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下午》是旅行文学奠基人、“永远的浪游者”舒国治代表作。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出版以来荣获华语文化圈多项大奖,被誉为“文艺青年人手**之书”。是流浪,是生活,亦是美学。
本书由作者亲自编选32篇散文。梁文道亲自作序,介绍舒氏其人其文,并勾勒出舒国治从青年时期到成熟期的变化轨迹,更有舒国治为22周年纪念版作的新版序言。
生活本是毫无规划,愿我们以自己的时间行走。庸庸碌碌后的美好时光,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百的理想,闹中取静、乱中从简亦是一份恬淡自如。理想的下午自是有限,享受短暂而午后时光则更显惬意。
★ 去走散漫的路吧,让它成为你的生活!
★“永远的浪游者”舒国治经典代表作,精装纪念版!收录舒国治新版自序,再度带给你《理想的下午》。
★ 热销十余年,深度影响无数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迄今仍位于豆瓣热门旅行文学TOP20,全网自发晒书无数!
★ 世上哪有一件事,是真那么要紧的呢?所有的声音都叫你向前冲,舒国治却劝你慢下来,拒绝标签与固化,学会给人生做减法。
★ 30余篇舒氏散文对标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在理想的下午寻找生活的新出口。天下之大,有人一生只专注一事将之做好,有人东摸摸西摸摸一事无成将之晃过。
★ 《联合报·读书人》最佳文学奖、《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十大好书奖!
★ 李安、詹宏志、杨照挚爱,梁文道长文作序推荐!“舒国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里,闲散淡泊,品味独具。”
★ 精装双封随行小开本,内附舒国治20幅摄影作品及珍贵藏书票。随手一翻,便是一场citywalk。
新版自序
转眼二十年了。
《理想的下午》出版于2000年,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子。在此之前,虽出过1982年的《读金庸偶得》与1997年的《台湾重游》;但前者是为评论金庸武侠专写之书,后者也是为郑在东同名画展特别专题写成,所以散文结成集子的,《理想的下午》还真是第一本。
这本散文集子,二十年后想起,于我的写作生涯,颇有可以一说者。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胡乱写些东西,投到报上,但却一直没把作家一业当作职志。在1999年《中国时报·人间副刊》邀我每周写《三少四壮集》专栏,这是由七个人组成的专栏群,每人每周写一篇的工作。就这样,从1999年5月写到2000年的5月。
一年中,每星期见报,遂受到蛮多人的注意。终于有一位年轻的编辑联系上我了。当谈到书名时,我立刻说就用“理想的下午”吧。这是有原因的。
当《三少四壮集》每周四刊我文章时,那时在伦敦深造的年轻学者黄俊尧伉俪,他们也每星期四读,读后自己好玩打分数,于是某某篇三颗星,某某篇四颗星,居然在《理想的下午》那篇下头打了五颗星。我心想,这篇是当时交稿前最想不出要写什么东西,正在焦急该挤出什么,翻着自己平日写在本子上的小字小句,其中有一页是:“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下午,应该……。理想的下午,何不……。理想的下午,实在别浪费在……。”这样的完全只是随手写下的零零散散的句子。后来干脆就着这些起头,就匆匆把它写成一篇小文,赶紧交了出去。
这例子,让我更明白了一事,便是急就章也能逼出有趣的作品。第二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心思之流注”,如我在本子上随手记下的起头,常是你心底深处原本就想好好要有朝一日来发挥的好念头。第三点,你不怎么当作一回事的东西,市场往往很喜欢也说不一定。
当然,不用迎合市场。但也不宜和市场争辩。
《三少四壮集》促使我每星期交一篇稿子。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想题材。这五十二个星期都是想些什么东西,这是很珍贵的。很显然,那时没想太极拳,没想书法,没想唐诗(这些再过十年才想得多了)。那时想得多的,是旅行。
于是书名定了之后,我就再加上副标题:“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把比较是旅行的文章,像《城市的气氛》《散漫的旅行》《在途中》《在旅馆》等收了进来。而把比较是晃荡的文章,像《早上五点》《赖床》《逛旧书店》《丧家之犬》等,甚至《理想的下午》,也收了进来。
更早几年写成的长文,如《冷冷幽景,寂寂魂灵──瑞典闻见记》《推理读者的牛津一瞥》,我也执意要编入书中。乃我说了一个理由给我的编辑:“不宜每篇都是一样长短的专栏文,要有长有短,才形成展阅书本的起伏。”“尤其读完一篇长文,往往会合上全书,抬起头来,喘一口气什么的。……我们编排书籍的人要替读者收放韵律。……配图或留白,也是在这时际下功夫。”
书中的《城市的气氛》,在写作时,已隐隐呼出将来可能的一件事,文中说了一句:“他日或可不揣浅陋来写一小册子”,结果五年后真成了那本《门外汉的京都》。
《十全老人》这篇,是我向往乡居式冬烘老人的那种简朴过日子的美学(哪怕世上不大有这样村居却犹儒雅的人),假托原只乾隆皇帝才能自称的名号为题。
既取了这种古名,行文就自然往文言上偏多去些。竟然自己也控制不住。文白夹杂早就是我的恶习,或许少年人故作老腔老调,在五十年前是我等孩子在成长时的心理补偿。
可见每星期想题材,真是好锻炼。你一想到老词、老名,一下笔也就挥划成文腔古调了。我何曾会料到如此呢?
