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为田野考古资料,包括12篇发掘报告和12篇简讯(发掘工作已经完成但尚未整理出正式报告之前的材料);下编为研究论文,包括4篇研究综述和42篇有关专题论文。都城是一个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荟萃之地。汉长安城是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它贯通中西丝绸之路的创始起点,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大且重要的都市。
汉长安城是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据记载,汉高帝五年(前202)设长安县,“治长乐宫”,七年“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史记·高祖本纪》)。长乐宫是长安城最早兴建的城区,若从长乐宫的建成算起,长安城的历史已有2221年。
汉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创始起点,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都市。平帝元始二年(2),长安有“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长安城相关的重要遗址,如西南郊的兆伦铸钱遗址、西郊的建章宫遗址和北郊的中渭桥遗址,分别于2001年、2013年和2019年被公布为第五、第七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考古简史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考古队,对汉长安城遗址开展长期、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首先是发掘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同时勘探、试掘了城墙,1957年发掘了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和宣平门遗址,1961-1962年初步勘探了城内街道和主要宫殿的分布。1970年代后半对武库遗址做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1980年代对未央宫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并在城的西北部勘探发现横门以南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横门大街东西两侧用夯土墙围成的区域。1990年代的考古工作在多地展开,通过发掘了解了西北部手工业作坊区的内涵,通过勘探初步确定了北宫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勘探、发掘搞清了桂宫的基本情况。21世纪最初十年重点对长乐宫遗址做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还发掘了相家巷遗址;勘探发现了十六国、北朝长安城的宫城遗址,并发掘宫门;第二次清理直城门和西安门遗址;对直城门大街做了试掘;在西南城郊发掘了泬水桥遗址;在建章宫发掘一号建筑遗址;在上林苑勘探、试掘了昆明池遗址,发掘多座离宫别馆遗址。2010年代前半主要配合“申遗”工作对未央宫遗址重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在城南发掘了西安门外建筑遗址;在建章宫勘探了太液池遗址;在城北发掘了厨城门外渭桥遗址。自2015年开始对兆伦铸钱遗址、2018年开始对北宫遗址进行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
二、主要收获
经过65年的考古探索,我们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规模以及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与长乐宫、桂宫、北宫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等;以南郊礼制建筑为代表,城郊的面貌也逐渐清晰起来。
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形,城墙用土逐层夯打而成,东城墙长6000、南城墙长7600、西城墙长4900、北城墙长7200、周长25700米,面积约36平方千米。每面墙上有3座城门,东墙由北向南是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北墙由东向西为洛城门、厨城门和横门;西墙由北向南是雍门、直城门和章城门;南墙由西向东为西安门、安门和覆盎门。每座城门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6米。城墙外一周有壕沟环绕。城内以街道两侧的水沟构成完备的排水系统,经由城门下的涵洞排向城外的壕沟。
12座城门中,除与未央宫和长乐宫相对的四座城门外,其他8座城门均与城内的大街相连,形成八条笔直的大街。八条大街将城内空间分割成11个区,中部、南部分布有未央宫(包括武库及其以南的“东第”宅第区)、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占有5区;桂宫、北宫之间可能为“北第”宅第区;西北部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占有3区;东北部的2区可能为闾里。
未央宫是皇宫,在城的西南部,前殿是大朝正殿,居于宫的中央,西南部有以沧池为中心的皇家园林,西北部为官署区。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高祖刘邦用作皇宫,惠帝以后为太后所居,前殿、临华殿等重要建筑在宫的西北部,园林建筑居东北部。桂宫位于未央宫以北靠近城墙的区域,为后妃的居所,主要宫殿在宫的南部。北宫位于长乐宫西北,被罢黜的后妃多居此宫,主要宫殿在宫的东南部。明光宫据记载位于长乐宫以北,尚待探寻。
武库位于城南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的安门大街西侧,是一处重要的兵器库房。贵族宅第位于未央宫以北、以东区域。一般民众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城的东北部,即宣平门大街以北区域。
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城的西北部,分布有制陶、铸铁和铸钱遗址。据记载,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它们应分居厨城门大街东西两侧。
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如明光宫和东西二市的位置、各阶层民众的居住空间等,都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来解决。
总结汉长安城的考古历程,将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首先,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具有长远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考古队首任队长王仲殊在第一篇田野工作总结中说:“对于这样的一个规模巨大的历史名城,考古发掘工作的计划必须是长远的:先要究明城墙和城门,然后再有步骤地发掘政治中心所在的各个宫殿,以及城内的街道、手工业区、商业区、官府、贵族宅第和一般的居住区,最后还要把工作范围扩大到城外的离宫别馆和宗庙、陵墓等等。”…可以说从一开始,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就绘制了一张蓝图,考古工作者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进展。其次,汉长安城考古较早地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黄展岳在配合基本建设对南郊礼制建筑遗址进行勘察时,由于工期非常紧,工作量又十分巨大,所以采取了普遍钻探、局部揭露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第三,汉长安城考古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汉长安城最初的考古工作就是1950年代配合几座国家重点企业建设进行的;1970年代后半对平整土地时暴露出来的武库遗址进行了集中发掘;2000年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大遗址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发掘,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四,汉长安城考古较早开展了多学科研究。如古建筑学家考察了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发掘现场,做了建筑复原研究;古地理学家对汉长安城周边的泬水、昆明故渠、漕渠等水系做了实地踏查和复原研究。