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与批评的结项成果。近百年来,海外华人学者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以比较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通过参照和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论、文学和艺术进行了阐发,走出了一条对传统进行现代阐释的道路,彰显了中国文论的世界意义和价值。 《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以海外华人百年以来的文艺理论建构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学术共同体在古典诗学、古典文论、现当代文论、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贡献,进行个案分析和理论总结,对于理解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化身份,思考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学理论贡献与教训、建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具有参考价值,学术价值颇高。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诗学研究的兴盛、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海外华文文学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海外华人学者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对于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的发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外华人学者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以比较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通过参照和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论、文学和艺术进行阐发,尝试走出一条对传统进行现代阐释的道路,彰显了中国文论的世界意义和价值。面对这样一个学术潮流,如何在研究中,既观照其个体,又把握其共性,揭示共同学术论题背后复杂、丰富的面向,是本书面临的挑战。
一
本书首先要解决的是海外华人学者的身份问题。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大部分著作探讨海外华人学者往往边界模糊,甚至将港台学者混同于海外华人学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将研究建立在清晰且规范的概念界定基础之上,以保证研究的可靠和有效。本书讨论的海外华人学者主要指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华人学者。他们或留学海外(主要是欧美),或在海外研究机构进行教学和研究,主要从事与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相关的文化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通过留学而游历海外的华人,另一部分则是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后裔。他们有的取得所在国国籍,有的仍然保留中国国籍。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在阶段性地完成学业之后回到中国工作。这些学者包括陈季同、林语堂、陈铨、李辰冬、刘若愚、叶嘉莹、叶维廉、陈世骧、高友工、余宝琳、孙康宜、夏志清、李欧梵、杜维明、王德威、徐贲、刘禾、周蕾、刘剑梅、鲁晓鹏、唐小兵、方修、王润华、黄锦树等,他们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论题的展开过程中,其实无法绕开这些海外学者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学者的互动。所以,在行文中我们往往将国内外学者对同一论题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对照和呼应,这是由学术的交流和融合语境决定的。
海外华人学者作为一个特殊学术共同体。一方面,他们有着较相似的学术身份、生存境遇和研究视野,对中国诗学的研究往往达成一定共识,呈现了某种共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一群体涉及学者众多,时段跨越百余年,地域跨越亚欧美洲,且每一个体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学术取向和研究内容均不相同,整体上呈现出了个性化、差异化的面貌。中国文学理论的海外传播和现代转化的百余年历程充分证明,华人学者的学术成就早已构成一道特殊且复杂的学术景观:其研究历史既有承传,也有新变;其研究谱系既清晰可辨,又多元交织;其研究地图分界明确,又跨界交融。其间凸显出来的一些文艺现象、理论问题和代表人物具有专题学术探讨的价值。可以说,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思想文化的阐释,不仅是海外汉学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是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传播。其学术经验对中国本土学术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启示意义,已经构成一个具有典范性的学术史研究现象。
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前言本书主要探讨华人学者在海外所从事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海外华人学者与海外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作为海外汉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与纯粹汉学家之间微妙的学术承接与竞争关系,因此,在谈及华人学者的诗学命题时,必要时需要借助整个海外汉学研究背景加以比照。第二,海外华人学者回归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后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果与其前期海外研究的论题具有关联,并产生了海内外的学术互动,在必要时也会纳入研究的范围,这是因为他们回归中国后,其学术见解与主张仍是其前期论题的延续。
目录
前言
绪论 百年海外华人诗学之缘起
章百年海外华人诗学的研究进程与研究方法
节历史分期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立足于传统的现代性诉求
第三节受益于西学的第三者视野
结语
第二章比较诗学的开拓
节林语堂:被隐没的诗学先驱
第二节刘若愚比较诗学理论及其意义
第三节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的开拓
第四节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
第三章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阐发
节中国艺术精神的学术谱系
第二节唐君毅哲学之眼下的中国艺术精神
第三节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的现代阐释
第四节中国艺术精神的转换
第四章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
节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发现
第二节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出
第三节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的建构
第五章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的海外互动
节宇文所安:命题的提出与建构
第二节叶维廉:理想的诗与真实的世界
第三节余宝琳:隐喻、寓言、意象与中国诗
第四节对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的反思
第六章现代性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节夏志清: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拓展
第二节李欧梵:互文性批评与现代性批判
第三节王德威:对文学启蒙历史的追溯
第四节《剑桥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的海外书写
第七章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批评
节徐贲、刘禾等的后殖民批评
第二节鲁晓鹏、张英进等华语电影海外建构的文化政治及局限
第三节刘剑梅、周蕾等的性别诗学建构
第四节唐小兵等的再解读及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实践
第八章东南亚的中国诗学研究
节方修等的马华文学史撰写:中国影响及缺憾
第二节王润华的放逐诗学研究
第三节黄锦树的理论意识与批评建构
结束语 跨语际沟通:遮蔽与发明
一、 对传统之预设
二、 中国性与现代性之悖论
三、 跨语际沟通之误读和创造
四、 传统的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