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必备的全部知识和关键能力为目标, 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于一体, 主要解决学生基础不牢、知识点不清的问题, 有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汉字的音形义、修辞、默写、病句、语言综合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所学知识的训练, 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题目选取以中等难度及以下为主。本书为非评议教辅。
新时代,新要求。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2022年秋季开始实施。
2022年是“双减”政策落地后中招的首考之年,各省市试题的命制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思路也发生了进一步变化:总体来看呈现出试题难度减小,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更加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注重情景设计,关注学科素养及育人功能等特点。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试题的命制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把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基础性题目占,比达到了70%。同时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性、开放性、跨学科问题纷纷呈现。因此,在中考复习中,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初中涉及的所有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二是在对初中所有知识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能力的拔高和提升。
如何既能保证学生的复习质量,提升复习效果,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基于国家的“双减”政策和学生实际,以及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整理出相应的两套系列图书——“双减夯实基础”和“双减高分突破”,针对不同学情、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从而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作为本书的编者,虽然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均参与过省市地区的命题工作,但化散为整,集点成书,再作为一个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地呈现,难免出现疏漏,请业界同仁和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祝愿同学们中考取得佳绩!
第一章 识字与写字
第一节 字音字形
考点1 字音
考点2 字形
第二节 书法
考点 书法
第三节 词语与成语
考点1 词语
考点2 成语
第二章 探究与梳理
第一节 语法
考点1 词性、短语与句子成分
考点2 关联词、改病句与句子顺序
考点3 修辞
第二节 对话与表述
考点1 主持词与宣传语
考点2 采访
考点3 演讲与辩论
考点4 生活中的对话
第三节 语言综合运用
考点1 图形与图表
考点2 文学活动
考点3 热点问题
第三章 阅读与鉴赏
第一节 记叙文阅读与鉴赏
考点1 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
考点2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作用
考点3 表达心得,提出看法
考点4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5 分析景物描写
考点6 分析情感与主旨
考点7 赏析语言及写法
第二节 说明文阅读与鉴赏
考点1 说明对象及特征
考点2 说明顺序
考点3 说明方法
考点4 说明语言
考点5 拓展运用
第三节 议论文阅读与鉴赏
考点1 论点
考点2 论据
考点3 论证方法、方式
考点4 论证结构、思路
考点5 论证语言
考点6 发表观点
第四节 古文阅读与鉴赏
考点1 解词与翻译
考点2 课内文段理解与感悟
考点3 课内外比较阅读
考点4 课外阅读
第五节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考点1 默写
考点2 赏析景语
考点3 赏析情语
考点4 赏析语言和写法
考点5 课外古诗阅读
第六节 名著阅读与鉴赏、文学常识
考点1 古典名著
考点2 现当代名著
考点3 红色名著
考点4 外国小说
考点5 科普科幻作品
考点6 文学常识
第四章 表达与交流
第一节 作文类型
考点1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考点2 情境作文、想象作文
考点3 记叙文、议论文
第二节 作文过程
考点1 审题、立意、构思
考点2 选择材料
考点3 布局谋篇
考点4 组织语言
考点5 修改升格
第三节 作文评价
考点1 评价记叙文
考点2 评价议论文
第四节 作文新考向
考点1 应用文
考点2 缩写、扩写、改写
考点3 诗歌、小小说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