我又何曾会料到写出那些个字句呢?这就像写书法,有时挥划出某几笔你压根料不到的线条!
《十全老人》文中说到吃饭,谓“时蔬杂备,肉为点缀”“油盐少使,味精未闻”,当时才四十多岁的人,竟然早就向往此等清淡饮食观了。又过了几年,竟然2005年开始在《商业周刊》写小吃专栏了(后来成了《台北小吃札记》),后来更于2008年写了《穷中谈吃》。
说这些,是为了点出《理想的下午》这书之出来,逐渐把我推向“不妨拿写东西来谋生算了”这个念头。而那些写于更早的《水城台北》《台北游艺》等文章也陆续结集成书了。就连《遥远的公路》也在最近结成书了。
再说一点,我书出得慢,拖拖拉拉,也因为想对书的装帧多讲究一点。《理想的下午》当年远流版的封面,我特别找了一张黑白老明信片,那幅图是法国里昂1918年威尔逊桥的河岸景。用这图片,一来为了图片空余处,可以空下来放书名;二来更重要的,河滩上几个人影,闲荡荡的,很符合我的书之题意,也很合我到城市总会逛看偏怪的角落之习惯,甚至有一点莫泊桑《二渔夫》的情景。总之,我还很得意一眼就从各地买来的诸多便宜的老明信片(常是美金一角、两角)中随手就看中这张的慧眼。
然未必很多人注意到此节。
且慢,还真有一人。作家雷骧当时在报上简短地谈到这本书,他是唯一提到封面桥下的河岸边人影的姿态。他注意到了,其实我不惊讶,雷骧本人不但是杰出画家,简简几笔就勾出东西,也是描写情境的高手作家。同时他是影像的痴迷家,黑白摄影,怎么能逃过他的眼?
我也爱用眼,爱东找地方西找地方去看,所以会有旅行这回事。有一年到大陆,有杂志采访我,他们用了一个标题:“最大的饥饿在风景”。哇,说得真好。
此次新版封面,编辑选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是英国牛津的街景,相当的“萧简”(梁文道特别注意到这个用字)。第二张是台湾鹿港“玉珍斋”前的街景,这地方固然是罗大佑名曲《鹿港小镇》的出处之地,也是泉州文化保存相当丰厚的古镇。第三张是桂林郊外大埠附近的景致,远处奇峰拔起,近处是无尽的贫瘠平野,这份荒疏之美,于我最感珍爱。
啊,人能匆匆经过这样的地方,何尝不是福缘?我们怎么能不把每个下午过得理想呢?
舒国治
舒国治
1952年生于台北,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1980年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获第二届时报文学奖,此后以旅行文学见长。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颇具古风,卓然成家,简淡中深富雅韵,人称“舒式风格”,其洒脱恣意的人生经历影响了无数文艺青年的生活态度。
代表作《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遥远的公路》《穷中谈吃》《杂写》等。
但少闲人
新版自序
哪里你最喜欢
城市的气氛
冷冷幽景,寂寂魂灵
早上五点
旅途中的女人
外地人的天堂
托友人代订车等旅游事
理想的下午
推理读者的牛津一瞥
早春涂鸦
老旅行家永远在路上
漫无根由的旅行者
旅行指南的写法
再谈旅行指南
一千字的永康街指南
赖床
散漫的旅行
纽约登峰造极小史
割绝不掉的恶习
旅夜书怀
岁月没有使她老
在旅馆
旅馆与台湾人的起居
如何经营民宿
十全老人
丧家之犬
咖啡馆
台湾最远的咖啡馆
咖啡馆的掌柜
在途中
我是如何步入旅行或写作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