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篇文字讲述学林逸闻掌故,三十三位当代名家书房首次公开。
书中既有对张中行、黄裳、鲲西等前辈的惊鸿一瞥,亦有与周克希、陈子善、王稼句等名流的交往点滴,掌故多趣,文章可读,书房风景亦是别有一种滋味。
让我们跟着作者朱航满先生一起逛冷摊,拨寒灰,访师友,一盏茶,一盅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界。
“当代名家文丛”是《中国书房》丛刊的延伸,两个系列丛书的互动出版,更像是古今书房的一次对话,是古代学者与当代学人学养与思想上的碰撞,是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一次立体呈现。《中国书房》丛刊以补白、寻真、问古为办刊宗旨,“当代名家文丛”意在传达当代学人面貌、学林的逸闻掌故。
《杖藜集》是“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丛”第一辑其中一册,分为上下两编,具体收录了《高趣自娱》《张中行逸事》等文章。
今年深秋,朱航满先生
赐下《雨窗书话》,读着感
觉真好,可想象他在雨天里
读书、写作的情形,淅淅沥
沥的雨,正轻轻敲着书房的
窗户。不知怎的,我想起知
堂序《雨天的书》时说的话
:“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
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
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
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
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心
里的雨天,湿漉漉的,既有
点无可奈何,又进入了冷静
的境地,心情不再粗糙,不
再荒芜,才能“从容镇静地
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航满这卷书话,或许就是这
样来的。
书话之类,实在是古已
有之,其滥觞可远溯苏黄题
跋,干百年来,悠悠不绝,
如吾乡钱牧斋、钱遵王、黄
荛圃、顾千里等就是个中好
手。进入民国后,书话仍很
风行,只是大都用白话或“
雨夹雪”,作者不少,唐□写
得较多,还不时总结经验。
他在1962年出版的《书话
》前序中说:“我曾竭力想
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
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
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
式的抒情。”在1980年出版
的《晦庵书话》序中又说: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
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
点观点,一点抒情气息;它
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
的享受。”前后说法虽稍有
不同,但大致是不错的。想
不到这四个“一点”,让不少
人奉为圭臬,认为如此书话
,门槛低,入门易,且大可
立竿见影,这正贻误众生了
。有一个时期,一书一议,
介绍作者,提示内容,或再
加上四个“一点”的“新八股”
,铺天盖地,这就让我感到
“厌气”了。“厌气”是苏州方
言,乃寂寞、无聊、烦闷的
意思,如《海上花列传》第
二十二回,黄翠凤要出局叉
麻将,就抱怨说:“有辰光
两三点钟坐来浪,厌气得来
。”罗子福说:“厌气末就谢
谢□去哉。”再如评弹《西厢
记·佳期》,红娘对莺莺说
:“我来陪仔小姐一道走,
俚亦勿冷静,我亦勿厌气。
”我的这个“厌气”,则似乎
与“厌烦”是同义词了。
航满的书话,不但不让
我感到“厌气”,而且还格外
欢喜。他写书人书事,正是
唐□说的“独立的散文”,却
未入四个“一点”的窠臼,那
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行文
风格、语言习惯的。既给人
思想,又给人知识,正是文
章的正道。知堂于此有很好
的见解,散见在他的序跋里
,凑起来就有了一个完整的
意思,如《苦茶随笔·小引
》说:“在这小文章里所说
的大抵是关于书或人,向来
读了很受影响或是觉得喜欢
的,并不是什么新著的批评
介绍,实在乃是一种回忆罢
了。”《苦茶随笔·后记》说
:“我原是不主张文学有用
的,不过那是就政治经济上
说,若是给予读者以愉快、
见识以至智慧,那我觉得却
是很必要的,也是有用的所
在。”又说:“宁可少写几篇
,须得更充实一点,意思要
诚实,文章要平淡,庶几于
读者稍有益处。”谈到写作
这类读书随笔的甘苦,他还
专门引了写给友人的信,其
中说:“不问古今中外,我
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
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和散文
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
,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
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然而
其事甚难。孤陋寡闻,一也
。沙多金少,二也。若百中
得一,又于其百中抄一,则
已大喜悦,抄之不容易亦已
可以不说矣。故不佞抄书并
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然其
甘苦则又非他人所能知耳。
”航满深得其中三昧,笔下
的天地究竟是大不一样的。
这次与《雨窗书话》同
时寄下的,是新作《杖藜集
》的排样,嘱我写篇小序,
这在我是诚惶诚恐。航满的
熟人那样多,合适写的大有
人在,居然找到我这样僻处
江湖之远的一介草民,真有
点不知所措。我确实表示过
对其文章的欣赏,但只是一
个普通读者的感受而已。然
而既得航满厚爱,我也不能
推谢再三,就连顾亭林所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那句
名言,也只能暂且不顾了。
航满将《杖藜集》的排
样装订成册,说是让我有一
点“感觉”,这就像书的样子
了。昨晚翻看一遍,这本书
与《雨窗书话》是一个路子
,乃书人书事散篇的汇集。
航满提到的人,我大都有过
交往;提到的书,不少也读
过,即使未读过,书名也是
知道的。我却写不出这样的
文章,因为我的读,大都是
像鲁迅那样“随便翻翻”,聊
作消遣而已;在我的师友中
,固然也有往来频仍、相知
甚深的,但我不大去写,屈
指算来,也没写过几位。航
满则不同,在他的生活中,
访书、读书、藏书占据着重
要地位,寻师访友也就是附
带而及的必然了,如刘子政
《说苑·建本》说:“亲贤学
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
,所以相致。”唐铸万《潜
书·讲学》说:“不善得师者
在师,善得师者在己;不善
得友者在友,善得友者在己
。苟善取焉,不必贤于我者
,皆可为师友。”这样书和
人就紧紧联系起来了。他写
的都是当下的事,读来距离
感很近,没有什么隔膜,也
就可以跟着他逛冷摊,拨寒
灰,访师友,一盏茶,一盅
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
界了。
这本书编入浙江古籍出
版社“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
丛”,那当代读书人的书房
是
朱航满,随笔作家,文学评论家,陕西泾阳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刊发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近年来文章主要见于《读书》《书屋》《黄河》《开卷》《中华读书报》《藏书报》等。曾在《文艺报》开设专栏“新书品荐”,在《艺术广角》开设专栏“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在《边缘·艺术》开设专栏“书房画室”。出版随笔集《精神素描》(2009)、《书与画像》(2013)、《咀华小集》(2015)、《读抄》(2017)、《木桃集》(2018)、《立春随笔》(2018)等七种。编选2012—2020年《中国随笔年选》。
上编
高趣自娱
知己自在万人丛中也
黄裳未竟编著琐谈
“不入彀中”——访赵珩先生
“赵姑娘”读书记
张中行逸事
书信中的“钱学”
美人清贵《桃花鱼》
旧书的痕迹
钤印本
《英华沉浮录》撷英
鲲西签赠本索迹
琉璃厂画事
当我们谈论书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买书因缘记
“星汉文章”琐记
南京书事
不衫不履说“闲话”
书香悠悠
下编
苍苍横翠微
周克希的“译边草”
文章有神交有道
陈子善七十
绿静春深
纽约有个张宗子
幸遇王稼句
“我就是不入流”
留云书事
以艺术的名义
“闲闲”书友记
梧桐树下
老友记
Web2.0时代的读书
同窗记
莎斋的读者
“汪迷”闲话
燕啄春泥
书痴的散策
高趣自娱
后记
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