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打榜、控评到社群、黑话, 从“圈地自萌”的粉丝创作到面对娱乐工业和社会大众的抵抗和收编, 当饭圈成为流行文化的神话, 在互联网公共空间由角落走向“显学”,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饭圈的形象和自我认同, 继而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时空体验? 本书将围绕“权力-话语”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同时, 本书也将保留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导向立场, 对饭圈的生态机制进行梳理, 同时融入伯明翰学派的以参与式观察法为代表的社会学考量, 对饭圈进行田野调查和话语数据抓取, 吸纳以费斯克、詹金斯为代表的粉丝文化研究理论, 以一个相对中性的视角对饭圈进行全面的侧写和阐释, 以求为学界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
张瀚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在读。
谢廷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在读。
第一篇 被迫还是抵抗:“饭圈”的权力—话语结构
第一章 粉丝—文化工业之间的权力—话语关系 3
一、规约直至失范:文化工业的操纵术 5
二、顺从直至颠覆:“饭圈”的逃逸与反击 15
第二章 粉丝—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权力—话语关系 27
一、被奇观化的“饭圈”27
二、“饭圈”的自我赋权 30
第三章 “饭圈”内部的权力—话语关系 37
一、互联网空间中“饭圈”用语的特征 38
二、“饭圈”生态的圈层结构 44
三、“饭圈”用语的交往实践 51
第四章 “饭圈”的审美政治 61
一、消费之困的情感逻辑与文化隐喻 61
二、爱的幻想与边缘性书写 72
三、“饭圈”乱象的逻辑 107
第二篇 新问题还是老问题:“饭圈”窥镜中我们的时代
第一章 虚拟偶像与元宇宙世代的人文伦理 117
第二章 亚文化终结论 ——亚文化收编危机与现代性 133
一、被大众文化饲养的亚文化 134
二、亚文化的伪概念化 138
三、现代性与亚文化危机 144
附录
2021 年亨利 · 詹金斯全球粉丝研究线上笔谈发言稿 153
回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的发展脉络,20 世纪前叶,围绕阿多诺、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这一核心概念,持精英文化批判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中的“欺骗性启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于他们来说,受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现代科技媒介的大众只能消极地被官方文化所压抑。而进入六七十年代,以融合人类学和符号学的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伯明翰学派力求合法化大众文化的积极一面:雷蒙 · 威廉斯将文化定义成整体性的生活方式,斯图亚特 · 霍尔和迪克 · 赫伯迪格等人研究并肯定了亚文化“抵抗”的价值。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为人们理解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线索,那么具体到粉丝群体的内部组织结构、实践活动和互动行为,福柯与布尔迪厄的理论则成为研究它们的主要理论工具。实际上,如何看待大众在现代乃至后现代的文化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一个待定而开放的讨论,有待学界进一步的思索。
自大众文化理论诞生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街头混混、朋克等文化现象纷纷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而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又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饭圈”,“饭”谐音英文的“Fan”(粉丝),指依托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发展的新兴追星族社群,人数和影响力日益壮大,在现实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维度的社会生活中均表现活跃。“饭圈”已经成为媒体报道中常见的热点关键词,也是大众娱乐文化资本重点关注的客户群体,从传统的线下模式,如商业演出、粉丝见面会、电视台大型晚会,到新兴的互联网模式,如微博超话排行榜到热搜推广,音乐软件排名打榜,累计销量解锁明星花絮的电子杂志,购物软件上明星导购式的直播,明星定制款或联名款产品,甚至处于灰色地带的粉丝自发的商业行为,如“上下班”街拍,影视剧路透 repo(report 报道),粉丝自制 pb(photobook),“饭圈”凭借惊人的经济购买能力和舆论宣传上的营销支持,俨然已自成一条结构复杂的文化产业链。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对粉丝文化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方面,“草根”粉丝与文化工业的互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影响结构;另一方面,粉丝社群本身也不是同质化的单一群体,一个粉丝社群内的粉丝们往往在性别、文化偏好、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别。由此,粉丝社群的内部互动也展示了粉丝群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因此成为大众文化研究者们青睐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