写作是在培植爱与思念、思考人生、想象生活的能力,她可以使你在喧嚣红尘中找到一处温馨浪漫的世外桃源,修复疲惫的身心;她默默地为你串起记忆的珍珠,留住时光的脚步,使你倾听心灵飞翔的声音,寻找自己前行的目标;她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克服浮躁,脱离低俗,冲出藩篱,完善自我。
彭丽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美满的家庭,有可爱的孩子。很显然,她的写作是非功利的。心中有爱,应该是她写作的原动力;手中有笔,应该是她此生幸福生活的为重要的加分项。她的理想很丰满,她的生活也因为写作不会骨感。
汪曾祺先生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我所认识的彭丽芬也是一位写作颇为勤奋的职业女性。她的文字也是一份温暖的人间礼物。我深信,她可以温暖到家人、朋友、同事和老乡,也可以温暖很多喜爱文字,想要写作的人。
心中有爱,笔底有光。愿彭丽芬的文学之路温暖芬芳!
陈根法
2022年11月
陈根法,浙江省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彭丽芬,笔名秋禾,浙江杭州人,栖居于上塘河畔。现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临平区作家协会理事。爱好文学、摄影,秉承以文字温暖生活的写作理念,致力于散文、现代诗歌、报告文学的创作。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曾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级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目录
壹 乡音婉转
002 静静的上塘河
023 那山那茶
032 那歌那花
044 香樟树的幸福
050 临平的树与花
055 花落春仍在
060 河南埭印象
065 江南,江南
077 悠悠运河古塘栖
085 观灯赏梅过元宵
089 听,海塘在唱歌
贰 生命有色
096 遇见绿
099 立夏的那抹紫
103 金色的南瓜花
108 红叶瓣 白果子
117 那一树一树的金黄
130 红蓼醉清秋
叁 岁月生香
136 一枝马兰香
146 粽香深处话端午
150 立秋话禾
154 夏花夏果
163 一花一叶总关情
肆 食光印记
176 江南有春螺
180 风,吹过那片甘蔗林
200 桂花香 桂花甜
212 如意八宝菜
226 味蕾上的年
伍 涟漪如歌
234 父亲的笑
237 母亲的暖
240 孩子的真
250 守住古镇文化根脉
258 植物与节气,皆是美丽的乡愁
266 我与文学
271 后 记 上塘河边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